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

宗教共融 ~ 《街坊眾神》


 



香港面向四方,人類世界的主流宗教,以及種種新興的靈性運動,都可以在這裡並存及發展。


人類有追求靈性的特質,各種宗教及信仰,生機勃勃地存在於人群之中。香港沒有主體宗教,連接四方的地緣特性,令各種宗教在這裡多點開花。這本《街坊眾神》,是由一群學者牽頭發起的多元文化研究計劃diversity in hong kong的其中一個項目,走訪了十二個不同宗教的信眾,由他們來細說自己的信仰歷程。


舉頭三尺有神明!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下而上舉頭一望,可能會覺得天正望住自己,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做甚麼事都要有個分寸。有信仰的人,行事就更要合乎教義。人類有追求靈性的情懷,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一個人生存於世上,安身立命的最高層次,最終都要歸於宗教。無論是敬拜一神教,多神教;信奉瑣羅亞斯德系統的末日審判,婆羅門系統的輪迴之說,抑或是神道教式的萬身有靈論,說到尾,宗教最重要的是虔誠,祭神如神在。最好能夠互相理解包容,尊重信仰與思想的自由多元。《街坊眾神》涵蓋了共十二個,信眾數量與活躍程度不同的宗教,從十二位街坊信徒,細說在這座石屎森林裡,信仰如何對他們接引。十二個宗教系統,包括印度教的黑天、道教六壬神功、希臘東正教、泰國佛教、中國佛教、日本佛教真言宗、穆斯林、天主教、錫克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巴哈伊,以及禪宗。且脫下迷信的外衣,和怪力亂神、異端邪說的標籤,看看《街坊眾神》裡的其中三個街坊街里一起尋找神明的故事。


我們熟悉的流行文化與電影兩大驅邪捉鬼體系,一個是「驅魔人」式的天主教神父,另一個是林正英式的中國天師,陳法齊先生便是個道教驅鬼師傅。他唸佛教小學,天主教中學,大學讀社工系,畢業後幾年開始學習六壬神功,現在有些人疑似鬼上身,看精神科醫生也無效,便會來找他幫忙。


幾乎所有對靈性有追求的人,都會想如何處理來生的問題。相信靈魂不滅的陳師傅,自認從小就鍾意「神怪嘢」,除了學習玄學和算命,還有六壬神功,他當是一種興趣運動,並坦白地說,學神功,是因為覺得過癮。


六壬神功很實用,以咒語混合巫術,特點是「先得後修」,師傅給予密咒,在祭壇上香唸咒,咒術就能啟動法門,這樣就能借祖師的力來行法,並能借法給學徒。這些法門不能任意啟動,必須拜師才可以傳承。師傅有分「陽師」及「陰師」,「陽師」是在人間負責教授神功的人,「陰師」則是神明。要成為六壬神功弟子,便需要進行「過教儀式」,代表獲得「陰師」的許可,啟動法門,弟子便獲得護法神的保佑。


學習神功後,陳法齊用了五年時間而成為師傅。他說驅鬼收入很低,只能是兼職。他修練的主要方法是打坐和喝符水,令自己力量增強。有客人上門,陳師傅就要處理鬼上身,以及「和合」等等的事。「和合」是透過法事及符咒來修補夫妻或情侶的感情。面對各種奇難離症,師傅須要作出分辨,因為可能只是情緒病,或生活壓力太大,如果確認是鬼上身,例如平時很正常,到了農曆七月便性情大變,便要處理了。


陳師傅認同滿天神佛的多神論,並對其他宗教持尊重與開放態度,包括與身為天主教徒的家人和睦相處。知行合一,有捐助外國的教會的他說:「做善事,唔會因為你係天主教就唔幫你籌旗。」


陳師傅的責任,是為人解決問題,畢竟有些人,有時真的很需要這個服務。他說他不會稱自己做修行者,因為普羅大眾並不尊重這個身份,但會尊重師傅。他感恩身邊的人尊重他的職業,而六壬神功亦一路在香港持續承傳。


另一個尋找信仰的故事,主角是陳真華女士。她尋找信仰,一尋尋到去日本和歌山縣,標高約1,000公尺的一個地域:高野山。


高野山真言宗,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宗派之一,宗祖是空海大師。唐朝時空海隨遣唐使西來中國,拜於真言宗第七高祖惠果門下,成為第八高祖,回日本後開宗立派。


香港人去大阪遊玩,可以即日來回高野山;山上有兩大聖地奧之院與壇上伽藍。《街坊眾神》記述了陳真華苦行修練的景況:濃冬二月,凌晨三時起床,打坐諗經到五時半,便開始準備需要學習的課程和法事,六點上早課。午餐後十二點,要在冰天雪地裡穿著木屐,前往奧之院與壇上伽藍。這兩處與她午餐的地方距離足足兩公里,沿途積雪及膝,舉步難行,有時會冷到哭了出來。


陳真華年輕時在日本旅遊,喜歡上它的寺院,二十多歲時在日本諗了兩年日語學校,後來因緣際會讀了些日本佛教書,嚮往日本寺院的寧靜,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賣掉房子,辭去工作,下大決心隻身上山學法。她是當期山上唯一一個外國人,也是少數女性,其他全是日本各地寺院的繼承者,苦修後,便能回到自家的祖傳寺院擔任各種工作。一個「外人」,在這些充滿潛規則的地方,滋味與遭遇可想而知。佛門廣大,但內裡不可能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而她更是個來自外地的女子!修練的艱苦,加上鄉愁與孤寂,她萌生過放棄念頭,但回想已付出了的代價,便咬緊牙根挺下去。


在終於完成修練成為僧侶後,陳真華在2004年再一次展現大決心,要在香港成立真言宗分部,這當然又面對一大堆困難。終於在翌年,日本高野山認證她為真言宗傳人,並為她寫了一塊牌匾。香港的都市生活,與高野山是截然不同兩個面貌,但她的日常,非常規律,大體上仍是與在高野山上差不多,她說:「山上山下的生活,都是她的正常生活」。


第三個尋找神明的故事,是一個女孩virginia與巴哈伊教的邂逅。巴哈伊baháʼí是當代世界中最年輕的宗教,1863年創立於伊朗,核心義理可以用十二個字概括:「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體」,相信只有一個終極的實在ultimate divine,人類無分種族,所有世界性宗教,都是這個終極實在對人類啟示錄的不同階段。巴哈伊對所有宗教都不排斥,最後都是相信同一個上帝,大家都只是不同的名字而已,無論是真主、佛祖、上帝,都是相信著同一樣東西,思想相當大同。當年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把巴哈伊教譯為「大同教」,因為他覺得與中國儒家大同世界概念相通。香港歌手方大同,便是巴哈伊信徒。


virginia起初因為接了一個關於巴哈伊教的翻譯工作,對教義發生興趣,便開始鑽研。2013年時,她以香港代表的身份,往巴哈伊聖地,以色列迦密山朝聖,參加巴哈伊世界正義院國際大會,她有份投票選出世界正義院成員。這次投票令virginia眼界心界一齊大開,投票沒有提名制,也沒有甚麼拉票活動,全憑每個人對候選人的理解與觀感去投票,令她有世界一家的感覺。


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現在於世界每個大洲都建有一個靈曦堂,是巴哈伊信仰的崇拜場所,靈曦堂呈九邊形圓形,每邊都有一度大門,九門大開,代表所有人都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除了要個人通過靈性和祈禱提升自我,亦要透過服務社會來推動社會轉變,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不能獨善其身。服務本身就是崇拜上帝的表現,以服務精神工作,就是在崇拜。這與基督新教教徒,以工作為榮耀上帝很近似,可謂相當入世。virginia在社區服務基層,設立課程,培養小朋友品德,引發他們體會學習的喜悅。


巴哈伊體現了宗教多元共融的精神。我在馬來西亞檳城旅行時,於世界文化遺產george town,看到三兩條街之內有清真寺、基督教堂、印度廟、關帝廟,大家相安無事並存。清真寺晚課時播出可蘭經禱文,在幾條街外的我都聽到,而當時眼前的卻是間道教廟,四周的george town街坊,有信仰不一的各式人等,很有宗教共融的感覺。《街坊眾神》的十二個香港市民,也是在宗教自由的環境裡共存共生。思想、創作、風俗、文化,唯有多元,才能活潑,信仰亦是一樣。《街坊眾神》體現了宗教的多樣性,靈性的生命力,虔誠就在此中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