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2

黃金年代 ~ 《自由之城》~ russell shorto

 



若問那個是世上最自由城市?答案不離阿姆斯特丹,或紐約,或昔日的香港 — 起碼營商自由,香港曾長期居世界之首。

但香港正在敗亡中。中共說,西方國家沒有製造出香港,這說法也沒錯,這個曾經的自由之都不是被刻意製造出來,而是孕育而成,在自由、法治、平等、寬容的環境與條件下,自然而然地如有機體般育成。

香港行將覆滅,我們在大時代裡,置身將傾的大廈之中,目擊光輝都市光芒熄滅。回想她在歷史的無心插柳下,漸衍生為國際名城。而育成方式最似香港的地方,必定是阿姆斯特丹。

今天她是荷蘭首都。荷蘭正式國名是 netherland,意思是低地國。阿姆斯特丹為萊因河出海支流之一,人們在阿姆斯特丹河上建水霸 (dam) 擋水,並可控制內陸河流渠道水位,以利河運及灌溉,形成河道交錯的城市風貌。

《自由之城》作者 russell shorto 騎著腳踏車,穿梭於阿姆斯特丹,在城市風貌與古典建築映照下,帶讀者走進歷史,並從一個自由之城之形成,輾轉闡述「自由」的概念。在我們逐漸失去自由的今天,閱讀此書,一路深入自由主義,從不受約束、開放與寬容的廣義,到個人自由的實踐與體現,明白到自由主義並非來自一個獨特的地方,而是無數追求自由的心靈之集合,在時空推進中凝聚而成的一種根深柢固的內在價值。

香港人,自能體會。

十四世紀時,荷蘭由西班牙天主教政權統治。宗教改革後,大量新教徒為避天主教逼害而來到阿姆斯特丹,在持續的戰爭與外侵下,阿姆斯特丹建立起世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創立史上第一間保險公司。十四世紀中葉,西班牙國王派阿爾巴 (alba) 殘酷鎮壓基督徒,信奉喀爾文教派的小貴族威廉 (willem) 以「宗教和平」,即包容宗教差異之義,帶領荷蘭人反抗,這一刻被認為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最後發展成今日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普世價值  —  多元主義、民權至上、寬容理性等。

走過諸多悲慘歷史後迎來光明,天主教領導層最終屈服,阿姆斯特丹在一五七八年成了喀爾文教派城市,更貼切的講法是成了自由派城市。阿姆斯特丹開啟了她的黃金年代,持續創新,包括後來把大量香料與財富,從東方帶回來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阿姆斯特丹在黃金時期迅速發展,在十七世紀全世界出版的書籍中,有三成來自這裡。她是一座非常理想的城市,富人住在運河邊,窮人住在散佈於每條運河後方的街道上,貧富者混合居住,窮人並沒有集中住在另一區。每個人都會在教堂踫面,大家都有著喀爾文教徒的心態:我們都是平凡小人物,我們誰都不是神。

種種商業、藝術、哲學創新,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向外擴散。聯合東印度公司的姊姊公司  —  荷蘭西印度公司於一六二一年成立,三年後向西啟航,船員在北海某島嶼轉乘遠行船《統一號》(eendraft) ,繼向大西洋前進。三個月後,船長發現一片廣闊無垠的海岸,他把遠方一個地方命名為「羅德島」 (rhode island),因為它在海上看起來呈現紅色,形狀也像個島。荷蘭人劃出一個區域,成為荷蘭殖民地,移民紛紛從宗主地到來。後來一位領導人選了一個港灣裡的一座小島,把散居各地的移民集中在一起,把阿姆斯特丹完善的交易模式,應用於此,並發展出一套金額體系。阿姆斯特丹是民族大熔爐,這個「新阿姆斯特丹」亦然,成為前所未見的國際都會。一位耶穌會傳教士在一六四三年來到這裡,他記載在僅僅幾條街上,不超過五百人的居民,居然說著十八種語言和方言。不同種族、宗教、語言,皆能在此兼容並蓄,充滿阿姆斯特丹風格。這個城市,後來改了名字:紐約。




(從香港衰敗遙望歷史名城的崛起之一)


21 則留言:

  1. 這本一定會看 (還未有電子版,如果下個月還未見就去「許願」),另外我還想看《維梅爾的帽子》。
    張 waiting list 忽然又長了很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讀書的 waiting list 還好,旅行的 waiting list 才是 mission impossible.

      妳在阿姆斯特丹泡了整週吧?是住在市中心嗎?我對上一次去已是十幾年前,住在超近中央車站的民宿,上二樓的樓梯是要爬的。下次再去荷蘭的話,一定會走訪北海小鎮。

      刪除
    2. 對啊,我還未去過意大利和葡萄牙,希望此生還有機會去。
      那次不足一星期,只有五天半(還有一天去了比利時)。那次是我第一次獨個兒出遠門,所以安排得很糟,訂了離市中心最遠的旅館(汗),還要拖著行李上三樓(樓梯真的好斜~)。
      在阿姆斯特丹閒逛真的很寫意,另外,我也很懷念比利時的一天遊,我在公園的長椅上躺了一會兒,好舒服。
      又,剛找到作者另一本著作 The Island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看了少許,似乎也很不錯。

      刪除
    3. 如果去葡萄牙,定要一訪 sintra,這是個好美麗的小鎮,並可信步往歐洲最西面的一點,大地盡頭,水之開端。當天風雨如晦,在十二月的海風吹拂中,天空像要沉下來,我感到自己在大地之母的懷抱裡,這回憶永誌難忘。

      妳是去了布魯塞爾嗎?我覺得這城市"歐洲感覺"很濃烈,但晚上在地鐵則感覺治安麻麻;布魯日很漂亮,安特惠普則很酷,而 flemish dishes 也令人懷念呢。

      "the island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講述的"荷式曼克頓"肯定是他的拿手好戲。阿姆斯特丹是文藝復興重鎮,《自由之城》對林布蘭有相當細緻的描寫;書之另一章寫納粹入侵荷蘭則令人感到當時的沉重氣氛。

      香港的覆滅,令我想多看歷史上城邦式城市的崛起,且慢慢讓其發展成一個系列吧。接續寫的暫定是新加坡、赫爾辛基、威尼斯,希望在過程中自己也能有所裨益喲。

      刪除
    4. btw 妳我的荷式體驗有樣好似:旅館樓梯好斜喔!

      刪除
    5. 今日諗賀錦麗呢個名嘅時候,突然發現一樣嘢。中國人譯鬼佬名,馮係叫「臣」,例如羅拔臣,一定唔會用有朝氣嘅早晨的晨,或中性的辰,更加唔會係神,一定用「臣」。

      這裏暗藏主次,吾乃主,汝是臣。中國人的精細,或曰奸,就在此中尋。

      刪除
    6. 荷蘭的樓梯真是斜得要命,想起當日拿行李上三樓仍覺恐怖。經此一役,以後都是輕裝上路~

      已記下sintra的名字,謝謝!希望真有機會一訪。

      對,是布魯塞爾一天巴士團。當日同時推介說要去看看的。因為我五時許便走,所以沒見識過晚上的氣氛,又因為大家說消費指數高,所以我急急腳回 Amsterdam 吃薯條 :P

      我沒吃過 flemish dishes,倒是很懷念荷蘭的印尼菜,十分美味。

      我等看 inanna 的介紹。我這期想看看茶史和法醫,另外會繼續看漫畫,還有兩本向田邦子的小說要讀 :D

      那個「臣」字我之前沒想過呢!以前的翻譯家中英文造詣極高,我這輩子應該都到不了他們的境界。

      刪除
    7. 澳門也有間歷史悠久的新麗華酒店"hotel sintra"呢。

      荷蘭東印度公司曾長時間在印尼採購香料運回歐洲,兩國極有淵源。印尼耶加達以往曾叫做巴達維亞(batavia),也是荷蘭人改的名字。

      歷代港督中文名,麥理浩改得好,葛量洪與彭定康也不錯。尤德本來譯魏德邁,邁字差了些。反而 80年代有個騎師,叫「魏德禮」(pat eddery)。魏是中國古姓,德、禮,皆代表中國崇高價值,三個字發音暢順,筆劃工整,則很好。

      刪除
  2. 諗起阿叻成日喺度講話香港係排頭幾位自由嘅城市,佢根本就冇update資訊……😂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排名,在國安法後將持續下跌。香港將以不太緩慢的速度死去,直至浴火重生的一天 ...

      刪除
    2. 而家睇住公司某班把口話自己好黃實質就藍到發黑嘅人陸續現形,每日就冇薪上班做奴才,原來佢哋根本就怕攬炒怕到賴尿,成日就諗住講啲嘢出嚟嚇我話公司會裁員,但其實我根本就未驚過!😂

      刪除
    3. 聽你說也覺幾奇怪,既然自己是藍(仲要藍到黑),又何必扮黃呢?藍絲不是以藍為榮嗎?而且,扮得來嗎?

      刪除
    4. 我同自己部門兩個後生仔不約而同都覺得佢係一個非常奇妙嘅存在,明明思想藍到發黑,但為咗親近公司班o靚妹於是就日日扮黃,有啲後生女單純一開始咪會信佢!但重點係佢搞咁多嘢,最後係一條女都溝唔到……🤣

      起初我哋見佢係阿頭都費事周圍話佢,但後來發覺原來公司99%人都好憎佢。🤣

      刪除
    5. 哦,原來係溝靚妹,咁就咩都解釋晒啦 :D

      刪除
  3. 可能香港正在"急速"敗亡中,甚至係"光速"敗亡中,更貼切現況。真係今日唔知聽日(幾壞)事!
    阿Q啲角度去睇,香港頂咗廿幾年先至被狠狠、急激、瘋狂整頓,香港人叫做偷雞咗廿多年苟且安逸(被動地)。
    老懵當年話中國好、就香港好,真係"至理名言"...呢個道理逆轉理解先有意思:中國真係從來冇改好過,因此唔使旨意香港會變好,1984的一天終於來臨了。
    每個真香港人緊守自己本份同良心,至閞重耍。

    回覆刪除
    回覆
    1. 廢人老董的話亦同時代表了"大陸仆街,香港亦仆街",而現在大陸內外交困四面楚歌,正在仆街中。

      香港的任務,就是死亡。讓自己連「第二上市」後備的地位也失去。然後默默等待浴火重生的一天。

      這是一闕無奈但必須奏的悲歌。

      刪除
  4. 荷蘭曾是葡萄牙死敵. 兩國從印度, 葡萄牙去澳門, 荷蘭去臺灣. 大航海時期, 荷蘭始終都是弱少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南海,荷蘭人趕走葡萄牙人,英國人又趕走荷蘭人,後來法國東印度公司也來了,但影響力已難跟前三者相比。

      荷蘭對日本影響極大,德川幕府開放長崎而只與荷蘭人通商;日本早期吸收的西方文明,全都是「蘭學」,直至美國黑船在伊斗下田叩關,打破日本鎖國狀態,才有後來的全面脫亞入歐。

      刪除
  5. 書友問了出版社, 說沒有計劃出電子版, 所以我決定看英文版 =.=
    (第一章起首提到的單車情境, 勾起了 Amsterdam 的美麗回憶)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還記得幾年前朋友去阿姆斯特丹旅行,問我有甚麼好玩的,我說有兩樣一定要做,踏單車,和去 coffee shop (真係教壞人...) -__-

      刪除
    2. 可惜我不懂得踏單車,只能用腳走,但看人踏單車感覺也不錯。
      沒進去 coffee shop,但那陣大麻味遠遠都聞到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