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不遠矣。
想起家駒,影響了很多本地創作人,和樂隊;而影響最深的,莫過於 beyond 三子。
世人常把他們與家駒比較,這是不公平的。遙望長空,且在這晚上,選 10 首值得欣賞的三子作品,裡面也許亦會覓見家駒的身影。
1.〈缺口〉("sound")
來自於洛杉磯灌錄的出色專輯"sound",一首非常富搖滾樂氣息而耐聽的高質素歌曲。
2.〈門外看〉("sound")
頗有 jam 味的"sound"專輯裡一首比較工整,輕快動聽,賞心悅耳的歌,「食字」歌名也頗有趣。
3.〈夜長夢多〉(ep《beyond 得精彩》)
異常藍調,夜色濃重,有著深邃內心刻劃的怨曲,可能是三子時期最佳作品。
4.〈請將手放開〉(《請將手放開》)
beyond 三子邁向完全成熟的專輯,呈現國際樂隊的級數。專輯同名主題作是首出色 brit pop 歌曲。
5.〈誰命我名字〉(《請將手放開》)
博友狂小子至愛。重視生命,絕不棄養!愛毛孩的人,焉能不喜歡?
6.〈緩慢〉(《驚喜》)
〈冷雨夜〉重新演繹,家強褪盡少男情懷,蛻變成滄桑男子;黑白 + 倒拍的 mv 完全襯托出歌曲的味道。
7.〈討厭〉(《不見不散》)
低迴,沉進,饒有張力,一股怒氣合攏,濃得化不開。
8.'love'(《愛與生活》)
世榮作曲兼主唱,百份百少女尖叫冧歌,足把她們融化掉。
9. 〈十八〉("goodtime")
回到率真少年時,浮白點滴人生。天琦於紀錄片《地厚天高》自彈自唱,注定此歌成為時代見證。
10. 〈長空〉(單曲)
trip hop 曲風,家強譜出人生最出色的旋律,淋漓盡致的一次,為 beyond 劃上句號。
遙望昔日,再見長空。
假如黃家駒在生,樂隊的風格也會隨時間而演化的。但大碟之間的比較,始終難以避免,因為歌迷的趣味,往往就在此間。今天只能說句:「隨著言論自由消失,香港的潮流文化不再輝煌。只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
回覆刪除家駒在音樂上探索的野心無可置疑,如果沒有離開,他一定會嘗試很多新的東西,亦一定會單飛。但他走了,一切都只是如果。
刪除三子時期 beyond 音樂會,大家都期待三子玩四子時的歌,因為普羅樂迷都停留在那個時代,而且投射了很多對家駒的緬懷在裏面。家駒離開後,他的作品一路在中国大陸發酵,〈海闊天空〉成為全中国沒人不識的歌 (我有朋友住在瀋陽十多年,因為應酬時常要泡卡拉 ok,他說每晚都必定會聽到幾次〈海闊天空〉),卻很少人談論三子的作品,他們的存在彷彿變成是為了延續家駒長存的一度陰影,但三子音樂與歌曲的質素,卻嚴重被忽略及低估 (事實上,似你所言,他們亦隨時間一直在演化),其實很不公平的。
至於香港,水土變了,一切都不再。玩個遊戲,試數一個今日香港四十歲以下而能稱得上是「人物」的人,不限於流行文化,任何領域都可以,一個咁大吧,有嗎? (不要告訴我是姜濤啊)
時代不同。我們摒棄大台,口味分散,就不會再有長期盤據眾人視線的人物。加上言論自由消失,整體也更難跑出富獨特創見之士。
刪除逝世的人,永遠凍結在最美好的形象。他們都是完人。活人與他們比較,一定不公平。
也可以這樣說,今天的世界,已再無懷才不遇這回事。
刪除至於這地方,處處言論禁區,甚麼都以XX安全為先,思想、意念、創作、意識形態,全部須要自我設限。一個小學生,思想初形成階段時,四方八面都是地雷區,不得嘗試內進,這孩子的思維創意發展必受限制,甚至扭曲,導至無法跟其他自由地區的人競爭;這是常識吧。
你又介紹Beyond三子作品,真好!
回覆刪除《Sound》和《請將手放開》兩隻碟我已聽得很熟,但我沒有《不見不散》這隻碟,〈討厭〉很好聽啊!
有些歌會銘刻在心中,一聽便勾起一種情緒,好像回到當年聽那首歌的那刻,〈缺口〉便是這樣的一首歌。
一問妳是在加拿大唸書時開始聽三子?
刪除音樂和歌曲會為思緒與回憶招魂,好的,差的,在最不自覺的一刻會驟然飄然而至,不會在乎你想不想,喜不喜歡。
每年當六月將至,便會有一份黯然的愁緒。今年是家駒逝世三十年。張國榮逝世二十年歌迷懷念依舊,家駒的日子,又會是怎樣呢?
刪除整個五月,都會寫點 beyond 的音樂,悶死人冇命賠 -__-
對啊,我是在加拿大開始聽三子的。移民時帶了《Sound》的盒帶過去,當時未買床,睡在地下,旁邊放個卡式帶機。未開始上學,又未識朋友,在家重復聽《Sound》。
刪除原來家駒逝世已經三十年,三十年!
刪除寫Beyond不會悶死人啦~
妳聽"sound"那情景,很有情懷呢。
刪除讓我想起自己在愛爾蘭 cork 一間睡房內聽 mike oldfield 的那個早上 ...
你那情景也很有情懷呢。聲音和氣味都會連繫記憶,很神奇。
刪除不過現在聽Sound我不是回到剛移民那個月,而是在加拿大頭幾年的時間,因為那幾年一直在聽。
三子時期的音樂比較偏向英式搖滾,沒有深入民心大部分的原因只是敗在歌詞,畢竟Paul叔不是專業詞人,能填出「回家」和「誰命我名字」已經算是有所交代。
回覆刪除每次聽「十八」都會想起梁天琦為香港人所付出的一切,然後再看看現在香港人正在追什麼星,便會即時倍感唏噓。
香港曾經是全球最自由的地方之一,今日換了人間,白色恐怖籠罩,怎不唏噓?
刪除阿 paul 的詞其實也填得很好 (當然只有家駒這種神人才寫得出〈狂人山莊〉),他早期手筆的〈願我能〉我很喜歡。
另有一首 beyond 超級正的歌詞,'myth',家駒作曲,陳時安敘事詩歌的詞,是 beyond 早期常見的長篇大論 progressive rock,意境空靈,淒宛動人。
香港人追星的問題,想補充的是,香港流行樂從來都是這樣,能夠流行起來的,一定是最 pop 的東西。indie 的、有態度的,除非歌曲旋律很突出,像 beyond 或達明一派,否則根本不會稍為普及 (聽 beyond 及達明的人,其實又有幾多人留意和欣賞他們的音樂性?)。現在本地的主流樂隊,玩出來的東西其實都沒樂隊的感覺,即是起碼所謂的 band sound 都沒有。在這裡,主流就是主流,另類就是另類,地下當然也就只能是地下,界線分明,另類冇可能踏進主流半步。不會像台灣,閃靈玩 death metal,政治主張鮮明,一樣可以有很多人認識和認同。珂拉琪跨文化和語言,音樂風格多元而另類,一樣可以贏得主流獎項。而現在這裡的景況,更絕對容不下半個像陳昇或黃明志般的人。香港就是如此,不可能是台灣,更不可能是日本,不會亦近乎不可能改變。
刪除近日掀起全城熱話的某頒獎禮將什麼搖滾大獎頒給Dear June已經是一個世紀大笑話,香港樂壇就是這樣,永遠做不到人家金曲獎這樣有公信力,時至今日仍在選什麼最受歡迎。
刪除香港能出到兩支高水平而廣為入屋的樂隊 beyond 與達明,已屬奇蹟。有想法有實力的團如 lmf、amk,以至現在的秋紅,普羅聽眾根本不接受。香港人接受的是 dear jane、mr.、tonick、supper moment 這些有樂隊形式而根本無樂隊聲音的 canto pop.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