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年老匆匆 ~《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下) ~ 德拉伊斯瑪

 




當到了五六十歲,會感覺時間越過越快,為甚麼會這樣呢?


上次談過嗅覺記憶以及似曾相識 déjà vu 這兩種回憶形式,並從實驗以及一位校長的自傳,得出回憶高峰期是十五至二十五歲的結論。現在開始探索並嘗試解答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生命正在加速,時間越過越快,這是很多人都有的感覺,但卻是個幻覺,因為時間是平均地流動,不會在人去到某個年紀時突然開始加速。上次在威廉胡爾校長自傳裡發現,在他的回憶中,更多難忘的事情,都發生在年輕時期。隨著時光飛逝,我們的經歷於不知不覺間,逐漸轉變為習慣性的例行程序,歲月變得空洞無物。而對年輕時刻骨銘心的事,我們記憶猶新,情感強度是我們感覺時間長度的一個因素。法國哲學家暨心理學家居友,jean-maric guyau 就針對心理因素對主觀時間的影響問題,做過不少研究。他以望遠鏡作比喻,當精神力量出現很集中的狀態,它就會像望遠鏡般,把細節呈現得很清楚,造成物體就在眼前的錯覺。當回顧一件讓我們感受深刻的事件,會傾向於低估事件發生距今的時間。這種幻覺在精神病學中可以找到對應病症,造成心理創傷的事件,總是不斷出現片段插播,那些記憶亦無法隨心所欲地刪除。


情緒會影響對時間長度的判斷。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在緊張等待時,會覺得遙遙無期般漫長,譬如要上台表演,台下滿佈黑壓壓的觀眾,上一個演出者仍在台上,下一個是你,因為緊張你會感到時間停頓,直至一直預期會發生的事  ,即是出台表演,終於出現了,又會感到時間像飛逝而過。相對於之前的漫長等待,便覺得時間在加速了。


此外,發生重大事件與變化的一年,也會感到比較漫長。如果把回憶當成是個有場景的舞台,年輕人回憶過去一年,會像一個景接一個景的快速轉換,而過著規律生活的老年人,去年的回憶場景,可能來來去去就是三幾幕悶蛋戲。生命的單調性在延伸,所有場景都融合為一,所以如果想要「拉長」時間,就得用上多些新鮮事情去充實它。


時間的快慢流動是主觀感覺。有一個實驗,使用一副頻率和音量都可以正確調校的時間測量器,有滴答聲干擾的一個時間間隔,和沒有滴答聲、長度一樣的空洞的時間間隔相比,有滴答聲的在感覺上要長一些。奇妙的是,這結果只適用於十秒以內的情況,如果超過十秒,沒有發聲的空洞時間,感覺上就會比較更長一些。實驗證明了時間的流逝的確會出現失真的狀況。


回到關鍵問題: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近年來關於時間和記憶的研究,已經總結出三個相關的機制。第一個是望遠鏡現象,第二個是懷舊效應;第三個是我們與體內生理時鐘的律動緊密連結。


第一個 guyau 提出的望遠鏡現象,當使用望遠鏡,我們會產生遠處的某個物體,比它實際所在地的位置要近得多的印象。有美國統計學家,在問卷調查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當詢問調查對象「過去兩年間你多久去看一次醫生?」這一類問題,被調查者傾向於高估發生的次數,因為他們把兩年前去看病的次數也算進去。換句話說,一般人都會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向當下拉近,對過去的回顧像使用望遠鏡般被放大了,於是我們所想的那段時間就拉長了。


第二個是懷舊效應,這個效應在之前已有所觸及,現在以一個「標記實驗」來陳述。法國醫生瑞伯特在他的經典著作《記憶的疾病》中寫道,當在一個人過去發生的無數事件中,於某些事件強加上一些標記,要注意不是這個人自己去選擇這些標記,而是強加於他身上,這些可以是純個人事件,也可以是家庭或公共事件。標記都是從一點開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展開。作用有如里程碑或沿途的路標,它會令人生每件事之間,出現可以互相比較和對照的效果,這些標記可以稱為參照點,或時間的里程碑。當標記數量越多,這個人便會感覺個人生命越多姿多彩。


老年人容易產生懷舊效應,比較容易記着年輕的事,是由於在回憶中的那段時期,有大量時間標記。最典型的標記是「我與某一個女孩的第一次約會」。這些標記對懷舊效應產生很大影響。包含豐富記憶的一段時期,回頭再看時會膨脹,比起實際長度相同,卻沒有什麼記憶內容的一段時間,感覺上要長些。時間標記的數量,在中年和晚年會越來越少,尤其是晚年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在蒼白的歲月裡,時間將會在主觀感受中加速流逝。


第三個是生理時鐘。體溫可以導致主觀時間感受,令它流動得更快或更慢。例如有實驗顯示,一個人在水溫只有攝氏四度的海裡游泳,感覺上時間的流動比較慢。微生物學家發現,在細胞層次上,出現了各種具有時鐘或年曆的機制。例如人體傷口癒合的速度,會隨着年齡不同會有所差異,都可以用公式正確計算。亦可以從傷口的癒合速度,反方向推算受傷者的年齡。人體內運轉的生理時鐘很多,例如血壓、脈搏、細胞分裂、新陳代謝等等。在長度超過一天的生理周期中,女性月經平均為二十九天,體重和免疫系統的變化周期則長達數年。而我們可以清晰感覺到的唯一一個生理時鐘,便是心臟。他的收放由一個精密計時器控制,時間和生命會伴隨着心臟的跳動分秒地流逝。每個人生活的生理時鐘節奏,會有所不同。有些人早睡早起,有些人是夜貓子。但隨着年歲增長,生理時鐘又會轉移,早睡早起和夜貓子之間的差別也開始縮小。老年人常出現的作息周期問題,可能是由於線神經交叉上核,簡稱 scn 中的細胞消耗所造成。人到老年多巴胺的數量會減少,scn 的細胞消耗與多巴胺不足,會導致我們在應對時間方面出現問題。


作者認為,以上三套理論和實驗,最堪信賴的是懷舊效應和生理節拍。當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家想知道時間有沒有過得更快,他不會和自己五十歲時的時光作比較,而是會以童年或青春期的歲月來衡量。當把豐富而繽紛的記憶,對比於當下的千篇一律,老年人比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現在生活的重複性。隨著生理節拍的放緩,外面的世界看起來就是加速了。


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因為我們在生理時間的背景下,無意中看到了時鐘時間;時鐘時間亦即是客觀時間,是均速向前流動的一條河流。清晨時在河邊輕快地奔跑,速度比水流還快。正午的時候奔跑速度減慢了,與水流的速度同步。到了晚上,河水留得更快,因為跑步的人便落後了。最後那個人,停了下來,以河水則繼續以慣常的速度流向前方。


我們常說,青春總是匆匆而過。也許是時候倒過來說了,青春歲月長漫漫,老年的生命卻是匆匆而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