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5

《菜根譚》嚼而有感兼淺談存在感受


一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他的著作
《生命的學問》裡,有一篇文章為“哲學智慧的開發”,闡述諗哲學所須的氣質。其中一點,對我個人來說,非常深刻。那是「對於現象常有不穩與陌生之感」。尤記得當年讀到這一段時之一刻,心生震動,不能自已。

某年我身住離島,一個仲夏之夜,空氣異常納悶,遂到甲板上吹海風去。及至海之中央,忽見一島,上天下海未有一點燈火(今天生活於先進的香港,就算是鄉野處 --- 如果還有的話 --- 也難覓一無燈光處,更枉論城市矣);只見闇天黑地、窮山惡水。俄而想到,萬古以來,它就是如此地老天荒地存在著。突然心頭湧起一片涼意,覺得自我突然抽離自己,但感悲情湧現,莫可名狀。那時我尚未接觸任何哲學,故殊不能以知識或智慧以解之。及至讀牟先生之書,才頓有所悟,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存在之陌生感」吧!



X         X        X



閒來讀洪應明的《菜根譚》,覺得作者寫此書時,已是身披一番歷練、一身風霜。行間字裡,對生命的感受透然而出,若非於紅塵裡打滾甚深,決不能寫出此等文字,亦絕非只「世故」二字可足道哉。


例如他說:「唯自得之士,無喧寂,無榮枯,無往非自適之天。」在這愜意天地裡,再無相對之概念,其喧處也寂,其榮處亦枯。所以「自得」之境,最為難得。當見山是山,只是一片混沌,談不上境界。入世澌混,燈紅酒綠,嘴裡吃著飯,卻滿腦袋股票價格,食而不知其味,當然見山不是山了。及至飽歷世事,少年弟子江湖老,縱肉體仍須為五斗米而打拚,心則已退隱,名利場中,不再受誘惑。中間經歷破裂、反省,首出庶物,精神境界翻上一層,便見山還是山了。也許,生命正就是這種墮下再超拔的反覆奮鬥過程吧!當真正自得之時,收起奮鬥相,歸於平平,如佛家所言對一切法如其所如以觀之,縱只一刻,亦不僅是幸福,而是道福了。


X          X        X



有著存在感受,方證客觀悲情。詩人登上高臺,但見景物燦爛,卻感人若灰塵,轉眼成過,遂寫出
《登幽州臺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何等蒼茫!


正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不啻一份生命的勁道!

2 則留言:

  1. 兄所說的那個小黑島 , 弟亦印象甚深 ( 應該不會張冠李戴卦 ) 。 黑島 , 其實不黑。 是天的夜色 , 和人的視力 , 將它變成一個恐怖之丘。 記得曾讀過一個小故事:某和尚著弟子手執苦瓜 , 遊歷四方 , 渡聖水則侵之 , 登佛門則示之。 終於 , 弟子回來了 , 和尚卻語重心長地說:「為何這瓜 , 依然是苦?」 如果 , 苦瓜就是象徵人世之苦 , 無所脫逃; 那麼 , 這黑島就應當代表真正的大智慧吧。
     
    這道理 , 實在粗淺得可笑 ( 甚至根本不是道理 ), 但弟卻真希望 , 當有一天 , 再凝望這山 , 能飛越天的夜色、人的視力 , 看見這不但是山 , 更不是黑山 , 而是一片青翠之林 ---- 然後 , 再將這瓜細嚐 , 發現已不再那麼苦 , 而是甘。
     
    嘿 , 說這麼一大堆 , 儘是妄念而已。 只不過 , 能夠明白 , 也是好的。

    回覆刪除
  2. 那刻,除歷史和宇宙的震動外,更無苦意。相反,全身毛管皆動,覺得「好正」。
     
    能正視現象界的暗角,才能正視心靈的黑暗,明白人 ---- 當然也包括自己 --- 之限制。
     
    康德說「物自身」 (thing in itself) 殊不可解。物之本相,我們無從捉摸。然而我的信念是,當沒甚麼是自己不能面對的,我便能夠把握「我的物自身」,縱使那黑靈魂,總喜愛跟自己捉迷藏,躲於幽暗的深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