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5

時間增速 ~《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上) ~ 德拉伊斯瑪



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增速,年紀大了,時間會好像「雪」的一聲便過去了。


光陰真的會隨年歲增長而加速嗎?且透過一本書來研究心理時間的秘密,這本書由荷蘭心理學史教授德拉伊斯瑪撰寫,書名相當直截了當,就是叫做《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沙漏是古代計時器,現代人有時會把它當作一個裝飾品,放在書桌上。當沙漏不斷重覆倒轉再倒轉,裡面的沙粒因為互相磨擦,會越來越光滑,直到不須要磨擦便從一端漏向另一端,沙漏用得越舊,沙子漏得越快,不知不覺中,沙漏所計的時辰越來越短。狀況好像人類,年復一年,時間過得越來越快,這是很多已屆中年的人都有的感受。而大家也都知道,時間的流動是穩定的,它不可能在加速,所以這必定是來自自己的感覺、幻覺。


這本書透過眾多心理實驗,探討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心理時間問題。「光陰正在加速」這個感覺,與記憶關係密切;我先分享書中提到的兩個現象:嗅覺記憶,以及似曾相識 (déjà vu),且看大家有沒有相同的經歷? 


「時日如飛,幾十年前的某件事仍歷歷在目」,以上這兩句話涉及記憶的問題,我們便先從記憶心理學說起。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是著名的意識流小說,全文共計七大卷,出名難讀。有笑說世上從沒有人能把全套書讀完。故事有一節寫主人公心情低落,回家後母親幫他煮了熱茶,給他一塊蛋糕,他把浸過茶的蛋糕放到唇邊,當嗅到茶的氣味,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感貫穿他的感官,一些記憶在瞬間復甦,他在一個飛快的片刻「看到」童年時的小屋、小鎮和廣場,並同時產生一種愉快的感覺。普魯斯特巨細無遺地描述整個景象,很可能是童年時在這小鎮也嗅過這些茶香,嗅覺立即吐現出這距離遙遠的畫面。對童年的感情,埋藏在氣味之中,茶味把回憶喚醒,令他看見當時的小屋小鎮。


我自己亦有相若的體驗。許多年前曾經在愛爾蘭於朋友家住了幾天,當時是四月初,早上天氣透著乾冷。我一個人睡在客房內,一早醒來,嗅到一陣濃厚的乾草氣味,當時整個人一震,全身有一種難以形容的荒涼感覺。以後當這種氣味突如其來,無論身在何方,當天那間房的影像,以至當時的感受,會如影印般再度出現。記憶心理學以「普魯斯特現象」來表示這種過程快如閃電、當中沒有任何情緒串聯而喚起回憶的嗅覺現象。似乎氣味呼喚起回憶的能力,在所有感觀之上。


另一個大腦謎團,是 déjà vu,即是在某一刻,會突如其來對當時周遭的一切,產生一種熟悉感,一切都讓人感覺自己彷彿曾經歷過,包括周圍的事物、聲音、面孔,甚至跟別人的交談內容,以至自己的思緒,都好像過去就曾經經歷過,宛如生活中的某個片段復活了,而且有一種「完全是這樣」的感覺,沒有灰色地帶,只是不知道它曾發生在何時。但這感覺幾乎都是短暫的,轉瞬即逝。


對於 déjà vu 有幾種解釋。第一,這意味前世今生的交會,你的記憶包括了對前世的潛在回憶,因為與當下的經歷重疊,潛在回憶發生共嗚。對這個完美複制的講法,有些人提出更激進的主張,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無止境的循環,而且一成不變。在平日的生活中,因為偶爾在某個靈光乍現的時刻,在今生認出了生命重複的樣貌。似曾相識就是在時間的裂縫中,允許我們驚鴻一瞥,偷窺到生命的永劫回歸。


另一個解釋是夢境與現實的重疊。似曾相識不是來自前世,而是源於以夢境的方式,存在於我們大腦中的記憶。我們每天晚上做夢,有些夢遲早會出現在現實世界中,只要相似之處夠鮮明,眼前的經歷就會啟動我們與夢境連結,與真實生活相伴而行一小段時間。這套說法,其實相當浪漫。


另外一個假說,是有些事第一次沒有激起任何反應,要第二次才傳達到給我們。譬如我們專心做某一件事時,某人來問我們一些事情,我們抬起頭說:你剛才說什麼?但其實我們已經聽到那個問題。又或者我們有時在餐廳裡,兩眼隨意掃視,要等到片刻之後才意識到剛才見到某個熟人。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稍後恍然大悟」double take,即是某件事雖然已經造成了感官印象,卻並未被我們立即吸收。似曾相識便是因為這種時間延遲 time lapse 而產生。


書裡還有其他回憶形式的論述。任何人,都是由回憶構建成此刻的自己。亦即是說,任何人其實都會懷舊,而不是老人的專利。科家家透過實驗,探索不同年齡的懷舊高峰期,回憶事件發生的年齡階段,以十年為一期,當以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為實驗對象時,發現十五至二十五歲年齡層的回憶數量,有突然增加的趨勢,這便是所謂的懷舊高峰期。


實驗結果顯示,大多數記憶來自一生中的第一個¼時期,第二個¼時期的記憶量相對少一些,到了第三個¼階段記憶量大幅下降。


懷舊效應有三大理論支持,第一個是從神經心理學角度出發。我們的記憶力在二十歲時正處於高峰期,那個時候發生的事可以毫不費力地保存下來。但這個理論有漏洞,人在十歲左右,記憶力更強,何以那個階段卻沒有出現懷舊高峰期?


第二個理論是,我們在十五歲到廿五歲之間,通常會經歷較多值得記憶的事,這個假設已被調查結果所證實。懷舊高峰期許多回憶,是與各式各樣的「初體驗」連結在一起,包括初吻、月經初朝、第一天上班等等。而隨着年歲的增長,初體驗的經歷當然會越來越少。


第三個解釋理論,是青少年到青年時期所發生的事,塑造了我們的個性,指引出我們以後的人生。對於那些精力旺盛歲月裡發生的事,我們的反應最強烈,記憶最深刻,也最刻骨銘心。懷舊效應讓一個人回憶起,那些使他成為現在的自己的事件,當年的經歷塑造了今日的我,這兩個相似性很強的我,自動將老年人的聯想帶回他們的年輕時代。


從一位叫威廉胡爾的校長的自傳,可以印證懷舊效應理論。自傳裡他記述了自己七十六年來的生平,這些記憶分布絕不均衡,開始時是山峰,繼而是丘陵地帶,最後變成平原。校長的回憶,印證出更多難忘的事情,都發生在年輕時期。他回憶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生活的主要章節,有不少關於初體驗的描述,而且寫得非常細緻,無論心境與事件敘述都巨細無遺。


但當來到自傳的倒數第二章,即是六十三歲至七十歲的幾年,可以講的卻已經很少了,生活單調,鮮有獨特之處。簡單幾句話就交代了整整七年的事。在接下來的幾行,更看到他對時光飛逝的傷感,他說:「分分秒秒,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時間似乎總是飛快離我而去。」


光陰的確在加速。下一篇再嘗試解開心理時間的秘密,究竟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呢?


(待續)

 

18 則留言:

  1. 尤其是一過咗30歲,不過亦慶幸喺40歲呢年開始領悟到好多嘢同解開咗好多個死結。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少人終其一生都未能解結、斬悵;你能有覺悟,真心為你高興。

      刪除
  2. 這本書我有想過買,但我不敢看,因為我怕時間真的飛逝(我年紀大了),買了的書更沒時間看 :P

    回覆刪除
    回覆
    1. 年紀大了,當然免不了肉體限制;然而,年齡也不該是一個障;妳的潛能會比妳想像中大得多呢!

      刪除
  3. 我也有嗅覺記憶!每次嗅到水仙花香,便會勾起一些童年回憶。不是特定的一段記憶,而是童年時期的不同記憶。例如跟母親到烏溪沙參加她的學校活動 (還記得跌倒了,擦破膝蓋的皮,要到救護站)。我還有味覺記憶,母親病重時,胃口不好,吃什麼都說不好吃。我帶了牛肝菌菇粉煮粉給她吃,她用有點沙啞的聲音說「好好味呀」,我現在一嚐到這菇粉,便憶起這個片段(連同母親的聲音)。

    又,克莉絲蒂的自傳也是寫童年及少女時期比老年時期詳細。

    p.s. 用了個多月時間看了《雜食者的兩難》,想寫讀後感,但怕一寫就寫好長+好耐。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在愛爾蘭那房間,其實共有兩個記憶,除了乾草氣味,另外還有一個早上收音機傳來 mike oldfield ft. maggie reilly - 'moonlight shadow',之後這歌也經常把我帶回那天去。

      妳媽媽那句話,該是很刻骨銘心吧。我很年輕時媽媽便離我而去,她離開時的模樣,仍歷歷在目。

      《雜食者的兩難》好像很有趣,先看妳的讀後感 (如果妳寫的話),如果被妳的文章吸引,我也看 (俾壓力妳 :D :D :D )

      刪除
    2. 對啊,歌曲也會喚回記憶。(幾好聽喎首歌)
      「懷舊效應」的第二和第三個理論看起來都有道理。不過當我回憶起20幾歲時的事情或看回我的blog時,有時會覺得「咦,點解我果陣會咁做既」或覺得以前的文筆好像好一點。覺得那好像是另一個自己。
      《雜食者的兩難》我是打算寫,但砌了一幅圖和寫了一堆雜亂的文字後便停了工,會復工的,等我!(咁樣寫完就一定要出啦:P)

      刪除
    3. 年輕時下筆會更爽朗。隨著歲月,知識、見識、閱歷、人生經驗多了,整個人的內容與份量更豐富,視野更寬闊,有時下筆反而會多了彎曲,因為想表達和兼顧的更多,可能會導至「以前的文筆好像較好」之感。

      * mike oldfield 是音樂才子,他的"tubular bells"是搖滾樂史上其中一張重要專輯,亦寫下了 virgin 品牌的神話。
      點多一隻他的歌給妳聽,'to france':https://youtu.be/5QXxozXsDZY?si=HA15yhtZkzWeFOaK

      ** 昨日是二二八,恆月三途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台灣《共生音樂節》演出。

      刪除
    4. 是的,可能人大了會更怕做錯事、寫錯嘢,怕自己寫的東西會得罪人或暴露自己的無知等等。另外,年輕時好像較空閒 (雖然工作忙),比較多時間傷春悲秋。
      謝謝你介紹Mike Oldfield,去聽了他的Tubular Bells,音樂很空靈。
      你在下一篇文提到「晚年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在蒼白的歲月裡,時間將會在主觀感受中加速流逝。」令人覺得悲哀。不過音樂、電影和書籍都會豐富我們的人生。我正在培養多一項興趣,希望令人生更豐富。
      順祝生日快樂,工作順利,生活多彩!

      刪除
    5. 我覺得年齡是個心障。妳所說的,是所謂的「世故」、「成熟」、「穩穩陣陣」,我倒覺得,成熟了也不要怕犯錯,成熟了也可傷春悲秋;春去了,春去春又來呢!

      很開心妳喜歡 mike oldfield。有時向別人所謂推介些音樂人和歌曲,其實真的怕別人無感覺但又要扮客氣同你講多謝介紹.....煩到人就唔好啦。

      《三體》21st上架了,是妳推薦我看的小說。之前寫過六篇,會趁劇集上映整合成一篇,當是暖暖身。

      謝謝祝福!咱們認識17年了!感恩。


      *妳的新寵是甚麼?(八卦mode)

      刪除
    6. 我又慢了一步......
      雖然遲了,但還是想送上祝福,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刪除
    7. 謝謝栗子。我也慢了一步:白色情人節快樂!

      刪除
    8. 謝謝你經常介紹樂隊/音樂人讓我認識,覺得自己聽歌太少,想認識多些音樂人 (之前討論過很多人年紀大了,就不會再發掘新歌,只會聽自己成長年代聽的歌。)。

      我當年寫《三體》很長氣,但覺得故事好勁,驚為天人,很想介紹給多些人看,也開心你喜歡。等你的文章!

      我們(也包括栗妹)已認識這麼久了呢!感覺神奇 :)

      我的新寵其實是舊寵,就是結他。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曾經在blog講過我學結他,但只是與幾個同事柴娃絓地跟一位新同事學了幾堂。結果那位同事調職了,後來離職,沒有人繼續學,結他也還他了。那時候覺得學結他好有型,但沒認真去學。

      現在調整了心態,不是為了有型而學,而是想找一個能陪我到老的興趣。我很多興趣都要用眼力(如看書看戲),但結他練熟了便不需要,希望老了也能enjoy。而且音樂能調整心情。不過結他不易學,現在處於有點痛苦的階段。

      刪除
    9. 人腦 database 容量有限,若要放進新東西,就要掉拋些舊的;不過不久將來科技可以助人腦加 ram.

      若要輕歌自彈自唱,結他是很好的選擇。鋼琴可以但上手比較難,鼓和貝斯不行,口琴和色氐風不可能 :P (我年少時打鼓也不是因為型,雖然別人都說打鼓帥,我倒覺得貝斯才酷,後來逐漸明白這跟性格和心態有關)

      刪除
    10. 我學結他倒不是為了自彈自唱,而是喜歡這樂器。我小時候學過鋼琴,但練琴只為了應付考試,對音樂未開竅。現在則純是為了興趣而學。

      //後來逐漸明白這跟性格和心態有關// ~ 可否分享多點?

      p.s. 打鼓型呀!

      刪除
    11. 有很多事情,其實都與氣質和當時心態有關,但自己不一定意識得到。

      從一件事說起。我三十歲時,買了部全新開篷車,那時在廣告公司升了創作總監不久。我本質不是很外露的人 (presentation, pitching 時除外,這些場面我很「爆」的),但那段時間,心態上比較飛楊拔扈。無意裡「點醒」我買一輛 convertible 是因為這潛意識的是我當時的老闆,他說:「車,是心態」。

      也許因為從小受 gothic rock 影響,亦可能因為性格所以喜歡 gothic,我從來都喜愛低調而酷的事物和感覺,是以那次買 convertible 是「常態 (constant) 裡的變態」。我現在開一輛黑色歐洲車,是車身較低帶點跑格的房車,這才是我的常態;是這車選了我,不是我選了它。

      幾年前有次約了朋友雷頌德在餐廳見面,我先到,穿黑衫(從來都是)坐在對住牆的一邊,背向餐廳中央。他來到時說:你低調到行了兩圈才見到你。我當時心想,原來低調有隱身的氣場 (還是結界?)

      講了那麼多,就是要回應妳的問題:bass,就是低調。一般而論,於 classic rock 歌手與主音結他是 focus,是 star,鼓手飛揚,貝斯手就是 cool (again all this is only generally speaking)。音樂上,bass guitar 不是最顯眼顯耳,但帶動節奏也帶動氛圍。台上站兩旁 (妳有沒見過純貝斯手站中央的?除非同時兼任主唱,例如 sting),默默而型格,像為世界供獻又同時離開主流目光。這真的跟性格有關,令這些人選上這樂器,我本身就認識好幾個,包括自身樂隊的貝斯手,便是這種性格的人。

      當然甚麼都有例外,有一位,在低調與表現之間 — 所說的表現,直是表現主義。他是一位藝術家,已故的 japan 樂隊低音結他手 mick karn,來聽聽他這首歌,'sensitive' (留意他的 bass)

      https://youtu.be/H2_JKFlRQWw?si=vYeE7Opfq06AzpQ8

      刪除
    12. 三十歲,升到創作總監,的確會好有自信,容易「飛楊拔扈」。是否隨著年紀大了,才換了更適合自己的車?
      我認識兩位愛穿黑與白的文化界前輩,兩位都很有性格(和型格)。多年後,一位初心不變,一位令人失望。
      (實際tone)穿黑衣不會容易黏上狗毛嗎?:P

      聽到Mick Karn的bass啊,下次聽歌會多留意bass。現在學樂器,是應該聽多些歌,留意各種樂器的聲音。

      刪除
    13. 對呀,今日不會買 convertible 了。

      有狗毛,但不嚴重,able to handle。貓毛可能就擇使啲。

      其實 mick karn 也吹奏,並亦有吹奏嗩吶。有興趣的話,可聽聽 japan 的轉輯 "tin drum",'canton'(instrumental)、'visions of china'、'cantonese boy'等歌的貝斯與吹奏都很厲害。還有一張唱片,應該妳也聽過:《黃貫中》,裡面的歌〈貫中的動物園〉(also instrumental) 和〈香港晚安〉由他彈低音。阿 paul當年說,當 mick karn 在錄音室彈出第一粒音,現場的人都「嘩」一聲!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