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1

演化與飲食 ~《達爾文密碼》(上) ~ 托馬斯‧庸克、薩賓拿‧鮑爾




真實 (reality)背後,總有原因 (reason)。

世上各種學說與理論紛紜,萬馬奔逐,俱為解釋萬事萬物背後成因。十九世紀達爾文拋出震驚世界的天擇說 (natural slection) 與演化論 (theory of evolution),其學說一直發展至今,信徒眾多,是當代生物學核心思想之一。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漫長的採集與狩獵階段,它始於二百五十萬年前,終於地球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時,即約一萬年前,佔人類歷史時間比例超過 99.5%。人類大部份特徵,都是在這漫長歲月裡,基因為適應生存環境與形態演變而成之結果。這不止於身體狀態,心智能力與行為模式亦復如此,這就是新興學派「演化文化學」(德語:die evolutionare kulturwissenschaft) 的理論主張。

《達爾文密碼》由兩位德國演化學者合撰,內容涵蓋演化文化學兩大重要範疇:演化生物學及演化心理學,二者互為緊扣,密不可分。此等學說從生物演化角度闡述許多人類獨有的特質,並詮釋人類種種現象與行為。譬如,今日先進都市,人皆關注體重與肥胖問題,雖然健康飲食習慣倡導有年,與肥胖症有關的慢性疾病卻越趨嚴重;在混亂而矛盾重重的飲食訊息中,如何能找出真正健康飲食方式?

2007年,9 位志願者參加了一項名為「演化餐」(evo-diet) 的實驗,為期12天。受試者只能吃水果、蔬菜、榛果與蜂蜜。實驗結束,原先預期將出現的飢餓感、負面健康效應以至攻擊行為,俱沒有發生,反而是新陳代謝好轉、血壓及膽固醇下降、體重明顯減低,並感覺心情輕鬆愉悅。

「演化餐」其實是舊石器時代的飲食餐單:一套人類經歷了以百萬年計的飲食習慣!距今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農耕發明,穀物為人類穩定了食物來源,但就演化立場而言,一萬年只有五百個世代 (假設平均生育年齡為二十歲),對於人類形成決定性機制以適應生存環境來說,已是太短了些,遑論最近一百五十年,因高度現代化而衍生的富裕物質生活?

承載基因的生物體,須與其生存環境相協調,始能得享健康。目前影響人類身體行為的基因,適應了舊石器時代達兩百多萬年的生活,卻無法適應今日如此截然不同的飲食方式。而除食物本身外,現代覓食形式亦劇烈轉變。二百萬年前的人類消耗大量體力採摘及運輸蔬果,今日我們開車到超市,食物豐饒,垂手可得,這種「優裕」生活方式,卻是糖尿病的成因之一,因為它與舊石器時代人類體內胰島素的供調方式全然不同,這只是眾多的基因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例子之一。

1 則留言:

  1. Greenleaves14/7/12 10:56

    講真一句,我對於類似的所謂素食健康餐,頗存疑問的。今天大家的預期壽命,遠高於石器時代的人,他們三十多歲便要歸天。即使是近代,像織田信長詩中所言,「人間五十年,有如夢與幻」,日本傳統是只吃魚,不吃肉的,情況亦不見得多好。當然,醫藥衛生的進步是最主要因素,但飲食營養應該亦有功勞的。
    [版主回覆07/14/2012 12:16:43]那份前石器時期餐單並非至優質食材,因為沒有肉類,人體所須的蛋白質當然不夠。其實前石器人三份一食物來源是狩獵,三份二是採摘,只是捕獵多有空手而回,是以果菜蜂蜜等才是穩定食物來源。至於人類壽命,在對抗性醫療出現前一直都很短,尤其嬰兒夭折率非常高;所以若說抗生素是人口爆炸上升的終極底因,並不為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