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30

靜態美學 ~《浣溪沙》~ 秦觀





這是個高速時代。

訊息材料、觀念創見、文化潮流,無不在快速運轉中。城市急劇變動,出現景觀失憶 (landscape amnesia)現象。電影節奏急速,三十秒一笑位,三分鐘一緊張位,輸出令神經躁動的張力。愛情亦要有效率,即溝即食即棄,就如享用一個杯麵。現代人被高速溜的時間觀帶動,要定下來,以閒心觀自在,也不容易。

2010/03/28

角色扮演





一段港式離婚,引來起哄一場。無孔不鑽的傳媒狗仔隊越發似職業特工隊,因為取得離婚機密,比獲取國防機密更具震撼力。藝人以後要秘密結婚,遠走美國已不成,溜到毛里裘斯或莫桑比克,會較穩妥些。

香港藝人隱藏婚姻狀況,已成了一種慣性策略。結婚,不是通姦,何以害怕曝露於人前?按民間智慧「解構」,這是市場因素。因為歌迷影迷一旦得悉偶像已婚,對他/她的支持便會下跌,導至人氣下滑,繼而影響歌星影星與跟他/她關係密切的「全世界」之利益。

結了婚,便失去粉絲支持,是個奇怪的因果邏輯。粉絲愛藝人,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當然是因為愛其樣貌。少女鍾意林峰,師奶愛裴勇俊,因為愛其靚仔,先是傾慕,進而把自己投入「偶像的情人」之角色中,幻想對方深愛自己,然後上床,這是一整套 r.p.g.模式。

2010/03/25

so americana!~《聲聲相識》






過氣鄉謠歌手,英雄遲暮,與酒為朋,身子五癆七傷,直至遇上紅顏知己,重新振作,生命綻放餘暉。

2010/03/23

真的幻化去 假的假下去





經陳志雲借屍還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兩句翻叮禪語,將在城中潮上一陣子、市民會玩上一陣子。然而當把此對禪語套進今日香港與中國的政治制度、社會歷史和人文價值裡,以觀其中之真假混淆、是非錯亂,卻叫人唏噓嘆息,無語問蒼天。

溫家寶總理最近終闡釋何謂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完全搔不著癢處。香港社會出現矛盾對立的終極源頭,是因為一則我們沒有民意受權的政府,二則立法會內有半數沒經普及而平等選舉產生的功能組別議員,這些人主要由公司或團體小圈子選出,自然視民意如草芥;當他們與沒有獨立意志的保皇議員攜手粗暴通過野蠻法案時 --- 遠有高鐵,近有舊樓九降八強拍條例 --- 豈會有所顧忌?功能組別的正當性 (legitimacy)是假的,因為不被民眾所認可,只有賴在議席上不走的那副厚臉皮是真的。

2010/03/21

活出此生 ~《謎情追兇》






本地受訪名人,喜歡說以「平常心」面對這、面對那。其實甚麼是「平常心」?仔細想想,又實想不出所以來。

同樣,曾幾何時也流行過的「活在當下」,也跟「平常心」、「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之類的話頭沒兩樣,好像說了些甚麼,又好像啥也沒說。「活在當下」也者,真是「真的假不了」,否則便是沒有活著,而是死得僵僵的,那如何能說出「活在當下」這四字呢?能理解這一點,也算是「平常心」吧。

2010/03/18

〈博奕論〉與陳志雲





香港,是話題迅速轉移的都市。最近坊間熱話,當然係:你估入唔入到陳志雲?

「入」,在這裡,不是解「進入」,而是「入罪」的意思。廉署上回拘捕 tvb高層,結果蝦碌收場。今次街頭與網上的焦點是:如果找不到陳志雲的確鑿收益紀錄及證據,而叢培崑又把一切「攬晒上身」,做個擋箭牌烈士,那麼物證人證俱缺,志雲大師便可能揚長而去。

陳叢二男現時之處境,正是數學、政治及經濟學領域裡之重要方法〈博奕論〉中經典應用模型「囚徒困局」(prisoner’s dilemma) 之展示。

2010/03/16

寸得起 ~《要省,不如不吃 II》~ 葉一南 麥麗敏






曾見網上討論區有人說,「大家樂」的食物難吃至不能下嚥,寧餓死也不光顧。留言一出,立即小聲四起,罵其折墮。

那麼,近年冒起的本地飲食作家葉一南的結集《要省,不如不吃》(出到第二集),其態度不也同出一轍?

香港那麼多人三餐不繼,但「要省,不如不吃」之類的宣言卻仍大有市場,足證本地堅尼系數位居世界前列確然有根有據,貧富懸殊實是嚴重。此地正飽受「滯脹」 (stagflation) --- 人工低,物價高 --- 蹂躪,生活迫人,但優裕者依然大有人在,雖然滿街茶餐廳林立,晚市套餐三十五元有湯有飯有飲品,但口碑好的高級食肆仍常一位難求。

然而於「有品味」的飲食作家而言,食物檔次卻不是衡量質素的準則。從幾十年前唯靈多寫精嘢貴嘢,到現在蔡瀾常講享下等福、梁家權在街頭巷尾搵食,飲食文章的寬闊度一直外延與內涵同步擴展;外延者指食肆級數,從高級法國餐廳到街頭碗仔翅一應涉獵。內涵者指食的哲學,從食物探索生活,細味人間點滴。更重要的是若身為名食家,對食物質素絕不能妥協,定要執於追求,態度堅定決絕,要省,不如不吃!

2010/03/14

《道德經》與陳志雲





常言,冇事發生,唔知邊個係真朋友。套用這經驗,原來出個大狀況,正是彰顯日常隱象之最佳途徑。

陳志雲出事了,引起「全城效應」 --- tvb最是濫用這詞語,現在自我引證 --- 街頭巷尾,幸災樂禍鼓掌稱慶之聲此起彼落,不遜陳振聰入罪之時。此君平日刻意經營正派形象,大搞真情飯局,又是慈善秀常客,復在娛樂化「生命意義」節目《向世界出發》「聲音演出」,本該形象奇佳才是,何以一「賴嘢」,即引來「全城效應」,萬人歡呼?

2010/03/13

四維空間的夢 ~《圖解時間簡史》~ 二間瀨敏史





人類,是三元生物。受認知軟件的限制,我們只能確切感覺及把握長度、闊度、高度。而爬蟲類此等二元生物,則只能覺知長度和闊度,沒有高度。我們若要飾演上帝,也很簡單,只要從高向下望螞蟻,我們便以一個螞蟻無法認知與理解的次元去觀察牠。客觀上我們已超越了螞蟻的認識世界,成為它們莫可冀及的「神」。

當然,我們不是神,因為雖比蟻強,我們能感知的空間其實也非常有限,長、闊、高外,我們只能把握時間;而所謂把握,是我們能感知它的存在,量度它的流動,知道它具有不可停止的持續性和不可逆性,僅此而已。再鑽進去,便超出了我們這套軟體所能認知的邏輯範圍,例如時間有沒起點和終點之問題,便莫可想像,遑論解答。只有超越四元次構成之智慧,方能俯視時間,從容地把握它,就如我們把握螞蟻所不能理解的高度一樣。

2010/03/09

喋血青春 ~《艋舺》





「艋舺」,是台灣最早的原住民平埔族語言,後來演變成閩南語 manka,乃小艇之意。日治期間,日本人將艋舺改為發音相近的「萬華」,取其「萬年繁華」之意,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萬華區。建於清朝乾隆時的龍山寺,便是座落於此。有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即台南,二鹿即台中鹿港 --- 就是羅大佑所作的歌《鹿港小鎮》那鹿港,三即艋舺。從南到北三重鎮,艋舺是北部中樞。艋舺藉濱臨台北淡水河之優勢,在乾隆年間已是台北盤地貨物集散中心,經濟與文化盛極一時。

凡是水路重鎮,必有幫會。中國最大黑幫青幫,依內陸河流為朝廷運送官糧物資起家,是謂「漕運」,故青幫亦稱糧船幫,是清初時最大之秘密結社組織。

2010/03/08

藝文台灣





香港一眾「文人」 --- 文化人啦、編劇啦、廣告撰稿員啦、部落寫手啦,諸如此類的,都喜歡去台灣,因為,那裡有一股「藝文氣息」,來得特異而精緻,不只在本地沒有,北上,也是難找。

梁文道在台北書展座談會上說,台灣的文學,是很溫情脈脈的。例如,台灣歌手的唱片,會記下自己錄歌的心情,每首歌背後都有感遇。這跟大陸那種昂揚與磅礡,和香港的氛圍冷漠與自我低調,風格很是不一樣。

2010/03/05

一個字頭的誕生 ~《先知》






要成功,這似乎是一條不朽的方程式:找對了自己的舞台 + 一個際遇。


人生這台戲,離奇過小說,無人知道下一章下一回的情節。有時禍兮福所倚,以為倒大楣,原來命運之神早佈置了一個喜劇結局。在《先知》裡,盲字不懂一隻又毫不精靈的阿拉伯裔法國青年 malik 被判監 6年,在野獸橫行的牢獄裡,似乎定會被磨成粉末。黑過墨斗的他,還即時被同性戀者睇中,強迫口交。身陷野人地帶,6年流流長,不知點算好,卻偏偏因緣際會,跟了超級大佬,從此扭轉命運,生命再出發。


2010/03/03

無遠弗屆 ~《自私的基因》~ 李察 • 道金斯





當一刻,我們凝定下來,環顧四周,目見大千萬象環峙,然後回放自身,感受這個軀殼,會想到些甚麼?

想到神創造萬物?佛陀說的一切皆緣起?抑或達爾文理論物競天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觀,英國演化生物學家、達爾文主義的強烈追隨者道金斯也宣告了自己的主張。在1976年出版的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巨構《自私的基因》裡,他堅持一套認為能揭開一切生命之謎、放諸整個宇宙而皆準的學說:基因為萬有之本。

從大爆炸開啟宇宙,至複雜的生命出現,中間發生了甚麼事?達爾文的天擇演化論所提出的解答之能令人信服,因為它道出了「簡單如何變為複雜」的原因:透過天擇 (natural selection),沒有次序的原子可以集合為複雜的形式,最終並「製成」人類。在現代精密生命科技的協作下,人類不斷為這套理論供輸堅實的佐證,確定出基因創造生命,主宰萬象之理。

在地球草創初期的太古渾沌裡,充滿有機物質。某一刻,出現了一個億萬分一的偶然意外,一個分子居然能自我複製!這個奠定性奇蹟出現後,它便源源不絕繼續發生下去。複製者快速散播,而複製過程發生的錯誤,卻促成了演化。這些原始複製者的現代子孫,就是遺傳份子「去氧核糖核酸」:DNA。

2010/03/02

疏離世界 ~《90後起義少女》






「我想,好似海鷗飛,飛萬里」。這些歌詞來自80年代港產問題少女電影《靚妹仔》主題曲〈自由在我手〉,今天看,當然是古老十八代的事物,但裡面的觸角,依然保鮮,從未過時。


現代社會裡,只要有少女,就有問題少女。英國獨立影片女導演 andrea arnold今次也來講一個15歲英國問題少女 mia 的故事:"fish tank"!(香港國際電影節譯作 《90後起義少女》--- 夠潮但離題的譯名)結果在 09年連贏 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 、康城影展 jury prize 和大堆國際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