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0

夜越暗.星越亮 ~《黑夜中尋找星星》~ 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





《黑夜中尋找星星》,這名字也夠老套吧,然而與本書內容,卻匹配不過。這是一群台灣戒嚴與報禁時期的記者專訪,他們俱是今日台灣文化/新聞/出版界知名人物/作家,包括司馬文武 (江春男)、薜心鎔、王健壯、周天瑞以及香港人較為熟悉的南方朔 (王杏慶) 等。

特殊的歷史運會,塑造了這個悲情國家 --- 叫她中華民國也好,台灣也好;她有自己的憲法、民選總統,主權、領土、人民完整。台灣,根本就是一個獨立國家,不會因別國的主觀意志而有所改變。

生活在香港的人,很難想像台灣戒嚴時期那肅殺的社會氣氛。49年國民政府遷台,宣佈全島戒嚴,啟動「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51年實施報禁,停止新報紙登記,現有媒體報必須與政府緊密連合,開始長達三十多年的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台灣人民沒有籌組政黨的自由,民間結社亦可能被捕。這段期間,台灣滿街都是「毋忘在莒」、「檢舉匪諜安居樂業」等標語,重慶南路總統府前高標著「反共必勝」四隻大字。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87年台南發生「美麗島事件」,一批準備顛覆國民黨政權的人被捕,包括前年「倒扁」大行動的紅衫軍主帥施明德。1987年,戒嚴令解除,台灣終於從威權政治走向民主。本書透過一批在這段日子走過來的黨外媒體中堅份子,紀述當年在高壓政治環境下,「拼新聞」、「拼自由」的經歷。 太陽黯然無光,真理不彰,在漫長的漆黑裡尋找星光,不僅艱巨,而且危險。這群人在黑暗裡沉進,憑藉進退之間的策略,且戰且走,在「限制」的邊緣與夾縫中尋求最有力的發聲空間,那個「限制」,是指新聞管制,報導一旦離開了執政者可以容忍的範圍,警察局、調查局、國民黨文工會、軍方政工單位與情治組織,統統會找上門來,剛柔並施,這種天羅地網式統治,便叫做「白色恐怖」。 

此書的副題是「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其實這豈只記者生命史而已?台灣這個地方,一路從歷史裡走過來,由抗爭到鎮壓、戒嚴到解嚴、極權到民主;今天台灣媒體百花齊放,雖然「社會價值崩解的量變引起質變的規模太大、速度也太快」 (王健壯語),「壹傳媒」的登陸更顛覆了她的傳統傳媒生態與價值,但百家爭嗚、多元發聲,正是自由與民主的體現。從一片漆黑天空,到星光綻現,這不僅是傳媒生命史,更是一闕體現民權的奮鬥歷程。




1 則留言:

  1. 歷史狂徒5/6/09 14:44

    其實,台灣省1949年實施戒嚴,是非不得已才實施。因為當時中共差不多已「解放」全中國大陸,台灣島內「共䜓」蠢蠢欲動,且政局紛亂,通脹上升,經濟蕭條,人心惶惶,所以主席陳誠因應台灣時局才作出迫不得己的決定。其實,台灣實施戒嚴,並不限制人民的自由,人民亦可有言論出版自由的空間,只要不宣傳台獨及共產主義就可以,你看台灣出版的書籍多不勝數,甚麼類別都有。至於白色恐怖,這是台獨分子故意跨大,我有好多朋友、親戚都在台灣讀書或生活過,他們都生活得幾悠悠。我們不得不承認,台灣都曾出現過冤案錯案,不過講到恐怖,真是「未夠班」,中國大陸的「赤色恐怖」,就令我們真正恐懼。
    [版主回覆06/06/2009 15:03:00]本書的作者們,為爭取開放言論而鬥爭,在那個時代,當然飽受壓力。小說家溫瑞安在台灣讀書時結社,與一些同學攪了個 《試劍山莊》談談政治,也給警察帶走。動員戡亂時期,人權不受憲法保障,隨時踏中言論地雷。然而活在當時的台灣,若非政治人物,生活是可以的。當然,以暴政論,就連納粹德國也無法比擬赤色恐佈政權,活於赤柬屠殺與文化大革命年代,直如在阿鼻地獄裡行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