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6

三毒之火 ~《利休之死》~ 山本兼一



























「美,是我說了算。」

這句霸氣的話,相傳出自日本一代茶人千利休。利休,為天皇賜號,意謂「鋒銳,也得適可而止」;偏利休此人鋒芒畢露,其茶道修為固然超凡入聖,其他人只能瞠乎其後;對美學的判斷,更是一言堂,在他的法眼中,天地間有一種不容動搖之美,而這份美,只有他說了,才是算。完全乾綱獨斷,傲氣橫流。


千利休是日本戰國時代風雲人物豐臣秀吉的「茶頭」,主理茶會,烹茶以待客。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死無全屍,豐臣秀吉迅速崛起,掃蕩各方勢力,儼然一統天下之勢;而利休的聲譽,亦在這階段達至巔峰,「茶聖」之名,天下皆知。他一直為豐臣秀吉器重,卻在七十歲時,被賜予切腹,整個京都為之震動。

當日風雨如晦,三千兵馬包圍著利休之宅,一心赴黃泉的他,在自己設計的「一疊半」茶席裡 (傳統茶室,內籠面積相若於四疊半榻榻米,利休卻始創出狹窄的一疊半茶室) ,妻子宗恩待在身旁。豐臣秀吉說只要利休向他道歉,便可免一死,並繼續茶頭之職。利休始終不屈,把白刀子戮進肚腹,鮮血把茶席染成嫣紅一片。

豐臣秀吉賜死利休的原因,歷史上始終是個謎。日本時代小說代表人物山本兼一作品《利休之死》,從利休切腹之日說起,以倒敘方式,自不同人物的角度,書寫一代茶聖之一生,探索豐臣秀吉對他恨之入骨之謎。《利休之死》為山本兼一贏得第 140 回「直木賞」,並於去年搬上銀幕。影片奇美,可惜山本先生今年初因病逝世,終年五十七歲。

日本茶道,與禪學密切相關。禪意,在茶道儀式裡奔流不息地奉行、體現。茶道曾經非常繁複,內容極其瑣碎複雜,茶道玩家多爭相競逐名貴與精巧的茶具。及至茶道名師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出現,茶道才從當初禪院裡的品茶法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在大眾間廣為流行的生活方式。

利休認為,茶道的真諦,就是煮茶,喝茶,如此而已矣。他提出「一期一會」之觀念,「一期」,是一生。「一會」,是僅有的一次相會。大家在茶會裡相遇,該好好珍惜這次緣份。利休並繼承茶道大師村田珠光的「侘茶」理念,崇尚幽靜簡約茶風,提倡「和」、「敬」、「清」、「寂」茶道四諦,奠定日本茶藝簡樸靜美之道。

茶道,與禪契合,本是體會自然而然,樸拙而不造作的心靈境界。然而小說裡的千利休,一生勇猛精進,窮探究極之美,似與茶道精神漸行漸遠。茶人之本務,是奉茶,他卻把客人當作是茶席裡的點綴。這個如白刃般刺眼的男人,生活裡稍發現不美的瑕疵,譬如花器裡的山茶花開過了頭,他便流露不悅,令妻子長年活在無形無聲的壓力之中,令她不禁想:「難道為了窮究美,便須踐踏身為人的感情?」

利休是極度精細而聰明的人。書裡有一章,寫他於茶室中為德川家康煮茶,極富張力,非常精彩。當時家康表面臣服於秀吉,其實是潛龍勿用,靜待機會。秀吉派利休為家康設茶席,二人共處一室,家康一面提防對方在茶中下毒,一面仔細觀察這個人物,心想:「此人會不會聰明得過了頭呢?」人,要稍微露出一點破綻,才比較會受人喜愛。

豐臣秀吉貴為天下霸主,豈能容一個毫無破綻的人?

佛教說「三毒之火」 —  貪、瞋、痴,亦即貪愛五欲、瞋恚無忍、愚痴無明,在人世間燒得熾烈。禪師古溪宗陳,認為追求茶道之美的利休,是被毒焰焚身。泡茶時,利休似不滯於物,其實是強烈地執著。欲望就是欲望,貪婪就是貪婪,愚痴就是愚痴!利休的貪瞋痴,如地獄的鍋爐般沸騰,所謂清靜枯寂,只是高明的裝扮而已。

對此,利休卻徐徐對宗陳說:「人人都帶有毒。正因為有毒,才會湧現生命力,不是嗎?如何利用毒提升志向,貪婪地向上爬,才能對平庸感到憤怒。」

如此,三毒之火,便向上昇華一個層次。

技藝的完成,只有它不成為技藝的時候才有可能。千利休是個癡人。他是豁達,還是執著?淡泊名利,還是權慾薰心?和敬清寂,還是毒火纏身?內心感情激越,還是活在絕對孤寂中?

且以利休書寫的一首和歌,紀念山本兼一先生。

山路盡頭處,
岩邊雪重重。
老僧獨自立,
悵然聽晚鐘。




小說電影版 ~《一代茶聖千利休》




















日本茶道,追求單純,質樸,以老松蔭下一間茅屋為象徵,讓渾然天成之美自然浮現。《一代茶聖千利休》影像構圖清麗,禪意盎然,流露靜觀之美,與茶道自然契合,乃美術指導、攝影、燈光完美融合的示範作。

12 則留言:

  1. 有人借過一隻《利休》碟給我,但我一直提不起勁看。看了你的介紹,覺得這套新的較吸引。
    經常聽到「一期一會」,原來是利休說的,不講不知。
    看了你這幾個問題:「他是豁達,還是執著?淡泊名利,還是權慾薰心?......」我想起《紅樓夢》裡的尼姑妙玉。她對飲茶十分講究,特要用N年前的雪水奉茶給最尊貴的客人。劉姥姥用過的茶杯,她棄掉不要(已不只「講究」這麼簡單)。她雖已出家,但有凡心。判詞說她「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每個art director都應藏一部《一代茶聖千利休》,以作ref. :)

      妙玉與利休確是有些相似 (利休也是僧人,不過是可結婚可行房那種;妙玉落難,帶髮修行,亦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二人都極聰明,性情高傲;只是妙玉更孤清,利休則半生活於兇險的政治邊緣上,最終更陪上性命。

      妙玉櫳翠庵奉茶真夠姿整。她侍賈母的「成化窯」茶杯,是「鬥彩」青花瓷;上品鬥彩,自不同角度看是會藍綠互換的。青花瓷現在超貴,「新地」郭炳湘是大收藏家。

      妙玉泡茶給賈母用舊時雨水,給黛玉和寶釵更用到梅花上的雪水,沒錯是很清雅,但把雪水裝缸埋在地下,幾年後拿出來喝,細菌一定勁超標,我就不敢試了(小說如果咁講幾冇癮呢!)。而如此刁鑽的「茶道」,則利休一定以為已遠離禪宗「流行之體」之道了。

      刪除
    2. 原來「鬥彩」咁厲害,又長見識!
      如果妙玉請我飲茶,我都唔敢試,會話我係俗人,會沾染你隻名貴茶杯!我記得有黛玉同寶釵ge藥啲成份好癲...... 搵到其中一種!
      寶釵的藥--冷香丸:將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兩研末,並用同年雨水節令的雨、白露節令的露、霜降節令的霜、小雪節令的雪各十二錢加蜂蜜、白糖等調和,制作成龍眼大丸藥,放入器皿中埋於花樹根下。

      刪除
  2. 讀過別人寫的電影介紹,有點心動,但看了 inanna 這篇,又覺得應該先找書來看,唉呀,苦惱......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作者筆下的利休,曾引白居易詩句:「槿花一日自為榮」~ 美感與品味,可以是生與死般重要之事。

      小說寫得含蓄細膩恬淡,有日本茶道氛圍。電影則畫面美得沒話說。

      現實太多惡俗與醜陋,無論看書看電影,都有淨化眼睛與心靈之效。

      刪除
    2. 近日的新聞,令人無言,連開口罵也沒力氣。突然有不知要寫什麼的感覺。(幸好還有Louise Penny讓我寫)最近心情麻麻,好在還有小說和電影在。

      刪除
    3. 這樣的天氣,跟這樣的政治亂局,誰又會有心情呢?

      若要挑一齣電影看,淨化眼睛和心靈,我會推介即將上映的 Begin Again。我週日看完之後不住在回想,然後昨天跟朋友說,無論發生任何事,一年之內都要離開公司!

      我預約了《利休之死》,但之前還是先得看完東野的《假面飯店》:P

      刪除
    4. 芝,

      老實說,day one我已完全猜到,共產黨會拋出一個絕無隙縫的超保守方案。民主黨還有些人,以為中共會放一個泛民入閘 (那個泛民代表正是民主黨友,準確點說就是劉慧卿),真是幼稚而痴心妄想得可笑!中共的本質,是要在任何勢力可及的地方,牢牢抓緊一切,絕不會與任何人分享權力。

      我的估計是,如果方案沒被否決,中共內定的候選人只可以是地下黨員,亦即林鄭等公務員及陳智思等商家都冇得入閘,到時可能會俾譚X忠、曾X成、689三件嘢過你香港人去啃。

      中共,過去、現在、將來,都是邪魔。披了人皮,也不會是人。

      刪除
    5. 栗,

      心情最好的人是689。如果一人一票,阿貓阿狗都選贏佢。但如方案被否決,他又可大刺刺地連任,繼續做行騙長官了。

      "once"是我最愛電影之一,"begin again"也會捧場。

      如讀《利休之死》,最好先別看電影,那可保持結局的懸疑性到最後。山本兼一是我喜歡的作家,《火天之城》(也拍成了電影)、《千兩花嫁》(遊京都的最佳伴讀) 等都是佳作;可惜俱成絕筆矣。希望台灣會出多些他的中文譯作。

      刪除
    6. 抗爭持續,不知最終會如何收場,真的只但願所有人均能平安回家。
      終於讀完《利休之死》,喜歡作者說故事的方式 (讓我想起 Memento),但對利休這個人卻沒甚麼好感。他對美的執著與堅持,去到一個讓我倒抽一口涼氣的地步,想起他經歷的種種,好可怕。
      忽然又想起連城三紀彥,大概世間所有美好的人與事均不能持久。唉。

      刪除
    7. 抗爭現場,汗血交融,毫不優雅,卻有一種貞烈的:美。

      執著於信念,無悔於追求,戰至最終極,也是一份:美。

      利休亦如此吧。

      人間世之大師,多難以相處。或急激暴躁,使人退避三舍。或喜怒無常,教人沒法親近。妳我等善人,注定不能顛覆世界,卻能自得其樂。

      做個快樂庸人,也不錯啊。起碼三毒之火,不是猛火而是文火,火燒心時都冇咁傷呢! :)

      刪除
    8. 突然想起妳說此小說的形式似"memento",我倒覺得更似"irreversible",從結局一路倒向開始,原來一早已註定是一個不可挽回的宿命悲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