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0/12/17

2013/04/20

放逐 ~ 雲溫達斯輕談

















公路,可以狂奔(例如"thelma & louise"),可以迷走(例如"on the road");黑夜的公路,四野齊黯,只憑車燈照著快速後退的路旁,有說不出的鬼魅(例如"lost highway")。

公路,也可以是失落靈魂自我放逐的場所。在蔚藍得如印刷專色的天空下,粗糙的黃土地,畢直的公路,一個浪蕩於天涯的人,疾走向沒有盡頭的前方。

2013/03/17

悲慘世界 ~ 金基德輕談 (下)














禁室,是金基德名物。

古希臘悲劇,主角被命運之神牽扯著,從不幸遭遇裡引發出人與命運的激烈衝突,奏出英雄的悲壯哀歌。

金基德的作品亦多悲劇結局,戲劇裡的人不斷為執著所煎熬,身不由己,惘然地走上不自覺的毀滅道路。禁室,是象徵符號,人,就是把自己困死在裡面。

他的電影,總透出這份無法自拔的哀傷,呈現一個又一個悲慘世界。有人說,這是變態,是剝削。但,這也是憐憫眾生的悲天情懷。

當一個人所有作品,都在反覆訴說同一命題和宇宙觀,無疑也是一種執。但這執,卻令人著迷不已。

2013/03/02

罪孽深重 ~ 金基德輕談 (上)























人,被囚於禁室,近乎失語。在局限與禁閉中,罪惡與慾望交纏,於壓抑的臨界併發出撕裂的張力,毀滅一觸即發。

金基德一直都在拍著這樣的電影。

他是當今世界影壇怪傑,初中學歷,拍戲半途出家,卻可以低成本、快完成 (近乎七日鮮,非常不可思議) 的高效,拍出強烈個人烙印的電影。作品屢屢叫人目瞪口呆,連連奪取世界級影展大獎,直是一代天才。

金基德作品皆寫「罪」,獨到之處是能融合東方傳統與西方創新,和佛學與耶教之二元宗哲角度刻劃罪與孽,譬如《援交天使》第一章是「波羅密多」,第二章則是「薩瑪莉亞」,雙軌並行,把情慾與靈魂統攝於一起,寓罪孽於救贖,絕對不同凡響。

2012/11/09

《援膠女郎》與《奇跡》~ 是枝裕和輕談 (下)
















是枝裕和是導演,也是哲人。

從首部電影《幻之光》的抽象哲思,到去年《奇跡》哲意融合生活,看到了他人生境界的轉進。

除八部正式公映的電影外,是枝裕和作品並有紀錄片《coco無盡旅程》、現正在播放中的劇集《going my home》與系列電視電影《鬼怪文豪怪談》裡其中一個故事《後日》,這是一齣對靈魂之說有獨特詮釋的異篇,有機會再談。

2012/11/06

倫理三部作 ~ 是枝裕和輕談 (中)
















孤身在世,舉目無親,難言幸福。我們俱活於一張親情倫理之網內,慣在屋簷下取暖。

東方倫常,受儒家思想籠罩,日本雖脫亞入歐,但家庭倫理,一道同風,仍恪遵這套禮教。是枝裕和寓故事於倫理,鉤勒幕幕人常風景,從活潑熱鬧的街坊街里,到欲說還休的和風家族,以至同母異父的孩童兄弟姊妹間的倫理邏輯,三部迥然不同的家庭物語,好戲連場。

2012/11/01

回憶三部作 ~ 是枝裕和輕談 (上)

















山口智子,過了一個十六年的悠長電視劇假期後復出,出演是枝裕和腳本 ‧ 監督作"going my home",成了日本社會一個小熱題。

一次望穿秋水的回歸,加上《橫山家之味》阿部寬與YOU再續姊弟角色緣, "going my home"自是年度最期待日劇。趁此來一趟「是枝裕和電影回鍋」,直是一件趕潮流的快樂事。可不是麼?

2012/10/12

有血有肉 ~ 阿倫柏加輕談














一個導演之偉大,除了能造出傳世巨構,也在於能不斷拍出好片子,即是:作品水準平均地高。

這很重要,就如一個聯賽的奪冠隊伍,是因為它能長時間保持高水準。創作亦然,強如哥普拉,拍片三十多部,除兩套傳世之作"the godfather"系列與"apocalypse now",另加"the cotton club" 與 "dracula" 外,其餘的卻不怎麼樣,好些還挺難看呢。

以這角度衡量,阿倫柏加可真是超出色導演,拍的幾乎都是佳作;帶動潮流的"fame"、震盪時代的"pink floyd the wall"、情感細膩的"shoot the moon"、邪氣迫人的"angel heart"、攝於03年隨後即封刀的爭議題材作"the life of david gale",當然還有超級巨作"midnight express";在迥異的風格與題材裡,alan parker永遠回到他文本裡的核心:電影就是描寫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

角色,劇本,永遠是電影之本。看阿倫柏加的電影,就是看「戲」- 在這裡面,永遠「有戲」。

2012/08/20

魂斷藍橋 ~ 東尼史葛來生再逐光影夢
















縱身一躍,魂斷藍橋。東尼史葛,向世界永別,亦向電影夢永別。已公佈將會開拍的"top gun II",成為影迷心裡永遠不會實現的夢。

六十八歲老人家,戰力依然旺盛。包括"top gun II"在內共兩部電影準備執導,一大堆作品在籌備及監製中,當中還有其兄列尼史葛執導的《普羅米修斯續集》。

雖未臻大師之列,東尼史葛仍是荷里活一級導演。《壯志凌雲》的俊美空軍意象迷盡全球少男少女,把湯告魯斯推上雲端。從"top gun"的長空沉降入深海,95年的《紅潮風暴》(crimson tide) 核潛艇內危機一觸即發,danger runs deep,締造出如箭在弦的強大張力,denzel washington 與 gene hackman 演活一場權力困獸鬥,俱光芒四射。這部深海電影堪稱東尼史葛巔峰之作。

洛杉磯橋頭上,他留下了一封遺書,和一段尚未走完的電影旅程。電光幻影,莫非一夢。謹向先生說一聲:r.i.p.

2012/08/13

戰鬥之男 ~ 伊丹十三輕談
















美麗綻放,旋起旋落,雖短暫,但曾傾命展露艷麗,這是櫻花之美。

伊丹十三,也給我櫻花生命之感。五十一歲,才拍出人生第一部電影《葬禮》,對電光幻影的創造力,在往後十三年連續爆發,最終敵不過週刊的不倫報導,在一片人言可畏聲中自公寓一躍而下,以死明志。

也許,這正是一個完滿的結局。死也要死得強悍,這就是伊丹十三!他的激烈,像穿透菲林噴薄而出,永遠有一股強勁的戰鬥性。《蒲公英》的拉麵店在戰、《超市之女》的超級市場在戰、《葬禮》在本該靜態而唯美的日本禮儀裡,也吐出暗戰的張力、《民暴之女》更與黑社會大作戰!此片公映後伊丹遭山口組成員襲擊重傷,演活一幕黑道風雲。陪他一路作戰的,還有妻子兼御用女優宮本信子,伊丹在遺言裡說她是「日本最好的妻子、母親和演員」。

天在旋,地在轉,人在戰。連環重溫伊丹十三作品,隱然體悟到那份櫻花哲學:生命,就是戰鬥的詩篇。

2012/07/21

地獄十八層 ~ 斯拉馮提爾輕談















人生低潮時,千萬別連續看斯拉馮提爾 (lars von trier) 的電影,以免把自己推向深淵。

有說,盼望一個美好的、起碼是有希望的故事結局,是人類的同理共感。誰願意離世一刻正值人生谷底?看一部電影,大概也不情願它在悲慘無比、暗無天日的終局裡結束,然後帶著滿腹鬱悶與悵惘離場。

如果能夠堪察這位丹麥導演的靈魂,可能會發現裡面滿是絕望。罹患憂鬱症後,他拍攝了《撒旦的情與慾》與儼如夫子自道的《世紀末婚禮》,前者滿佈神與魔的符號,後者更導向一個徹底毀滅、了無生機的格局。

《神曲》裡煉獄與地獄共十八層,lars von trier 出幽入冥,展示現世種種罪孽。這可不是修煉與懺悔,他沒有進天堂的意圖,唯願苦難沉進,讓靈魂在暗黑中永劫不迴。


2012/07/13

絮絮唸 ~ 活地亞倫輕談




在一段時間內,密集重溫一位導演的作品,把自己完全投進他的世界裡,是樂事。

趁"to rome with love"快要上映,順勢連環重溫活地亞倫。
遠離數碼建構的凌厲影像,回到劇本的宇宙,投進那絮絮叨叨的對白森林,在帶點神經質的話語裡尋找機鋒,於智慧閃爍之剎那,發現光影世界的萬分美好。

且挑三部活地亞倫電影,輕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