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1

音樂雜講(7) ~ 搏擊命運之神的巨人





音樂圈,是酒色財氣之地。有勢力人士與流行偶像與色情交易之間的關係,如蛛結網相互連結。今天,香港的音樂娛樂圈已沒甚麼音樂內容,就如香港足球一樣,已經死了。說起來,也唏噓。

於黃家駒要在地上地下定界限的年代,beyond 面對的問題,也就是真正追求創意音樂的人普遍要面對的問題,往昔的古典音樂家,亦是一樣。

貝多芬常將自己不受歡迎與大受歡迎的作品搭在一起售賣、莫札特常舉行私人派對和演唱會賺錢、蕭邦經常拍住李斯特搞雙人沙龍。目的,俱為賺錢,要在理想與生存間尋找平衡。
係人都要搵食,方法各自不同。李斯特精心包裝策劃,常以 virtuosi(技巧大師)姿態示人,長髮兼俊俏的他,配以專為自己精心創作的曲目,recital裡再時以瘋狂、時以溫柔的戲劇化形體動作,惹來許多貴族千金的愛慕擁戴。這種非藝術創作的事務,定必佔用了藝術家大量寶貴時間,他們使儘五花八門的求生技能,目的在為搵食之同時,儘量保存自己的藝術空間。然而,從沒有一個作曲家 --- 不管現實有多艱難 --- 會用「搵食」來作為自己作品水準低落的藉口。

也許,我們只認識創造名留青史作品音樂家,因為他們是音樂史裡最出色的一群。所以上述的話應以修正:如果說沒有一個古典音樂家,會為水準低落找藉口,不如說為水準低落而找藉口的音樂家,我們一位都不認識。

水準低落而能誠實面對,並不可恥。水準低落卻不思進取卻找來諸般理由替自己開脫,才可悲。

直如音樂巨人貝多芬,他不是貴族,沒有豐厚家產,生活條件和我們香港一般低下階層沒兩樣,卻有一個酗酒虐兒的父親。他曾深深迷上拿破崙,認定他是救國救民的大英雄,甚至為他創作《第三交響曲》及《英雄交響曲》。後來拿破崙登基自封為皇,民族救星的盼望在貝多芬心裡徹底幻滅,他卻沒有取消這些曲目,只是刪去「給拿破崙」的題款,並加入一段葬禮曲,其他如常發表。

貝多芬二十六歲開始慢性失聰,但仍創作不懈。一個音樂家聾了,慘不?!《第五交響曲》是他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作成的,而這首又稱《命運交響曲》的巨構,堪稱他經典作品中之經典!無論你聆聽古典音樂與否,都定必會聽過那「登-登-登-凳」的第一樂章。聾了的貝多芬創造了《第五交響曲》後竟仍能再攀頂峰,譜出《第九交響曲》!它那第四樂章中的《歡樂頌》被譽為「普天之下沒有人會覺得吵耳」的一首曲子,也成為聖誕節裡不可或缺的一曲。

貝多芬的遭遇,帶給我們一個啟迪:上天不會特別優待天才,反而(可能)會對他們更殘忍。貝多芬跟命運之神抗爭,並贏得漂亮一仗!他不但創造了很多不朽樂章,也改變了音樂本身,包括其長度、配樂技巧及表達手法;與此同時也改革了音樂發展,使音樂從古典主義,大步向浪漫主義年代邁進。

(tbc)

8 則留言:

  1. 天才一般是人,都要經歷一般或更甚的痛苦,俾你做天才,制唔制?
    [版主回覆10/23/2009 00:42:00]真正的悲劇是:你生成天才,但天分不為法律與社會所容。譬如,張子強 --- 不世出的犯罪天才。他不可能做會計,不可能做 sale 屎,不會當廚子,不作運動員。他,只會是賊,亦只有做賊,他才會光芒萬丈,發光發熱,成為業界翹楚。甫一出生,這個人便注定步向死局。這,才是天才的哀傷。

    回覆刪除
  2. 上天不會特別優待天才. You are right . 天妒英才! For example: 家駒真係死得好不值!!But 家駒話: 生命不在乎得到甚麽,只在乎做過甚麽。 算了!
    [版主回覆10/23/2009 00:52:00]only those good die young ,是人類最無可奈何的悲歌。以結束短暫但極端光亮的生命,換取頂尖兒之一剎的凝鏡;以有限生命搏取無限,用最痛苦的方式,鑄造一個傳奇。美麗,卻殘酷。

    回覆刪除
  3. 並不同意,賊天份即是甚麼?有甚麼天分是不為法律與社會所容?譬如說妙手空空,可以做小偷,但也可以成為魔術師呃;強悍 、冷靜 、懂計算,假如這些算是賊的天份,那很多行業也用得着,甚至當差也可以。
    反而認為天才多以悲劇告終,是因為他們與常人不同,沒有太多人可以理解,孤獨有時可以殺人。
    [版主回覆10/23/2009 12:55:00]世上 99.9% 是平凡人,只有 0.01% 是真天才,是以天才是稀有物。我的看法是,真正的天才其實沒有選擇的權利,愛因斯坦不可能不研究物理學,馬勒當拿不可能不踢足球,牟宗三不可能不當哲學家,卡邦不可能不當犯罪家。對他們來說不能實踐其絕世天分,是極刑,生命變成徒具空殼,如懸空了的行屍走肉。有選擇的是平凡人,不是天才,這是他們作為天才的代價。
     
    你說得很對,天才都是孤獨的,因為他們是超前的,超然的,思維獨立的,原創的;豈是平凡人事前所能瞭解。特立獨行的思想,在孕育與想像時,都是很寂寞的吧。

    回覆刪除
  4. 我的意思是,每一種能力都可以向善或向惡,故不同意有犯罪天才一詞,一個人不能選擇他所有的天份,但他有能力選擇以天份作甚麼事。
    一個絕世說謊者,可以是馬多夫,也可以是史提芬京。
    唉,我太長氣了,真係頂自己唔順。

    回覆刪除
  5. 這個擁有雄獅般臉面的男人,譜寫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的四連音,令多少人於本應安靜的零時零分,迎擊驚濤駭浪,掙扎著硬要站起來,死不瞑目!我很害怕聽這戰鬥的號角,太激烈,太殘忍!前面的戰曲實在可怖,我寧願沉迷於緊接著的那段葬禮進行曲。
    假如可以選擇,我只想要 《田園》,不要 《英雄》,也不要 《第九》。軟弱的性格,我無法成為英雄,而我也不會相信,世界大同。
    [版主回覆11/20/2009 00:30:00]唯擁有強橫生命戰力的人,方會擊出那驚天曲式。
     
    古典樂章,在在體現了作曲家的性格與心境。莫札特輕快裡蟄伏淡淡哀愁、馬勒漫遊宇宙般胡思亂想、華格納上天下地目空一切、巴哈理性如幾何運算。
     
    這算不算道成肉身?

    回覆刪除
  6. 其實,巴哈跟海頓的音樂都很祥和,令人內心平靜,了無慾望。
    [版主回覆11/21/2009 00:00:00]巴哈音樂,一曰理性,二曰神聖,與天國很接近。
     
    平靜的海頓,卻教出一個激越的狂野高徒貝多芬,可謂異數;亦足見後者天賦橫溢,思維獨立,有著突破傳統框架的意志。這,俱是天才的特質。

    回覆刪除
  7. 嚴格來說,貝多芬跟海頓只是一面之緣,談不上師徒師承。但寬厚如大海一樣的長者,確實對年輕的音樂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貝多芬早期的才華恐怕是他的酒鬼父親逼出來的。
    [版主回覆11/21/2009 19:40:00]海頓與貝多芬,的確是師徒關係。 1792 年底,貝多芬開始在維也納正式跟海頓上課,直至 1794 年海頓離開維也納赴倫敦為止。
     
    貝多芬這個人頗喜歡向名氣極大的音樂家 求教,例如莫札特、莎萊利 ( 電影《莫札特傳》裡那毒殺莫札特的人 ) 。他求學於海頓時,後者已年老,且二人無論風格與性格俱格格不入,故貝多芬受海頓影響實在不大。

    回覆刪除
  8. 我記錯了,他們確實有師徒之緣。至於學了多少,就沒人知道了。
    [版主回覆11/24/2009 00:11:00]在歷史現場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我們其實無法確切得悉全部真相,所以要推敲加想像,而這種「想歷史」的過程也是一份樂趣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