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4

智慧與豁達 ~ 《笑忘生死》~ 苗延琼



擁有非凡的創作力和想像力,而且生性豁達樂觀,看透生死,這樣的人真令人羨慕。倪匡先生就是這樣的人。

《笑忘生死》這本書是苗延琼醫生寫倪匡。苗醫生有超過三十年精神科專科臨床經驗,當年洪潮豐憂鬱狂躁症爆發,一隻手指就可以捽死寶詠琴的時候,她就是洪潮豐的主診醫生,而她亦撰寫了多本精神醫學科普書籍,讓普羅讀者能深入淺出,去理解及接通複雜的精神醫學世界。


苗醫生本身不認識倪匡,他2022年逝世後,才瘋狂地追看回關於倪匡的所有報導和影片,並廣泛閱讀有關他的書籍,例如王琤、蔡瀾、沈西城等人對他的回憶和傳記。作者說:「或許我一直是喜歡他的,只是要待他人已逝去,我才體會到那種失去。」苗醫生執筆時,倪匡可能已在身他嚮往的天堂,或者是無限遙遠的外星宇宙。這本書,可不是那種「與某某人隔空對談」的風格,而是以精神醫學,觀照自由灑脫,樂天知命的倪匡。


苗醫生自認自己不是樂觀的人,相信一切深刻的靈魂都蘊藏著悲傷,也相信悲觀更加接近真實的人生。而倪匡也是一個悲觀的人,但他是一個樂觀的悲觀者,他有一個執著,要哈哈哈哈過每一天。因為他的執著有悲觀墊底,所以基本上是一種超脫。


這樣說來,倪匡在作者眼中似乎是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這種看似矛盾的存在狀態,其實也不難理解。任何人都終將一死,甚至在無限遙遠的未來,宇宙亦會滅亡。萬物必將終結,唯有死神永生。對抗死亡,就像企圖逆轉年齡一樣,必然失敗收場,所以我們都沒有樂觀的理由和條件。但,這是否就表示今日不用吃飯?


哲學家羅素曾說,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都是不科學的,樂觀主義者以為宇宙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們高興。悲觀主義者則以為,是為了讓我們不高興。但其實當地球繞著太陽轉時,並沒有考慮過我們高興不高興。樂觀和悲觀,只是一種心境,一種取態。一般人都認為該樂觀對應人生,因為都市傳說樂觀的人相對容易成功,而且重點是,反正要活下去,樂觀會令自己過得舒泰些。然而要真正擁抱樂觀,像倪匡般哈哈哈哈便揮去煩惱,談何容易?別說面對生死的大問題,就算是所謂的人世間雞毛蒜皮小事,都可以催生悲觀和不安的情緒。例如遺失了手機,會惶惶不可終日,怕與世界失去聯繫,個人資料與私隱外漏,要花錢買過一部新機….一大堆煩惱來襲。樂觀的人會說:「這不是不錯嗎?我本來就想換 iphone 14 pro max,只是一直發動不起來,現在可是天賜良機呀!」而你卻會「㷫烚烚」地對他說:「你當然說得輕鬆,掉了手機的又不是你!」


人要能真正灑脫豁達,「天塌下來當被蓋」,可以是天性如此,生成就是這樣,那就是命運了。又或者是隨著人生歲月的沉澱,點滴累積而來的修養。作者說,他很留意倪匡的蒜頭鼻,在相學來說,蒜頭鼻的人心地善良,品性溫和,什麼事都不願與人爭。她覺得倪匡有赤子之心,像孩提的純真,對世界懷有好奇和勇氣。大多數人隨着時間、經歷和困頓之後,心被蒙蔽了。而真正的高人,卻會自我修行,更新變化,令赤子之心保持活力和彈性,八十歲後,仍是老頑童。


心境樂觀,人生也會比較容易覓得幸福。倪匡在美國,就好像黃子華說「搵食啫,犯法呀?」一樣,也是兩句說話獨步天下:so what? who cares! 倪匡在最後一次公開活動上說:生活當然有苦有樂,但他認為只要是精神上的痛苦,就可以用思想去轉化。他最能夠把悲傷的事,換另一個角度去看,變成開心的事。苗醫生說倪匡是無師自通,為自己進行認知治療。認知治療的精髓,就是審查自己的自動化思想(automatic thoughts),當中有不少迷思。舉幾個類型的例子: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例子:這個人對我粗魯,這間公司的人都不會有禮貌!倉促下結論(jumping to conclusion),例子:今早踩了狗屎,看來我這天都會運滯,於是人變得暴燥,別人避之則吉。感情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例子:我感到不開心,事情一定不對勁,其他人都不喜歡我。其實你認為人家不喜歡你,那你對人又會好到那裡?


再以踩狗屎為例,有天一出門口,就踩到狗屎。甲心想:一出門就行衰運,今天一定倒楣透了!於是很沮喪,整天黑口黑面,對人粗聲粗氣。乙心想:我要回家洗鞋,今天一定遲到,被老闆責罵。因此感到很焦慮,胃病發作。丙心想:為什麼有人讓狗狗隨地大便,我一定去投訴!他的份反應是憤怒,結果不上班,而是去議員辦事處破口大罵。倪匡也踩到了,老頑童心想:幸好我不是赤腳,而是穿上拖鞋,狗屎只是黐住鞋底,沒有弄髒自己,我換對拖鞋就可以了,並趁機出外走走,買對新拖鞋。作者相信,倪匡能以他的睿智和幽默去詮釋事情,令自己保持愉快。


講到倪匡的樂觀,苗醫生介紹了一位學者,正向心理學的鼻祖martin seligmen,他本來從事研究傳統抑鬱,變態等精神疾病,後來轉向正面樂觀的研究,是因為一次因緣。有一次,他責罵五歲的女兒,沒有好好的去拔野草,卻在吹蒲公英種子。女兒對他說:「爸爸你有沒有想過,你每天罵我,糾正我的缺點,我長大後會變成怎樣的人?最了不起是一個沒有過失的女孩,但是我也是一個沒有優點的女孩,因為你從來沒有看到我的長處。」女兒的話讓他非常震驚,沒想過一個五歲的孩子會這樣說,我也覺得他的女兒真是很聰明很了不起。seligmen反省後,改變了心理學的走向,發展出發掘他人的優勢,並加以發揮的正向心理學。


seligmen在實驗中,發現曾被恣意地電擊,即是不能作任何防備地被電擊的老鼠,把牠們扔進水缸中,老鼠會變得消極,不掙扎,任由自己溺死。相反那些掌握到如何避免電擊的老鼠,則會在水缸中表現積極,奮力游泳令自己不致溺斃。博士開始問自己:誰不會容易變得無助?誰會奮力抵抗崩潰?


經過研究,seligmen博士發現那些沒有變得無助的人,當遇到挫折時,會認為這些事情是暫時的、局部的、可控的、他們會從錯誤中學習,之後做得更好。至於那些遇到困難挫折便立即變得沮喪的人,會認為壞事是永久性的、無法控制的、無處不在的,絲毫沒有任何辦法對抗,也沒有駕馭事情的能力。前者是樂觀的人,後者則變成悲觀主義者。


一直以來,精神和心理學只在修正心理上有問題的人,減少他們的痛苦。seligmen博士開始認為心理學家的工作,不應只是把人的幸福度由-6升到-2,而是由-2提升到+4。正向心理學就是發掘人的潛能和優勢,除糾正心理問題外,亦努力使人擁有更多幸福感,從原本只修復生活中的糟糕事情,催化為建立正向積極的品質。研究顯示,樂觀的人患抑鬱症的機會是悲觀的人的一半,有更強的免疫系統,亦活得更久。


基因只決定了人的氣質和性格的一部份,透過後天學習,可以獲得「學習得來的樂觀」(learned optimism),改變悲觀的習慣。seligmen博士亦討論了極端或不切實際的樂觀主意,即是總是想「明天一定會更好,只要想到就做得到」的潛在危險,並就如何培養「適應性的樂觀」,提供了一些簡單建議,建議一:每天列舉三件感恩的事,以培養感恩的心,可以是很基本的事情,譬如今天開車全程很暢順。建議二:挑戰消極思想,例如,做有機會失敗,不做一定失敗。建議三:作一些正面應對消極的內在對話,例如,將做得不夠好,轉化成我每日都有進步空間。


以怎樣的角度與心態去看待每件事情,存乎一心。硬要跟自己過不去,最是愚不可及。我以前有位老闆常說:no matter what, sort it out!無論如何,都要找到出口,而不是往死胡同鑽。即使環境的艱難度是-6,我們一樣可以盡力把自己的快樂度提升到+4,就算不能一蹴而就,起碼也要提醒自己努力去嘗試。做有機會失敗,不做一定失敗。


我們都知道倪匡的歷史,生在不幸的年代與地方,歷盡飢餓與寒冷,後來輾轉逃難到香港,做苦力工作,吃到七毫子一碗的叉燒飯,覺得自己十分幸福。因為知道飢餓的感覺是什麼,所以懂得感恩。蔡瀾說倪匡是外星人,我覺得倪匡就如苗醫生所說,翻上了一層,以外星人的高度、眼光和格局看世界,在人生老是常出現的各種限制裡,找到活得幸福與大自在的竅門。一聲哈哈哈哈,也許就是人生的終極奧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