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100 張最喜愛搖滾樂專輯 (10 - 1)

 







10. "unknown pleasure" (1979)  ~  joy division
 
punk movement 之後在英倫冒起的 post punk 運動裡,joy division 可能是最舉足輕重的樂隊,首張專輯"unknown pleasure"對於 post punk 的聲音,更起著奠定性作重。當年有香港樂評人冠他們以「死亡派」之形容,以表述其音樂之低調、蒼白、疏離、陰寒,時而急激充滿神經質,時而抑鬱像生無可戀。這種暗黑迥異的情緒,標誌起一種 post punk 獨特美學。開場曲'disorder'由低音結他手 peter hook 非常 signature 的 bassline 展開,顧名思義祭出一個失控的世界。'insight' ian curtis 的聲音與電音交織,建構出懾人聲音空間,末段唱著"i'm not afraid anymore"感覺是多麼的無力。'she's lost control'來自 ian curtis 認識的一個患有癲癇症的女子,而 ian curtis 本身亦是癲癇症患者,這痛苦的病是他三年後上吊原因之一。而脈衝星 (pulsar) cp1919 連續無線電脈衝波圖像的唱片封面設計,也令"unknown pleasure"更顯經典。







9. "dark side of the moon" (1973)  ~  pink floyd
 
原本打算叫"eclipse"後來易名為"dark side of the moon"pink floyd 正式告別迷幻樂隊行列,造出一張概念上跟各式人生面向和生命觀緊緊相扣,製作上則運用當時最尖端錄音技術與技巧的大碟,於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就 (在 billboard 200 內逗留了 741 個星期,破了健力士紀錄)。錄音師 alan parsons 運用 5.1 surround,連番製造戲劇化聲效 (例如'time'、'money'出現的特別音效)。從第一曲'speak to me'清心直說,面對自己開始,專輯一路講到人際關係、時間觀念、拜金主義、營營役役,直至死亡大去等課題,不啻一闕探討人生哲理歷程,每個聽眾都會激發一己省思,於人生不同階段聽亦會有不同迴響。專輯更記錄了 pink floyd 當時四位一體合作無間的歲月,相對後來 roger waters 漸獨攬大權其他人幾無立錘之地,更顯「月亮的暗面」之珍貴。







8. "the white album" (1968)  ~  the beatles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迷幻鉅構後,the beatles 無意重覆同一路線,而是造出一張風格毫不統一,意念絕不清晰的唱片 (似乎一無所有的純白封面,是刻意標榜它跟"sgt. pepper's"七彩萬花筒般設計之不同),然而,"the white album"卻又公認是史上一張影響力極大的流行搖滾樂專輯。披頭四子於 1968 年遠赴印度北部學習冥想,作曲,並把作品帶回英國錄音,最終成為一套雙唱片集。有人認為這時樂隊成員開始想法各異,因此大碟 30 首歌曲的風格也變得五花八門,甚至南轅北轍。有琅琅上口的流行作品'ob-la-di, ob-la-da',也有叫人摸不著頭腦的 experimental, avant grade 怪歌'revolution 9';有 rock n roll 尋根之作'back to the u.s.s.r.',亦有打開 hard rock 之門的'helter skelter'。此專輯並有一支公認神曲
「結他低泣時」正是請來 eric clapton 負責結他演奏的'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7. "the velvet underground" (1969)  ~  the velvet underground

 
重要創團成員 john cale 在樂隊第二擊"white light/ white heat"後離開,由名不見經傳的 doug yule 接替。lou reed 決定要造一張普羅樂迷都會聽的唱片。這個 approach 令這張與樂隊同名的專輯,成為 the velvet underground 最為平易近人的出品。大碟"the velvet underground"裡承載著較多 folk rock 以至 pop 歌曲,而團員則多了擔當主唱的機會。新加盟的 doug yule 唱了'candy says',女鼓手 moe tucker 唱出簡約美麗的'after hours'。而長達九分鐘的 experimental rock/psychedelic rock 作品'murder mystery'則大顆兒都有合唱、讀白的份兒。'jesus'是首優美民歌。lou reed 描寫前度的'pale blue eyes'是樂隊最知名與流行之作。在驚世駭俗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與前衛的"white light/ white heat"後造出的這張折衷性專輯,沒有很強的革命性,卻溫柔,率真而動人。







6. "london calling" (1979)  ~  the clash
 
與 sex pistols 齊名的英國兩大崩樂團之一,在整個 punk movement 已開到荼蘼的七十年代末,the clash 祭出了這張驚世雙唱片集!難以料到一支 punk rock band 竟會把 reggaejazzskarockabilly 共冶一爐,以 punk 精神態度貫穿,玩出首首觸及包括核威脅、毒品、失業、種族、恐襲等社會議題,並洋溢倫敦 urban life 氣味的歌曲,堪稱音樂與政治大溶爐專輯。主題曲'london calling'先聲奪人,超簡單的結他貝斯、鼓,激出鏗鏘入耳前奏;歌曲講述美國三哩島核電廠核洩漏事故,從而幻想出泰唔士河泛濫淹沒倫敦的景象。'london calling'雖不能一首崩歌救地球,卻絕對是不朽之作。專輯封面由攝影師 pennie smith 在樂隊於紐約演出時,捕捉到 paul simonon 在台上轟爛貝斯結他之一瞬,輔以向 elvis presley 第一張唱片致敬的字款與構圖,成為史上最佳封面之一。






5.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1967)  ~  the velvet underground
 
面世時默默無聞,但幾乎所有當時聽過它的人,都受衝擊與啟發,後來皆創立了自己的樂隊。普普藝術大師 andy warhol 任經理人,帶來德國模特兒兼女歌手 nico 客串三曲,the velvet underground 遂祭出這張驚為天人的唱片。灌注 avant garde 血液,黯黑、混亂嘈吵、迷幻,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地下龐克搖滾面貌。lou reed 與 john cale 創作力令人讚嘆,nico 低沉的聲線,特立獨行的氣質,無論是講述 wardol 旗下模特兒/演員 edie sedgwick 的'femme fatale',抑或迷幻的'all tomorrow's parties',俱演繹得別具魅惑。描繪性虐待的骯髒頹靡 drone rock 歌'venus in furs',車房搖滾樂曲'run, run, run',失真結他聲貫穿的 experimental rock 作品'the black angel's death song'盡皆經典,影響力無遠弗屆。







4. "tin drum" (1981)  ~  japan
 
japan 解散前最後專輯,也是一張共產中國概念作。時值八十年代初,文革結束才幾年,中國尚未開放,japan 對共產黨、紅軍、中國少年等題材,在資訊封閉年代,仍處於非常概念化,以至想像與獵奇層面。唯"tin drum"於音樂上,的是非常精彩。mick karn 彈跳的 fretless bass 與 steve jansen (david sylvian 弟弟) 綿密花俏的鼓擊,構成抑揚頓挫,起伏跌宕的 rhythm section,如'vision of china'與'sons of pioneers'俱是多麼的不同凡響,直叫人聽到嘩一聲!mick karn 的嗩吶 (啲打) 吹奏充滿中國風情;'canton'是純音樂作,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有中樂為體西樂為用之妙。david sylvian 低迴沉靜吟唱的'ghosts',道出對未來的悲觀情緒,中段的空洞鐘聲有詭魅之意,此作更進佔英國細碟榜第五位,成為 japan 最廣為人知歌曲。







3.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  ~  the beatles
 
從"rubber soul"的變革,到"revolver"向迷幻音樂探索,再到"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披頭四音樂已進階至七彩繽紛萬花筒迷幻世界。在越戰升級,美國瀰漫花孩子反戰,高呼愛與和平,timothy leary 迷幻思潮方興未艾的年頭,john lennon george harrison 已全然進入 lsd 的繽紛宇宙之中。監製 george martin、錄音師 geoff emerick 偕樂隊一同履行著 studio-as-instrument 的理念與方式 (顧名思義以錄音室作為一種「演奏工具」),運用 reduction mixing 技術實現多軌錄製、sound shaping 等效果,令聲音衍生萬千幻變。開場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以現場拍掌聲引入,締造 the show begins 氣氛。'lucy in the sky of diamonds'的 short form 正是 lsd,歌名與歌曲迷幻色彩濃烈。'within you without you'以 sitar 與其他印度樂器,接引音樂信徒進入吠陀冥想空間。專輯在歌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引子再現下進入天旋地轉的壓軸之作'a day in the life',並以這偉大歌曲結束這場充滿實驗性的奇特音樂秀。






2. "abbey road" (1969)  ~  the beatles
 
披頭四最後一張錄音室唱片,成員間的芥蒂已去到難以挽回境況,眾人對 yoko ono 越來越反感,george harrison 也厭倦了 paul mccartney 的霸道,在半貌合神離,各人皆盤算要單飛的狀況下,the beatles 仍然造出一張水平超高唱片,成就一個傳奇的完滿落幕 (雖然"let it be"才是最後推出的專輯)。"abbey road"灌錄於 emi abbey road studio,分成兩部分,前 8 首歌可獨立欣賞,後半部將碎片式 首短歌,合組成一部全長 16 分鐘的壯麗 medley。上半部開場曲'come together'來自 lennon 為 timothy leary 競逐加州州長所寫的競選歌,而放在最終專輯作開場曲,與最後一曲'the end'隱然首尾呼應。harrison 作品'something'是經典情歌。'maxwell's silver hammer'像首兒歌,內容卻很血腥。'octopus’s garden'靈感來自 ringo starr 的奇思妙想,他亦唱了這首有趣作品。專輯下半部的組曲由'you never give me your money'開始,到'the end'是 ringo 的 drum solo 與各人輪流結他獨奏。專輯最後以 25 秒的 hidden track 'her majesty'作結,正式結束披頭四偉大音樂旅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 "revolver" (1966)  ~  the beatles
 
承接樂隊風格與取向作出大轉折的"rubber soul","revolver"更嚴肅地去提升歌曲品質與藝術深度,成就 art pop 風尚,並開始踏進迷幻音樂門檻。當時 the beach boys 推出了洋溢著美麗愛意的專輯"pet sounds",刺激了 beatles 的創作。他們進入錄音室,埋首作戰超過 300 小時,是"rubber soul"的三倍,締造了這張內容緊扣時代思潮的專輯。開場歌'taxman'控訴稅務過於苛刻。'eleanor rigby'描寫人生的寂寥,由一支小型樂團演奏的弦樂非常優美,直指人心。'love you to'展露 harrison 對東方印度音樂與玄思的興趣。'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是 mccartney 受 the beach boys 'god only knows'影響而寫的一首美麗小品。ringo 主唱的'yellow submarine'街知巷聞。'she said she said'是滿有毒品氣味的迷幻流行曲。失戀歌'for no one'是出色的 chamber pop。壓卷之作'tomorrow never knows'混 avant garde/acid rock/drone rock/electroacoustic 於一體,歌頌靈修與迷幻藥體驗,是搖滾樂史上影響力至鉅的 psychedelic rock 力作。






()


10 則留言:

  1. 嘩,你終於寫完了!三甲都是the beatles的專輯呢!
    你介紹的碟,肯定有一些歌我就算沒CD也會聽過的,但卻沒有一個脈絡,不知道背後的故事。謝謝你的文字!
    我有用Spotify,會選一些來聽,是一整隻碟地聽,這樣才會有得著。

    回覆刪除
    回覆
    1. 寫100張唱片,本來打算每張聊幾句,講講個人感覺,而起初確是這樣的。但寫吓寫吓,想講的東西多了,不自覺越講越多,到中段居然有隻碟寫了近千五字,當堂驚一驚,急急煞制,減短。最後十篇貼文下來,總數也超過二萬字。

      這個習作,令自己可跳出來,審視吓一己喜好,結果證實自己始終更喜歡 classic rock。我不是只聽舊嘢的樂迷,聽歌一直都係 uptodate,中外音樂皆然。新音樂有它的刺激性,但原創性與舊時作品 — 我指的是大概公元2000前的,無法比擬。elvis 在 50 年代帶來搖滾樂,之後新音樂風格不斷湧現,原創性很強。唯隨著創新與演化,從無到有發明新事物越來越難。到了今天,新的聲音基本上都是 mix & match,且 mix 得很厲害,一首歌可以七八種風格與元素混於一起,太陽底下實越來越難出產新事物。這情況反映在選取專輯上,於我而言,真覺得只有很少數當代的東西能真正超越前人,因為原創性不及;這,當然是因為大家生於不同時代。

      「聽唱片要成隻聽」,很對啊,但絕大多數人不是如此,這當然明白。成隻碟聽,就如睇足球要睇全場,才有宏觀得著,但看精華片段,或只看入球,會更惹味。所以很樂見達明做 album replay 音樂會,正正告訴我們:要整張專輯欣賞啊!

      刪除
  2. 疫情停院休息時,剛好發現你已經完成一項非常正嘅“project”,呢幾晚有排睇了!thanks!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捧場!有想過做一個「50張最喜愛 hkg indie rock 專輯」,由黑鳥樂隊起做到 uptoday (專輯要計埋 ep,本地獨立嘢唔係個個出大碟),但始終自己唱片好唔夠齊,即使加埋網上亦實在無把握唔會漏嘢,想清楚也只能作罷。2021年嘅本地 indie scene 也頗精彩,很喜歡這支女子結他團 whizz,唔知你識唔識佢哋,如尚未認識可留意吓這個情人節首播 mv 呢:
      https://youtu.be/XsdDl1M0ZtQ

      mv 主角之一的張蔓姿已簽咗主流公司,佢今年隻新歌都唔差架:
      https://youtu.be/fU3zsnKszPE

      刪除
    2. 你們兩位各做了一個最喜愛音樂專輯的project,都是很認真和有心的樂迷呢!
      (我有排試聽)

      刪除
    3. teddy會做粵語/國語專輯各100及演唱會/重唱專輯50張,犀利過我2.5倍。

      刪除
    4. 我自問不是個樂迷,沒有每天聽歌,沒有將足夠時間放在音樂上,更有段時間沒留意有什麼新歌。我認識一些人也是如此(想起那位眼睛有毛病的朋友,可惜他不大聽歌。)。但現在覺得這樣很可惜,因為音樂真的能穿越國界(比電影和劇集尤甚)。而且有youtube和spotify等apps,聽歌很容易。

      p.s. 我在右欄的最新回應欄按下回應時,網頁沒有將我帶到相應的那篇網誌。但我在自己的網誌試時是work的。不知為何~)

      刪除
    5. 我聽歌,也是隨意之所至。2022年伊始,我聽得最多的是自己很喜歡的挪威女歌手 aurora 新專輯"the gods we can touch",尤其喜歡她的 nordic folk 作品,彷若呼吸著北歐幽美森林的靈氣。在令人窒息的日子,任情緒被天音引領,遠離惡俗,飄往遠方空靈的北陸去...

      刪除
  3. 一直以來身邊一班和我一樣很喜歡音樂的朋友不知為何就總愛將beatles的成就貶低,說他們的歌曲太過流行,玩的東西太普通之類,更有人無知到去批評四子的技術層面,但我就深深認為能做到雅俗共賞,又能夠將自己的音樂派別發展到各個層面,才是最高深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beatles到今時今日都仍然是世界最受歡迎的樂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披頭四主要有兩類樂迷,第一類是絕大多數,亦即是被他們流行金曲征服的主流樂迷。第二類是同時更專注於音樂性的樂迷。the beatles 偉大之處,除寫出極其出色也比任何人都要多的長青金曲外,其對搖滾音樂之開創性、啟發性、影響力,沒任何音樂單位可堪比擬。說「他們玩的東西太普通」,no offence,這對音樂的認識實是太淺薄!至於技術層面,george 絕對是頂級結他手,ringo 嗎,綜合地看看各大音樂網站的 best drummer ranked 便可窺一二喔!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