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4

為鬼招魂 ~《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 錢理群





當一個文化逐漸失去思考與創造動力,其影響必然深遠,因為僵化是惡性循環病,會變本加厲。中國明朝覆亡後,滿清入關,它是個「部族政權」,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說,滿州人此一特權階級,以一個部族來控制政府,掌握政權,而這種政權,必然是私心的,其治下一切措施,皆為控制此政權之手段。

部族政權,不會對被管治民族的慧命負責,人民頭腦越笨,越易於統治,所以清政府一直推行考據學、圖書館學,此等「學術」最易僵化思維,羈縻牢籠的考試制度,亦是愚民政策之典型。漢人經歷此等統治近三百年,頭腦都死了,所以當西風東漸,後面向列強武力及文化入侵,國人皆反應不過來,知識份子欲謀救國,空有抱負,卻不懂分判,藥方亂投。民國後,中國仍是病得交關,一戰後在巴黎和會任列強肆意踐踏主權,成為 1919年「五四運動」之爆發藥引,而新文化運動亦隨之掀起。

從今日回望這段歷史,當然可以輕易批判它破舊立新的偏激 (激進不一定偏激,偏激則多數激進),不懂得在固有文化的底子上吸收並消化外來物事,而是一鼓把自己的東西拔掉,當時知識份子的淺薄,正是三百年來思維貧乏之病發。「五四」一班文化旗手,反愚昧迷信、反舊道德舊文學,魯迅是當中風頭最烈、對後世影響最深之一人。

研究魯迅的書籍繁多,中國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研究魯迅成為批判時代的弦外之音,因為他的態度、許多觀點及話語皆切中時代血脈。「六四」後又將近二十年,社會氣侯已歷激烈變遷,私產權確立了,經濟與全球互動,但政治上仍是一黨專政,局面未改。有人說,今日的中國各方面似足八十年代初的台灣,如果歷史的發展能借鏡於此,以事立理,則中國的民主政治,該已進入蓄勢待發的倒數階段。

「五四」敲過科學與民主的大門,後者在神州大地至今仍迴聲杳杳。中國何以遲遲不見德先生?有云中國歷來不同西方,人家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皇權已受國會及元老會限制,不可能無限伸展;中國到了漢代董仲舒才「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只能憑個天來「靠嚇」。到了毛澤東獨霸年代,天都不怕了。魯迅則認為,中國沒民主,因為中國人有濃濃的奴性,「我們當了奴隸,還是歡喜萬分」。

台灣「五南」出版社的「十五堂課」系列,水準一向甚高,是次《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交由魯迅專家錢理群操刀,我很記得他說過的一句話:「當人們對現實產生懷疑時,就是與魯迅相遇的最佳時刻。」透過這本書重讀魯迅,他的話對現在這個民族及「令人產生懷疑的現實」,依然歷歷相應。

在「掀掉這人肉的筵席」一課中,作者提到魯迅曾作出過這樣的結論:「中國只有「一治一亂」兩個時代,一個是穩做了奴隸的時代,另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中國,真是奴隸大國,一個小小香港特別行政區,奴隸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中國人那麼喜歡當奴隸,難怪很難找到「起來,不願意當奴隸的人們」。既然一治一亂,俱奴隸時代,恰說明此「治」非「真治」,而是「治亂之間」的民主政治,方為長治久安之「治」。從 1919到 2017,魯迅仍在為結束奴隸時代而吶喊,而我深信時代的旗幟將為魯迅招魂,德先生出現在中國,將指日可待,否則的話,便由得這個治亂交錯的奴隸大國,永遠不治算了!






1 則留言:

  1. 八十年代的臺灣,威權之下,一條光影長廊,仍有不少反映著社會真實面貌的電影,訴說「光陰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臺灣,民風漸靡,還有人會寫出一部燎原的「野火集」,挽回幾許頹委的心靈。 八十年代的臺灣,很好嗎? 不見得。 不過有一位蔣老頭,卻願意將「家天下」的牌匾卸下,還政於人間。 今日的中國,「人大」的意思,原來不是人民最大,統治四方的,也不是一個家族,而是一個龐大的黑社會。 所以,在這一片黃土之上,在極權之下,似乎,也難以奏出一曲「天天天藍」。 今日,天空灰冷,這樣寫呀寫的,就像越接近黑暗,也越真實。 而心,也不禁沉了下來。
    [版主回覆01/25/2008 20:36:00]
    八十年代 ,台灣出了個連今日民進黨人都不敢得罪的蔣經國,方有今天的民主政治局面,台灣算是中六合彩了。而民主政治的優點,正是讓一個民族,無需祀神奉天,以求可三千年來,不斷中正頭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