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把全世界的人關在家中,令大家發覺原來在家工作,一樣可以運作。而 work from home 亦進一步把一人公司的潮流推波助瀾。
《一人公司》'company of one'作者 paul jarvis 是網路品牌顧問,他成立了自己的一人公司 mighty small ventures,從公司名可以得知他的理念,小,也可以很強大。這本書有個衝擊讀者思維的態度,就是:對企業追求成長 (growth),作出質疑,相當有顛覆性!
一人公司,顧名思義,只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你!一個人經營一間公司,說的不是開始時一個人經營,而是永遠保持一個人經營的狀態。常識告訴我們,這公司的發展必定有很大的局限。
這正正是作者的質疑:為什麼企業要追求成長?那便先要回到最基礎的問題:我們想要賺多少,才是足夠?公司是不是要無休止擴張,直到永遠?追求成長,面對甚麼風險?人生的機會成本是甚麼?我們要清晰回答自己: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
這些問題,是個人價值取向,沒有標準答案,但可能很多創業的人,對這些提問,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一路運營著一間公司,而不知道這與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是不是在同一軌道之上?
我們先來理解「質疑成長的企業」這個概念。傳統上,人皆希望企業會一路成長,越做越大,賺錢越來越多。為甚麼要賺更多錢?因為想要購買及擁有更多東西,即是「想要更多」。這會不會是一種盲目迷戀,是幸福與成就的空頭支票?有時候「足夠」,甚至比足夠更少一點,可能已是我們所需的全部了。
企業的經營模式,其實是生活的選擇,選擇工作之外我們想過的生活。你當然可以決心要把公司做大,僱用更多員工,奪取更多客戶,自己亦消耗更多時間在工作中。你可能很能幹,別人說你一天做了四十八小時的工作量,但事實上你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耗更多時間在工作中,必然代表你正在失去其他生活:包括陪伴家人、與朋友見面聊天、遠足,或者是去旅行,在有生之年看更多這個世界的景致。這必然是個取捨的習作。如果不斷工作,就是你想要的生活,當然沒問題,但那你便不要有朝一日,抱怨過去的日子沒有活在人生裡,而是死在工作中。
把企業越做越大,是目標,但伴隨極多風險。作者展示了一個淺白但觸目驚心的公式:費用=滅亡。企業越大,費用越多。在變數無限多的世界裡,一個意料之外突如其來的浪潮,例如疫情,企業抗衝擊的能力,會被巨大的公司運營費用拉低,因為費用會削弱企業緩衝的彈性,一個巨浪,可以令公司沒頂。所以追求成長,並非一定永遠是最有利、或經濟上最可行之舉。
如果你認為以上的講法合理,亦合乎你的事業生涯發展和人生方向,那你便可認真考慮創立一人公司。一人公司近年越來越受歡迎,因為人們希望生活中能擁有更多自主權,而要實現這個理想,你首先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掌握一套核心技能,足以能令你的一人公司具有實在的競爭力。能力與自主權是無法分割的,如果只有掌控的欲望,卻沒有核心技能支撐,結果必然是災難性。
確定了這一點之後,便要採取海綿思維,盡力學習你的職業、行業、客戶的一切,並像八爪魚般,伸出所有爪去收集各方面的情報。現在社會不再必然把工作視為一個就業場所,而是一系列的任務,或專案。一人公司要完成的,便是付費客戶交托的任務,其他事原則上不須要對任何人負責,你不須要管理同事的人際關係,或是下屬的抱怨及情緒。然而要謹記在心,一人公司除了核心技能,還需要有其他副助技能,包括行銷、維繫客戶能力,此外公司結構雖然簡單,內部管理也不能一團糟,所以你除了是技能專才,也必須是個通才,經常能一心多用,這點在由團體組成的企業裡工作,反而不一定必要。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將來最好是做一個專業人士,甚至成為專家。身為一位出色的通才,也是由專業化開始,然後再根據需求,增加輔助與互補的技能。《演化論》'evolutionaries'這本書的作者 carter philips 認為,通才能夠在商業領域持續發展,是因為「很多事情都知道一點點」,這種才能現在越來越有價值。從通才到專家的光譜上,你落在那一個位置,是你的一人公司生存的重要因素。一人公司存在於充滿競爭、有太多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的世界中,必須要擁抱通才思維。既是自己核心技能的高手,也了解企業整體運用方式。你最須要培養的特質包括對其他人心理的理解力、溝通能力。你須要很有彈性,因為有很多因素會導至超出你掌握範圍的事情發生。專注力也是極為重要,因此要懂得說不,包括一些突如其來出現的機會,審時度勢後若發現無力把握這個機會,便要對它說不,以保持對手上專案的專注力。培養決斷力亦極為重要,制定決策會造成心理消耗,如果能夠把大的、有壓力的決策,縮減為更小、更容易消化的決策,便能以更有智慧、更少壓力的方式選擇方向。
一人公司以維持小規模為運作形式,代表它在始創時無須要求大量資本投入,因為公司創立與運作的主要成本,就是你的時間與投入,因此對投資者的需求減到很低很低。永遠記住,絕大部份投資人支持你創業,是因為想要從你的成長中獲得利潤,創投基金永遠有獲利離場的exit plan。滿足投資者會削弱公司的掌控權、經營的方式、速度與彈性,而這些正是一人公司最需要具備的主要特徵。而當未能跟投資者的利益一致,便會帶來壓力與焦慮。
相對於倚靠投資者初始現金的企業,一人公司更專注於簡單、穩定、彈性、獨立這些特性,從小規模做起,努力創造利潤。專注於此刻能做甚麼,而不是因為有了投資所以才能做甚麼。
因為要維持小規模,質疑成長,一人公司永遠要問:我能做甚麼而能令公司變得更好?而不是我能做甚麼來成長我的企業?成長是一頭野獸,須要持續餵養,為了要不斷滿足牠,創業的目標可能會變得模糊,變成在壯大經營規模,而不是照顧及強化核心業務。成長意味公司僱用更多員工,當你是他們收入的來源,便要對他們負責,這種沉重的責任必然會造成壓力。而一人公司則只須以合約方式,與不同的自由工作者合作,你只須要對一個特定的專案負責,獲得多少報酬,便付合作的人多少錢,之後各不相欠,下次有合適的專案便再走在一起工作,無須為每到月底便要發薪而苦惱。
大部份企業會設定目標與指標,但很少會設定上限。一人公司則可以,亦應該設定目標及上限。例如,今件要賺一百萬,但不超過一百五十萬。要知道,成長得太快,無數問題會隨之而來,例如要新僱用多少員工才能跟上企業成長速度?萬一業績不是突破上限而是突破下限怎麼辦?相反為成長設定上限,便能為自己設定一個,能長期維持穩定成長的速度。從進化的角度看,原始人總是希望累積更多食物更多水,代表死亡的可能性減小。現代社會不用隨時擔心生存問題,但我們仍拚命及無止境地收集,這種思維模式更延續到經營企業上,因為在文化上,成長滋養了社會地位,公司越大,在友儕和社交中就越被重視,越自我感覺良好,甚至會嫉妒自己的企業不夠別人的大。若能認清自己的企業目標,有足夠自信能提供最好的服務產品,出色完成客戶付託的專案,就無須為形象而追求成長。一人公司就是要粉碎支配世界的心態,為自己創造優質的生活,實踐工作及人生的價值觀,以至為世界帶來實則的影響。一人公司從小規模開始,從小規模結尾,專注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多。
舊同事有叫我自己開公司接他們的生意,但我覺得要開公司 (即使只有我一個人) 都好麻煩,所以我最後都係做不自由的自由人,有專案就接,冇就去睇戲。
回覆刪除(有問過 studio 的老板,他說開公司是經營自己品牌的概念,但我這輩子只想做個無名士啊~)
拜blogspot功能失效所賜,現在才發現這回覆。
刪除如果純自由人,就真的不用開公司,商業登記年費都慳返。而想不想有自己品牌,那當然是每個人一己之價值取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