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4

淡漠的悲哀 ~《魯拜集》~ 奧馬珈音













無常,是人間千古哀傷。

世上沒任何事,比死亡更公平。不論賢愚,無分富貧,大限到了,無可奈何花落去,就要走。

是以無論中外、古今,對生命無常的慨歎,皆無二致。

一千年前,中國正值北宋時代,在世界另一端的波斯國 --- 即今日的伊朗 --- 出現了一位閃爍的詩人奧馬珈音(omar khayyam)。他本是天文學及數學家,有多部此等學術專著傳世。然使其名字凝鑄成不朽的,卻是他的詩集《魯拜集》(the rubaiyat of omar khayyam)。

《魯拜集》由波斯語寫成,譯本無數,及至19世紀,英國文學家edward fizgerald之英譯本面世,便真正風靡四海。fizgerald保留《魯拜集》的神髓,活譯之,譜成詞藻優美的詩歌。然後於1952年,當時只有24歲,在美國剛進研究所攻讀物理學的中國人黃克孫先生,以相若之精神,深厚中文底子,華美淒絕的文采,把《魯拜集》衍繹成七言絕句,震動了無數人的心靈。

奧馬珈音與黃克孫,都是研究純科學的人,皆以一雙幾何眼睛,洞觀宇宙之規律。在理智與感情、邏輯與詩歌之間,二人相隔一千年時空,卻如電影的溶鏡,感通無礙,對宇宙生命的幻變,發出了聲聲歎息。黃克孫在他的譯作之序中說:「奧馬珈音深信宇宙是莊嚴、美妙、有一定法則的,但人的生死卻是一扇永遠打不開的門。這便是奧馬珈音「淡漠的悲哀」的起源。」生命,是精彩歷程,卻也滲著絲絲淡淡然哀傷。當讀了下面這首奧馬珈音作品,感受到這哀傷的一刻,流下淚來,那淚,該是幸福的。

《魯拜集》~〈第33首〉

earth could not answer; nor the seas that mourn
in flowing purple, of their lord forlon;
nor rolling heaven, with all his signs reveal’d
and hidden by the sleeve of night and morn

搔首蒼茫欲問天,
天垂日月寂無言。
海濤悲湧深藍色,
不答凡夫問太玄。



p.s 香港哲學家李天命很喜歡 omar khayyam,並曾在電台節目中介紹〈第5首〉,當時他說寫此詩的人是「莪默」,這是不少中譯本所用的名字。而我則更喜歡黃克孫所譯:奧馬珈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