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8

殉道者 ~ "into the wild"










都市,是個熔爐,各式材料,沸騰於內。物質的虛耗、人際關係的摩盪、金錢與權力的鬥爭,壓力與你的心靈同在,有時會令人激生「出離」的衝動。

遠走高飛吧!揮開灰塵,逃離鋼筋森林!完全脫離物質枷鎖,飛入大自然 …… 一日咁多,頂籠三天!現代人,其實已無法掙脫物質,「大自然真生活」只是消費符號,到東非住樹屋純是獵奇式旅遊而已,住得超過兩晚,便會喊救命。
我們沒法子擺脫物質文明,不只因它提供便利與舒適,而是我們已深深地陷進它的制度裡,沒法脫離而能成一個完整的「人」。我們失去 I.D.便無法生活,離不開保險與醫療保障的防護網,沒可能放棄銀行存款,我們甚至不能沒有信用卡,從還款日到罐頭到期日,due day 無所不在。城市制度,是一條巨型八爪魚,觸爪遍及我們生活的每一細節。你以為放工了、放假了,自由了!其實,哪會有自由?!

1992年,有個美國青年 christopher McCandless,向這個制度作終極挑戰,他的方法,是徹底離開文明世界,一個人深入阿拉斯加叢林生活。這事跡終被拍成電影,sean penn 編劇與執導,片子叫 "into the wild"。

影片裡的 McCandless把自己所有積蓄捐掉、證件埋於土下,一路打工一路北上。他每晚睡於野外,露宿風餐六百里。偶爾踏進城市,便會產生某程度的不安與焦慮;最後,into the wild,抵達嚮往的天堂 ~ 阿拉斯加。

他最終再也離不開那片森林。

McCandless 的信念與經歷,是一個 push to an extreme 的形態,很難令人對物質文明產生任何「反思」,因為「徹底反物質文明」不但不必,而且一定矛盾重重,起碼連他自己也不能徹底做到;他亦須要金錢,以購食物以及他日於大自然生存之所需品 (當初何以把存款捐掉呢?),例如:狩獵槍 --- 一種高度文明的機械產物。

社會發展像鐘擺,西方尤以美國之富庶,便會衍生對波希米亞生活的憧憬,第三世界國家則拚命擠向文明。最近大亂的西藏,自「青藏鐵路」通車,西方消費品牌亦緊接進駐,你說當地人沒努力固守與保衛文化麼?他們卻說要改善生活質素,「不然你來我的房子住住看?」高度物慾世界之門打開了,已沒可能回轉,連逃避都很困難,也許只能像 McCandless,在對文明的抗戰中,化身造一個擁抱自然的殉道者。

1 則留言:

  1. 我覺得除了反社會, 反文明外, 他也想尋找快樂和人生的意義.他看很多書, 吸收前人經驗, 其實也是想尋找答案(有點諷刺是最後有位作家說人生最重要是找一個伴侶!). 他想一個人在大自然過活, 但在旅途中無可避免與人發生關係(與產生感情). 如果他為誰留下, 便要回到"社會", 沒法完成旅程.  人好像真的很難脫離社會呢!!
    [版主回覆03/20/2008 12:10:00]黑格爾認為,人的主觀自由 ( 例如自由思考 、 創作 ) ,透過客觀自由 ( 例如法律 、社會制度等 ) 的保障,便可達至絕對自由 。 所以現代社會,是最好的社會 。然而當人活在 客觀自由裡,才發覺被另一種不自由所籠罩,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自由 。
     
    McCandless 因為年輕,用了最激的方法與自然共生,如果不是出了意外,我想他大概會在些小村落之類的地方住下來吧;可惜命運卻為他選了一個最 sad 的結局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