2010/01/14

敲敲佛大門 ~《近乎佛教徒》~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新年將至,當你走進裝潢時尚的術數命理館,準備向大師請教時,總會見室內擺了幾尊佛像;就如一些成功企業家偌大的辦公室,除昂貴高爾夫球套裝和與權貴的合照外,也會掛一兩幅佛陀畫像。在卡拉 OK豪華套房中,那左擁右抱、大口灌酒的大款,手中戴著三串琥珀蜜蠟,他會告訴你:「我這個人啊,酒色穿腸過,佛在心中流。」當佛教的象徵物處處充斥,你會以為這是個佛教氣息濃厚的地方,然而當你問問上面那些人物「佛學究竟說些什麼?它的終極關懷是什麼?」這等最基本的問題時,他們卻可能左扯右拼也說不出一個具體所以來。這時你便會發現此奇特現象 --- 許多終日口誦「阿彌陀佛」,或以佛教徒自詡的人,原來連佛學的基本義理也不清楚。

物質爆炸的今天,人都在尋求心靈出路,而佛學正是一門助人踏上清淨之道的顯學。因為多數人不諳它的義理與內容,大量佛學書籍遂應運而生,充斥市面。如欲初探此學,尋求入門之道,很可能迷失在浩瀚與五花八門之中,遇上不懂選擇,無所適從的困窘。從大堆設計精美的時尚佛教書,到滿是哲理術語的佛學典籍,眼花撩亂之際,卻難以挑到一本恰如其分、清簡易明的入門書,這不啻選擇太多反而無從選擇的弔詭。

佛學並不難入,只是容易迷亂於業力、輪迴、煩惱、去執、清淨、無明、緣起、性空、佛性、般若、方等、涅槃等一大堆概念之中,掌握不到重心。其次便是哲學與實踐的平衡問題;有些只言及哲理,令人卻步於精微思辯前;有些太側重於「日常應用」,義理不足,流於心靈雞湯化。再而後便是流派之別的麻煩,大、小乘外,流行的派別有禪宗、淨土、密宗,合該如何選擇?

初探佛門,還是從大門堂堂而入最好。那是跟隨佛陀的腳步,以印度原始佛教為基本,學習他的教法。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上師的著作《近乎佛教徒》,在自序說:「又是一本佛教的書!」;他當然明白讀者在大海裡選書之苦,因此他強調此「又一佛教書」的進路,是要在云云同類中標示一個準義:要成一個佛教徒,必須接受「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者,引證佛法真確性標準之義。如果你認同四法印,把它們長存心中,那縱然你沒有剃頭出家,也是佛教徒,或近乎佛教徒矣。

從「四法印」進佛學大海,是王道的路子。對二千多年前佛陀所發現的、看到的四法印之首「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之理,作者如此闡述:「一切事物皆是和合而成,解構無止境,而且一切萬有的各個成分,沒有一項是以獨立、恆常與純粹的狀態存在 … 一切事情的生與滅同時發生。」「一切看起來似乎連續地存在,其實是一連串受限制於時間的開始與結束。」「一件事物的存在,極需依賴其他事物的存在,因此沒有甚麼是真正獨立的。由於事物與事物的相互依存性,如果某一成分有一點點轉變,整體的完整性就會改變而不穩定。」欲了解佛學,先要面對無常:「人心對肯定的渴望,是根植於我們對無常的恐懼。」

宇宙裡,一切皆和合,刻刻俱無常。我們漠視這事實,因為心底渴求一個超穩定架構,希望好景長存。雖然最後難逃死亡約會,內心還是希冀死後會有永生,會有天國。這些想法與念頭,其實也是和合的,誠如作者所說,限制、恐懼、虔誠、神,加起來便成宗教。人,本有信仰需要,甚至「不信」也是一種信仰。在接受佛學此一信仰時,我們該實踐佛陀說的話:「不要不經分析就相信我的話語。」《近乎佛教徒》沒有強行灌輸宗教意識,而是引領讀者一同審視、分析、思量與抉擇,這種毫不霸道,理智而帶點美感的方式,的確是近乎佛教徒的格調。

1 則留言:

  1. 假如經過廟街(好像叫榕樹頭)附近,會看到有好多占卜算命,塔羅牌小攤檔,好多少年男女排隊光顧,一景也!
    [版主回覆01/20/2010 22:34:00]佛教主張緣起,與算命術數所主張的決定論南轅北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