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求道的故事 ~ 《超越生死》 ~ 李連杰
李連杰是功夫巨星,好早便名成利就,是世人眼中的超級人生勝利組成員,然而他卻不喜歡喧嚚的電影圈生活,一生追求的是如何脫出生死無常之苦。
踏入60歲的他,剛剛出版了本新書,紀錄了他在60年的人生歲月裡,不斷追求佛法的25載因緣,書名是《超越生死》,並有個很有意思的副題:「李連杰尋找李連杰」。
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尋找自己,相反,有意識去尋找自己的人,寥寥無幾。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會覺得相當了解了自已,起碼沒有別人會比我更了解我這個人。但當到達人生某個階段或時刻,卻會突然感到,不知道自己其實想追求甚麼?一直以來的所謂目標,突然覺得不只是遙不可及,而是根本不是自己所想,於是一種茫茫然的感覺便聚然而來,不明白自己每日營營役役,到底是為了甚麼?這時便會知到,自己原來不是那麼認識自己,出現想尋找自我,反思人生的時刻。
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李連杰很年輕便發出對人生意義的問題。這本書一開始,他便發問:「我是誰?」一個電影演員,本職就是角色扮演。李連杰在一嗚驚人,震動世界的首部電影《少林寺》裡,叫做「遠覺」,後來他的阿姨和金庸先生一起給他取了個另一個名,叫李陽中。皈依了藏傳佛教後,先後又有了幾個藏文法名。他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名字,不同的人對他有不同的稱呼,李連杰於是問,那一個是我?我又是誰?那個是我的符號?或是需要我去符合的標籤呢?
普通人不會有那麼多稱呼,從來就是某某,但一樣會有不同的身份,在作為子女、父母、伴侶、朋友、同事的不同身份之間不斷轉換,有時會戴著假面具與人交往,有時又會無比真誠待人,情緒在喜怒哀樂間反覆遊走,有時是樂相,有時是苦相。雖然沒有李連杰那麼多稱號,但那個「我」,同樣是變動不居。
李連杰對生命的發問,可不只是「我是誰?」那麼簡單,而是想追求此生在名利與權力以外的心靈快樂和滿足,和如何免受生老病死之苦?如果不只有此生,而是有前世今生,那又如何能超越自己及超越生死?顯然這些都是人生最大的問題與課題,須窮一生的時間去探索,於是他便踏上了求道之路。
李連杰是天皇巨星,很早便賺到很多錢。在1997年時,亞洲金融風暴突然襲來,整個電影工業也停滯了,大環境的壓力逼令他開始反思,自己從小便覺得要賺錢養家,有錢才有安全感,如今自己是有錢了,但依舊沒有安全感,沒錢的人固然痛苦,有錢的人同樣痛苦。他在想,佛陀曾經是皇子,權力與財富比自己強大千萬倍,卻亦因為無法超越生死而走上修道之路。兩千多年來,追隨佛陀道路的人不乏大學者與知識份子,這應該是可以解決人生之苦的道路吧,於是李連杰便決定嘗試往這條路探索。
在《超越生死》這本書中,李連杰用了很多篇幅去陳述他學佛的歷程,和人生裡多次生死瞬間,與遇上重大挫折的時刻。包括南亞海嘯時在馬爾代夫抱著女兒幾乎沒頂,功夫多好也是全無用處;之後罹患極其嚴重的甲狀線亢進,病情失控,又因為拍《霍元甲》時摔傷了臟腑,引至後來在青海求法時併發嚴重高山症幾乎喪命,還有小女兒七歲就有憂鬱症徵兆,甚至有強烈自殺傾向。這些都是人生的大考驗。世人一定會認為,你李連杰這麼有錢,煩惱一定比我們少得多,但面對以上所說的生關死劫,承受巨大驚恐與痛苦的程度,無論是有錢抑或無錢,似乎又分別不大。
作為天皇巨星,他當然可以樂在富裕安逸的生活中,但慈悲與迴向眾生的想法,促使他成立了一個以慈善為目的的「壹基金」,並在馬雲的建議下,把基金的使命集中在天災下的緊急人道救援上。他亦不是設立基金便完事,而是親力親為。書中有個救災畫面,描述得很震撼。2005年青海玉樹發生大地震,他當時的甲狀線亢進非常嚴重,心跳過快,去高海拔災區可能會喪命。他問太太利智的意見,太太說:「就問你自己如何才不後悔?」於是他便跟隨志願者組織前赴災區。某日在搬物資時下大雨,他見不遠處有帳棚,便走過去避雨,掀開帳棚的剎那,整個人呆住了!帳棚裡有十幾具全身爛泥的屍體,有普通人,也有喇嘛。
任憑是大德高僧,抑或顯赫權貴,如果落入那堆屍體之中,彼此又有何分別?
李連杰的基金除了救災,他本身亦很關注現代人心靈健康議題,認為物質關懷僅是短暫救急用,心靈的關懷則是持續的,尤其在今日,都市人心靈與情緒都出現很多問題,大家都尋求與自己和解的方法。當時安樂影片公司的江志強先生,給他看了一個,描述一個自閉症患者,與將不久於人世的單親爸爸的親情故事,故事名字叫做《海洋天堂》。李連杰一直嘗試將知識運用到生活裡面,透過日常與工作,檢視自己是否言行一致。所謂「道在紅塵中」,理念說說是容易,實踐起來會有掙扎嗎?他想去飾演父親的角色,而當時他拍一部電影的片酬約一千萬美元,自己真能紆尊降貴放下嗎?最後他決定以人民幣一元的片酬,接下這角色。想當年他在《男兒當自強》如日中天,一生所主演的電影片商和戲院都是搶著放,而《海洋天堂》別說票房不會好,根壓兒就沒人想放,商業社會是非常現實的。李連杰坦言,自從2005年一月宣佈籌備慈善基金,一直以來自己都是做著乞丐,乞求著每個人的善良與慈悲。做這些事情時,他頭上戴著的不再是好萊烏功夫明星Jet Li 的帽子,一路被質疑與嘲諷,不啻是一場真實的修練。
2016年有一次在印度新德里,他與一位上師錫度仁波切,以及其他幾位上師起吃早餐,他向上師們提到,自己費盡心血做慈善基金,上師們都很開心,對他多有讚譽。這時錫度仁波切突然大聲一吼:「這個在炫耀自己的人是誰?」現場氣氛立即凍結,李連杰呆在當下,與仁波切對視,原先的滔滔不絕戛然而止。仁波切就隨即微笑為大家加牛奶,彷彿沒事一樣。這聲怒吼,是當頭棒喝,讓他看清楚自己的傲慢與執著。
世事固然是無常,情緒的本質,同樣也是無常的。我們都知道電影裡的喜怒哀樂是假的,但電影以外的情緒,難道就是真的嗎?把生命的幻境當作真實,一旦事情脫出認知的軌道,會感到沮喪與無助,這是無常帶來的痛苦。我們都在貪念、欲望、愚癡之間擺來擺去,飄忽不定。佛法說「聞、思、修」三慧,把聽聞與思考的知識,不斷實踐修持,把它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為自己在愚癡、憤怒時設下一道理智的防線,可以減低對自己的傷害。這是佛學對拆解情緒問題帶來的益處幫助。至於脫離生生世世的輪迴之苦,就更可能要無量世的修行才能達到。李連杰在這本書裡,也討論了很多佛學的理念,譬如「心」與「心性」之別,「業力因果」、「緣起性空」等基本觀念,還有《心經》帶給他的指引。
如果對這些內容興趣,可以去看看這本書。而無論是不是佛教徒,對佛學有沒有親近之意,都會感到《超越生死》是一本很坦白和親切的書,是一個跟你和我沒有分別的平凡眾生,分享一個自己一路走來,奮力尋找真理的求道故事。
成名好早,曾經屌打甄子丹,去荷里活發展又唔錯,老婆係擁有“魔鬼濕柴”嘅利智,都算係此生無憾;《不死狗》當年雖然畀人話辱華,但係我真心覺得幾好睇。
回覆刪除"unleashed"我冇睇,luc besson編劇應該唔會太差吧。倪匡認為利智是世上最美的女人,這真是名副其實見人見智。從這本書可以看出李連杰求道之心很迫切,「沒時間了,必須要加快進度」的感覺躍然紙上。勇猛精進是好事,但可能欲速不達,且如此心境很難平靜。此生無憾是耶非耶?大概要他自己才知曉了。
刪除說起人生追求甚麼,我曾經以為自己是上平步青雲,高高在上,但後我發現我其實只是喜歡全情投入一個項目中。到了現在,我更發現我甚麼也不想要,只想要好好看電影。(但其實整天看電影我也是不行的......)
回覆刪除新近看完一本書《一人公司》("compony of one"),它質疑企業成長 (a very inspiring thought!)。一人公司的理念是要有足夠自主,讓自己能以工作為中心來構建自己想要的生活,並實踐自己相信的核心價值觀。
刪除與妳的想法不無契合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