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1

相逢月下魂





「飄零去,你都莫問前因;只見半山殘照,一個愁人。去路茫茫,不禁悲懷陣陣。前塵惘惘,惹我落淚紛紛。想學投筆從戎,圖呀發奮,卻被儒冠誤了,使我有志都難伸;想學呀一棹五湖,同遁隱,卻被妖紛呢籠遍,遠無垠。仲講咩石爛海枯呢,情不泯;你睇吓沉沉暮靄,西風緊;呢隻南飛北雁,怕向客中聞;平安未報,自問心何忍?空餘淚眼,望斷黃昏。想我殉情割愛,兩無能;今日倚樓人遠,天涯近呀;呢件青衫,曾染我哋話別啼痕;從此飄萍和斷梗呀,幾許深盟默約,唉……句句都無憑。」


青年導演鄺保威自資拍攝獨立電影《未央歌》,以近失落的嶺南文化瑰寶「地水南音」作題材,為絕唱招魂。王胎興繼福音電影後,再當男主角,女角則是內地學生,其芳名不同凡響:麻一葦。

戲臺酒閣,碉堡鶯樓;地水南音歌聲所遍之處,乃殘清民初交匯之時。一簾繁華夜幕,涼風有信,荔灣大宅之內,偏廳裡西關大少半臥椅中,抽一根水煙,妓女傍著,牆上兩隻裝上彩色玻璃的檻窗,幾件典雅紅木家具,一碟瓜子,一雙紅燭,映照著水磨青磚牆。盲公瞽師拉一把二胡,歌聲裡千愁萬緒,真箇十二分淒涼。

文化水土,像紅虫一樣,是在雞屎堆裡孕出來的。地水南音發祥於珠江三角洲一帶,內容多是講述中國傳統故事,亦有細訴對姑娘的思念。那是飄搖的年代,國家正在風雨之中,外侮不斷,去日苦多,望盡天涯處,幾許愁人?上文一曲《憶秋娟》乃溫志鵬所撰,在徐克的電影《男兒當自強》裡曾出現,亂世之中,漓漫一鼓淒楚又蒼茫的歌聲,充滿人若飄萍之苦澀。

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台曾有南音節目,常邀請南來大師杜煥於播音室現場演出;名家如白駒榮等之曲目,亦有廣播。單聲道粗糙錄音技術,最能呈現南音的韻味。一副惆悵腔調,撚一柄二胡,且聽歌者瞽唱一曲《男燒衣》:「燒到胭脂和水粉,燒到芽爛帶,與共繡花鞋……」豈止此腔已成絕唱,就伴奏亦不復有。二胡,是最 blues 的中國樂器,琴弓拉奏,雙弦如泣,訴不盡無奈與哀愁。今天的二胡家,技巧熟練,卻奏不出昔日的味道。同樣是弦樂器,奧地利的小提琴家,琴音依然藏著古典的憂傷,因為在薩爾茨堡的街角,仍能覓見莫札特的鬼魂;但看看中國這個社會,今天變成怎樣子了?征鴻過盡,散似秋雲。南音裊裊,在月色依稀之處,再不可聞,就好似遠望樓臺呀人影近,人影近,莫非相逢呢一位月下魂?




1 則留言:

  1. click 入第一篇,那么巧,剛認識鄺保威半個月,看過未央歌,正打算也支持他。這半個月有南音綠:在文化中心看我老同(大學同系)唐建垣自彈唱男燒衣,用個秦琴声頗拙雅,這竟是我第一次聽他台上、第一次聽全首(慚愧,只因先入為主了京昆和蘇彈京鼓),雖然我不忘老唐在學校時"監"我們觀古琴、聽粵曲----其實來去只那三首:山伯臨終、樓台會、牡丹亭之遊園(林小群唱,這是我很欣賞的經典),謝謝他給我優質的啓蒙。然後在樂茶軒聽唐小燕;然後未央歌.....
    與其粵曲/劇,母寧南音;尤其是近年所見的廣東粵劇,用洋管弦伴奏,加上赤化後遺症+樣板戲影响,並用西方聲樂訓練,劇場內足震耳欲聾;香港粵劇,一般仍低俗氣息,任白固是絕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