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7

追昔撫今 ~《昨日世界 ~ 找回文明新命脈》~ 賈德.戴蒙

























今日的我,由我歷史累積而成。我做甚麼,想甚麼,俱從過去學到。

推而廣之,整個人類亦然;我們演化和發展至此,經歷無數歷練,始有當今世界。

賈德.戴蒙新作《昨日世界 ~ 找回文明新命脈》(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聚焦於九大領域,展現傳統社群數千年。我們從這裡面學到了甚麼?


戴蒙是人類學及演化生物學家,其著作跨越學術與通俗,從《第三種猩猩》揭開生物演化之謎,至融會歷史與生物學以闡述文明發展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到探討人類社會崩潰與滅亡規律的《大崩壞》,影響力覆蓋普羅讀者群。他可不是那種把自己關在象牙塔內窮思苦索的純理論學者,而是親臨田野,實地考察的學人。戴蒙自1964年開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研究鳥類學,這個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島嶼國家,於1931年被「發現」時,約一百萬村民尤在過著石器時代生活,現代文明跟他們沾不上邊。才八十多年後的今日,新幾內亞卻已蛻變成科技文明的當代社會。現代智人(homo sapiens)於四萬年前出現以後,一直在洪荒中穩定地緩緩演變,但現代文明卻於瞬間把傳統社會徹底顛覆。今日我們活在地球村,享受著有史以來最豐裕的物質文明,卻也時時在精神匱乏的虛空中悵然若失。往昔一路走來,如果我們未能窺見過去,又如何迎向明天?

《昨日世界》書寫今昔,共九大領域範疇,從解釋人類活在危險世界中神經質的必要,到衝突、戰爭與殺戮來由之陳述,可謂幅員遼闊,行者無疆。然而它指涉的問題雖恢宏,卻又貼身,關係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譬如宗教的探討,戴蒙從「電鰻發電的六種功能」,對比人類宗教的七種功能,也真夠別開生面。

人類喜歡對萬事萬物尋找解釋,而宗教初始的功能,就是解釋;而在我們尋求因果關係的解釋時,因為推論過度,宗教信仰遂衍生(譬如其中的一個重要堡壘,就是解釋存在的第一因),成為大腦尋求解釋及做出預測的副產品。漸次地,宗教的功能慢慢演變  —  就似鰻魚經天擇篩選後演化成電鰻  —  變成「尋找意義」。當人面對無法控制的危險時,祈禱能消除焦慮。當人生遭遇低谷時,宗教則予人慰藉、希望和意義。在人口愈稠密、愈先進的現代社會,人的精神往往愈痛苦,宗教的功能亦益顯著。而大多數的宗教,更常藉否認死亡的事實以安慰活著的人。

另一個值得深思而又貼身的課題,是「消失中的語言」。語言多樣性的地區,多符合四個生態環境因素:低緯度、氣候變異性小、生物產能高、生態多樣性顯著。現代世界仍被使用的語言約七千種,但卻在高速消失中(平均每九日便有一種語言滅亡)。除生態與經濟因素改變,另外還有所謂「語言壓路機」(language steamrollers)的掃蕩,這是指某一族群或組織,藉不同的優勢征服鄰近社群,將當地人驅逐或殺害,強迫對方改說自己的語言。歷史上這些例子多的是。今天中共欲消滅中國的方言,以普通話統一之,亦是一例。

大規模語言滅絕已是不可逆轉之勢,很多人卻認為這可不是甚麼大不了之事:語言窒礙溝通、增加紛爭、有礙經濟發展。語言少一點,不是更好嗎?

其實人只要有偏見,就會製造各式各樣的藉口來討厭或對付他人,語言差異實非族群紛爭之主因。作者問道:如果你認為,為了促進和平,少數人該放棄自己的而採用強勢的語言,請問你是否也認為少數人該為了和平而放棄自己的宗教、族裔和政治觀點?

我們為甚麼要保存語言?因為多元,世界才更豐富,就如我們若認識多種語言,人生也會變得更豐富一樣。作者續道:語言是人類心靈最複雜的產物,每一種語言的聲音、結構、思考模式都不同。語言如果失傳,失去的不只是語言本身,還包括利用這種語言表現的文學、文化和知識。

亦即是說,每當一種語言消失,人類便失去一項寶貴文化遺產。

從語言到宗教,思維到創造,今日我們的生活方式,俱源於昨日的累積。從傳統社群生態,我們可看到人類幾千年來自然實驗的痕跡,箇中經歷了無數的設計,有些徹底失敗,遭殘酷淘汰。有些模型則存活下來,不斷回應挑戰,反覆歷練,並在動態中持續演化。

當靜觀周遭一切,我們會發現當下處身的,真是一個很特別的世界。它的系統、風俗、習性、文化…..一切一切,何以會是這樣而非哪樣?如果我們能停下來片刻,試用自己的語言,思考一些概念,判斷一些價值,或祈禱一分鐘,當可感到一切原是其來有因。此時此際,俯首低迴,追昔撫今,可會有一絲感動?

4 則留言:

  1. 語言消失的問題,多年前有在報刊上讀過討論文章,那個速度挺嚇人的。一種語言消失固然可惜,但總覺得這是進化論的延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語言也逃不了這個命運。幸好現代人對這種事情多加注意,會有人走出來反抗。雖然結果可能仍是消亡,但總算是盡了力,對得住人類文明。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世界各地的語言學家,近年開始注意語言不斷消失的問題,然而各國社會,普遍並沒對搶救語言的行動作有力響應及支援,政府亦鮮以政策和經費,來支持國內的弱勢語言,譬如紐西蘭政府對毛利語的保護,雖然說這語言的人已少於總人口數量2%。

      民間方面,有些弱勢語言使用者會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語言,例如美國的原住民。至於說廣東話的人口,廣東省、港澳、南洋、海外加起來有近一億,根本不是弱勢語言,但中共則有計劃地去消滅它,我們焉能不拚死捍衛?

      刪除
  2. 聖經說人類建造巴別塔挑戰上帝,上帝因此令世人說不同語言,讓大家不能互相溝通(也令人類不再這麼自傲)。返教會的時代我已覺得這故事難以入信,但又覺得這故事很有意思。

    回覆刪除
  3.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微笑了。人類一說話,上帝就做嘢了。

    這個上帝的心態和next step,真難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