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30

夜神月






才踏進 2008年,香港已經歷大生大死,死了個股神李兆基,勃起了啫神陳冠希。 
淫照浪接浪,強烈掀動全港八卦色情男女中樞神經,突如其來的第一張,點擊下載率破開埠紀錄,厲害的是,發佈者事先張揚將陸續登場之女優芳名,掀住所有眼球,人人望穿秋水,日夜守候,然後翌日近放工時份來更 hardcore 的第二擊,火上加油,即成是夜各大小飯局 hot 爆 topic。出手時機,拿捏準確,絕非無的放矢,而是部署精密,有勇有謀,香港「夜神月」之名,遂不徑而走。 

2008/01/29

手起刀落 ~《雞農兒童》~ 金成





宗哲學家南懷瑾先生曾說,一個好老師,能把深奧的東西講得淺,淺易的東西講得深。那麼一個出色的寫作人,亦該可把深奧的東西講得淺白,膚淺易的東西 --- 譬如流行文化 --- 講得深刻。

任職流行周刊總編輯及出版總監的曾金成,話題只要到他手上,就能把玩得九淺一深。文章寫得有 substance 的人不少,同時能令人讀得 high 的卻不多,金成這本結集,只書名已彈了出來,叫《雞農兒童》!吹唔漲的是,這非嘩眾取寵,而確是作者真身。金成在打鼓嶺父親經營的養雞農場長大,要協助老爸打理及餵飼約八千雞群;不一樣的長大環境,童年時共處的生物也不一樣:幾條赤膽忠肝的義犬、被他進行種族清洗的蛇類、廿多棍打死的渾身是毒的肥厚蟾蜍 ........ 然後,雞農兒便開始為我們上一節打鼓嶺 national geographic 課 ~ 「澳洲北部達爾文省一億隻甘蔗蟾蜍被強行移民發展史」,活似 animal planet 蛤蚧科外篇,有料到得很!

2008/01/27

絕對孤寂 ~《我是傳奇》~ 理察 • 麥特森





小時候愛胡思亂想:如果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人,會怎樣?

這景像,小說家早寫出來了。理察 · 麥特森 (richard matheson) --- 史提芬 ·京曾公開表示深受其影響的作家,早於1954年寫成的 "i am legend"堪稱都市版的《魯實遜飄流記》。小說主角羅伯 · 奈佛是世界上最後一個人類,他獨處城中,白晝是他一個人的天地,到了晚上,成群因受細菌感染而化成之吸血鬼,便會包圍他的住所,世界亦變成一個黑暗魔域。 "i am legend"三度拍成電影,最新一齣由 will smith主演,港譯《魔間傳奇》。史上最經典的「喪屍片」"dawn of the dead" (港譯《生人勿近》),講三男一女活在一座大商場裡,外面有成千上萬的喪屍漫遊街頭,其情調與 "i am legend"非常契合。當年"dawn of the dead"的電影宣傳標語是:"when there's no room in hell, they walk on earth"。這是第一流的 advertising headline,恐怖氣氛自文案間湧出來。

在電影《魔間傳奇》裡,will smith一人一狗獨行於「吉」了的紐約曼克頓街頭,在澄空如洗的艷陽下,世界萬分孤寂,空曠的城市中只得一把由主角發出的聲音,揮一杆高爾夫球,天地裡便只有一聲爽脆的擊球聲,和一輕杳杳的迴響。人在活,天在看,餘下的便只有寂天寂地的荒涼,歲月無聲的恐怖。

2008/01/24

為鬼招魂 ~《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 錢理群





當一個文化逐漸失去思考與創造動力,其影響必然深遠,因為僵化是惡性循環病,會變本加厲。中國明朝覆亡後,滿清入關,它是個「部族政權」,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說,滿州人此一特權階級,以一個部族來控制政府,掌握政權,而這種政權,必然是私心的,其治下一切措施,皆為控制此政權之手段。

部族政權,不會對被管治民族的慧命負責,人民頭腦越笨,越易於統治,所以清政府一直推行考據學、圖書館學,此等「學術」最易僵化思維,羈縻牢籠的考試制度,亦是愚民政策之典型。漢人經歷此等統治近三百年,頭腦都死了,所以當西風東漸,後面向列強武力及文化入侵,國人皆反應不過來,知識份子欲謀救國,空有抱負,卻不懂分判,藥方亂投。民國後,中國仍是病得交關,一戰後在巴黎和會任列強肆意踐踏主權,成為 1919年「五四運動」之爆發藥引,而新文化運動亦隨之掀起。

2008/01/23

罪與罰 ~《愛•誘•罪》






atonement,是贖罪,不是「愛誘罪」,誰誘誰了?似乎沒誘。這是典型港式譯名,總要加點「誘」呀、「惑」呀,如此「情慾感」便強了麼?會更賣座麼?不見得。也總要食食字,《愛·誘·罪》等如「愛有罪」,誰有罪了?是 briony,因為她愛 robbie --- 一段童年單戀;她因為愛,最終有罪。本來的 atonement ~「贖罪」,雖無文采,但清清楚楚;《愛·誘·罪》則模糊又糾纏,很煩人。 

2008/01/21

同生共死





閱讀,是意識亂流的行為,以為自己全神貫注,其實是周遊六虛,四處亂竄,可能對內文的聯想、可能是資料的旁徵、更可能是內容太悶,心思都飛到昨晚的飯局去了。幾頁書看完,放下 --- 或形容得藝文一點,叫「掩卷」--- 剛才讀過的,已煙消雲散;所以,便有書簽的出現。

2008/01/18

十年一祭






2017年,即十年後,港人可普選行政長官 --- 一種方式未明,可能是由阿爺欽點數人,然後交由人民投票的偽選舉 --- 政治,一日都太長;十年,啥不會發生?三千六百五十夜,天地俱變易,人已化成鬼。 

2008/01/17

文化之斷裂





以破壞傳統中國文化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今天又來宣揚中國文化了,孔孟學說被踐踏到泥裡去後,現在又被抬到檯上。總理出來講話,也喜歡以慢似蝸牛節奏,吟誦一首中國詩,「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台上唸畢,台下茶都涼了。

咱們特區政府,也在努力配合,天天在新聞報導前訴幾句國情教育:「孝道,是中華文化傳統美德…」熒幕上於是出現一個父慈子孝,天倫共聚的畫面,這些集假、硬、膠於一身的片段,實在非常趕客,不如休播,趕快去新聞,看看恆指今日又重創了幾多點,更為實際。

「文化」這事情,當然不是攪攪這些東西,就可以「攪上去」的。文化,經年點點滴滴累積下來,那個厚道,存乎於人文與歷史之中,不能硬擠出來。但如要破壞它,則不難,亦無需太久,一代人就可以了。

2008/01/16

文學通識課 ~《啊呀,好厲害的女人》~ 孔在齊





香港教育局在中學推行通識教育,會成功嗎?恐怕不行。通識,是在知識的汪洋裡上天下海,出幽入冥,把三千世界種種名相存到腦袋資料庫中,然後多作思想,而漸融會貫通;而非硬把它當做一門學科,加諸學子身上。現在的中學科目如語文、歷史、經濟、地理、數學、物理等,稍加貫通已乖乖不得了,強加通識課,只會令功課本已繁重的學生百上加斤,對新科目反感,造成「越通識越不識」現象。

通識之本,源於好奇,對世間萬象感興趣,自會踏上通識之路。文學,便是一個萬象的熔爐,自然世界為材料,生命境界作養分,大千宇宙盡在此中尋。《信報》前總編輯孔在齊的《樂文集》專欄結集,已出到第二冊,第一本是《你傲慢、我偏見》,這本叫《啊呀,好厲害的女人》,書名無厘頭得很,卻是一堂十分好的文學通識課,誠如林行止於〈書序〉裡說:「讀文學比鑽通識更為踏實益智。文學是透過文字、詩歌、戲劇,探索縱橫時空的人情世故,令胸襟開闊、視野拓寬、思想開放。」特區政府要攪甚麼鳥通識教育,不如鼓勵多讀文學,讓學生對生命與人性,有著層次更為豐富的理解。

2008/01/15

family business ~《犯罪帝國》







「經典」這名詞,已被嚴重濫用,隨隨便便,都可以係經典,唯有仿 title inflation 現象,把真正經典叫作「超經典」。超經典電影,為類型影片確立了 bench mark,後來者總是難以超脫出它的範疇 (parameters),例如《教父》的結構 --- 黑社會、警察、政客的關係,同類電影難以踰越;《2001太空漫遊》,探討了人與電腦的關係,成為科幻片的母親;《異形》(第一集),以宇宙深處的疏離感締造恐怖孤獨意識,把異獸電影帶上了一個難以冀及的高度,絕對是超經典。 

2008/01/14

咫尺天涯 ~《一奏傾情》






人與人的關係,最難理順,最是微妙。


兩顆心,明明貼近,中間卻隔了一層輕紗,雖然一同呼吸,熱烘烘的情感始終不可交融,遺失於既接近又遙遠的咫尺。

2008/01/13

光影裡的戰事






《投名狀》這部電影,議論不少,毀譽各半。普遍認為影片裡的人性來得真實,人在權焰中理想被扭曲,在攀登權力的天梯上甚麼都可以出賣 --- 當然包括兄弟情。然而影片在講述歷史方面卻幾近亂來,一個率二千人左右之中級將領,竟可自行決定打蘇州便打蘇州、打南京便打南京;歷史其實是李鴻章系統的軍隊收復蘇州,南京則被曾國藩胞弟曾國荃圍城,天京鬧大饑荒,連老鼠也被吃光了;現在變成龐青雲圍南京,而圍城者居然自己也鬧起饑荒來,相當奇特。 

2008/01/10

晾衣服





08年,「本土文化」和「集體回憶」這兩個名詞,仍是潮流中的實力股,雖然 07年已鬧熱滾滾,但在本地仍屬當頭起的 new concept,前景看肖。

香港景觀,有一科非常獨特,何止充滿本土文化色彩,簡直是色彩洋溢,那便是於六十年代由港英政府間接打造的「萬國旗」景觀。當年的陡置區,室內盡是木櫃、暖水壺和帆布床,牆上掛著黑白照片和印有福祿壽的月曆,主婦們把舉家衣服用一塊勞工梘在洗衫板上拚命擦,然後以一根根衣裳竹把水滴滴的衣服晾於窗外,廣而集之,湊成一片繁花似錦般萬國旗海,當吹起東南風時悉數靠右、西北風時全體左傾,煞是奇觀。

2008/01/09

前世今生 ~《小黃狗的窩》






有時,我們會聽到周遭的人說:「你哋係咪前世撈亂骨頭?」、「呢個人嚟還債!」諸如此類,那是代表我們相信「前生」嗎?那當然未必,雖然有些人真會看鐵板神數、翻三世書,但更多人只是隨口講講,信口開河之後便煙消雲散。然而有些地方,「輪迴」並不只是個概念,而是生活生命一部份,例如蒙古,雖然他們的先祖成吉思汗西征引入穆斯林信仰 (元軍中的穆斯林信徒與漢族及維吾爾族人雜處,當時統稱「回回」);但在今天蒙古人口中卻超過一半信奉佛教,輪迴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生於戈壁大漠、於慕尼黑影藝學院攻讀電影的蒙古女導演琵亞巴倫蘇戴娃 (Byambasuren davaa),曾以《駱駝駱駝不要哭》獲提名 2005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與意大利同學 luigi falorni 聯合拍攝)。長大於蒙古草原,體內血液混和了羊乳及延綿萬里的青草氣息,琵亞巴倫蘇戴娃於同年再次回到故鄉,拍成了這部《小黃狗的窩》。 

2008/01/07

黨信唔過!~《集結號》





一套套七彩斑斕的中國古裝大片,恭迎了堂堂大國崛起之盛世,一身身金衣裝往身上堆,在海內外舞台上只換來聲聲冷笑。在港片《投名狀》抹走所有濃妝厚粉、比較老實地在實情實感世界講故事之同時,馮小剛也脫下頭飾華服、不再演繹西洋經典,拍了這部《集結號》。中國的大導們,可都反省了?今後重新做人了? 

2008/01/03

怪獸改名






怪獸電視台那部抄襲荷里活電影《穿Prada的惡魔》的新劇《我的野蠻奶奶 II》,汪明荃角色叫戈碧,其子叫戈德,還有個「賓士雄」演的叫畢平凡;又來這一套,無腦兼懶惰得很。

這種「常在心」、「唐仁佳」式改名法,是怪獸台近年愛用技倆。本地低水平觀眾多的是,覺得這些名字「好有創意」、「好Q」的人亦多的是,其實這類名字最容易諗,最無創意,最無聊。求求其其戈德的妹可叫戈姬,細佬可叫戈升 … (下刪戇名三百個) 。這類名字一不高明二不有趣,只反映編劇與觀眾集體 bad taste。

花樣年華 ~《天堂與地獄》~ 劉以鬯





六十年前,即 1948年,國民黨正在撤往台灣,往後的世界,將會天翻地覆。中國連綿三十年的社會運動,將鋪天蓋地而來,越南會爆發戰爭,柬埔寨化成赤色高綿;回望歷史,亞洲在動盪裡活出來,而香港則以殖民身份渡過安穩的歲月。六十年前,北地資金尚未逃難南來,她仍是一個樸素而普遍貧窮的社會。踏進五十年代,滿是小資情懷的有閒階層悄悄冒起,慢慢為這時代建構出一種嫻適而優雅的品味。想遙望這段歲月,可以看王家衛的電影,也可以看劉以鬯的小說,因為連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也引了劉以鬯的作品《對倒》三段文字作過場字幕,並在片末鳴謝原作者。

2008/01/01

2008 這一年






2008年,可會是好的一年?

香港人至緊要講諧音,2008,「易令令發」,該是一片好景吧!廿一世紀,世界已是地球村,任何地方,都與全世界互動,不可能獨善其身,香港除了與所有國家一樣,政治經濟皆受美國左右外,更兼位處中台夾縫,政治變化互為牽動,偏偏 2008年之四件大事 --- 美國總統選舉、台灣總統選舉、北京奧運、香港立法會選舉 --- 悉數拉扯著香港的神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