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8

藝文台灣





香港一眾「文人」 --- 文化人啦、編劇啦、廣告撰稿員啦、部落寫手啦,諸如此類的,都喜歡去台灣,因為,那裡有一股「藝文氣息」,來得特異而精緻,不只在本地沒有,北上,也是難找。

梁文道在台北書展座談會上說,台灣的文學,是很溫情脈脈的。例如,台灣歌手的唱片,會記下自己錄歌的心情,每首歌背後都有感遇。這跟大陸那種昂揚與磅礡,和香港的氛圍冷漠與自我低調,風格很是不一樣。


台灣自明末鄭成功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遙望故土,為滿清鐵蹄踐踏,復國無力,浮現強烈遺民心態。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予日本,至二戰後歸還中國;未幾蔣中正又退出大陸,在台灣實施戒嚴令,此後在國際上一直被中共外交孤立、威嚇、打壓。這麼的一個地方的人民,在近代歲月裡一路走過來,心底總有一份黯然的悲情意識。從1949至1987年,全國人民一直生活在戒嚴令下,其間台灣文學經歷了幾個重要時代。五十年代遷台初期,主流是肩負思想教育重任、充滿戰鬥性的反共文學;以及一批從大陸遷台,深感人若飄蓬,心繫國土的文人如鄭愁予及余光中等,以散文和詩歌流露對故鄉纏綿感情的懷鄉文學。六十年代,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作家如黃春明、陳映真、王禎和等,則寫出本土泥味濃郁的樸質鄉土文學,後來更爆發成一場政治意識形態角力的「現實主義對鄉土文學」大論戰。

八十年代後台灣文學流派迭現,呈多元發展面貌。瓊瑤的通俗出租愛情小說風靡了一個年代的女孩,帶動了批判舊有倫理對女性歧視的女性文學之冒起,朱天文、平路、蘇偉貞等女作家紛紛為重塑女性意識而發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女作家龍應台的《野火集》於 85年結集出版,強烈批判社會的麻木與不公,充滿危險性與衝突性,如火鳳燎原般迅速燃燒台灣文壇以致整個社會。

踏進政黨輪替的民主年代,台灣文學已臻超多元創作發聲之總呈現狀態,侯文詠的勵志小品、幾米的夢想繪本和九把刀的網路創作,俱能於大陸和香港取得商業成功。

台灣文學是一個奮鬥而來的天空,台灣人都流著文字的血液,這是一路走來,始終熱愛的厚度。文學,在台灣是生活,是呼吸,像陽光空氣花和水,自然流露於每一角落。香港飲食作家葉一南,往台南旅行,晚上閒逛,在一間小咖啡店喝杯威士忌,見店內有一本隨客人寫點甚麼的留言薄,翻到一頁,上面寫著:「最近心情有些空洞,不是家人不關心,亦非朋友疏離,我只是像一尾無目標的魚,在浮世中的大海,浮浮沉沉。今天到此,沒為甚麼,只為蹉跎。」原來冇嘢發生,但隨手寫寫,都可以好似有啲嘢;這就是一個文學社會的豐厚蘊藏,也就是一個藝文的台灣。

3 則留言:

  1. 歷史狂徒8/3/10 11:36

    我真是好喜歡台灣的閱讀環境風氣,他們是好自發地讀書,探求新知,好似香港是缺乏的。所以自己好喜歡買台灣書,因為他們內容充實好多
    [版主回覆03/08/2010 12:24:00]台灣的閱讀風氣沒話說,中國大陸也很好,香港則非常差,一列地鐵車廂內,常不見一人在看書,人寧可聽歌、打瞌睡、發呆、看八卦雜誌,也不看書。如有鬼佬,則幾乎必一書在手,其閱讀習慣,雲泥之別。
     
    香港書展每年入場人次幾十萬,是本地閱讀風氣指標的大扭曲。
     
    港人去台灣,必去誠品,這地方成了必須到此一遊的名勝。在現場氣氛感染下,很多人會買一大堆書 --- 包括在香港可隨時買到的書,因為他們平日根本不逛書店 --- 重甸甸帶回港,然後棄諸高閣,任由封塵,直至下次搬屋,便全部扔掉。

    回覆刪除
  2. 歷史狂徒10/3/10 15:38

    在台灣,少去誠品,反而喜歡去三民書局、商務印書館及黎明出版社,還有台大附近的「聯經」。不過,自己十年已無去過台灣。
    [版主回覆03/10/2010 22:30:00]在重慶南路看書,逐間停停看看,可逛兩整天。台大附近新生南路一帶,因為就近大學,較多進口學術英文書。誠品則有文化裝潢與氛圍, good to walk around ,半夜打書釘成了港人遊台北必須到此一遊的景點。

    回覆刪除
  3. 正是:男人女人化,女人小孩化,小孩寵物化,寵物貴族化,貴族痞子化,痞子玩文化,文化商業化。呵呵!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