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4

音樂雜講(3) ~ 地下組織





其實在樂壇中,也有不少與大眾口味不同的煉金術士。

在香港,流行字典裡只有pop Star,流行的只有canto pop,所以國外一些很 mass appeal很 pop 的歌手,在這裡也頓然變成 alchemist!

無論如何,煉金術士勇於實驗與進取的精神是可敬的。但願一眾東西樂手,能像煉金術士一樣,不會只受大眾口味牽引,多點在自己的地下實驗室裡提煉更多精良與特別的音樂。
在搖滾樂世界裡,有也著地面、地下(underground)之分;如天外神音般、可能是搖擺樂史上影響最深遠樂團 velvet underground,亦係以 underground為名。地面音樂主要指涉流行性較強的音樂,正所謂入得廚房,出得廳堂。當然,「流行」這兩個字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緊闊度;在英國滲合了不同風格的 rock music一樣可以打進主流流行榜高位,成為 pop music的一部份。例如於九十年代中期橫掃英倫的 brit pop樂潮,便以精良結他音樂為主幹,配以地道歌詞,演繹出活生生、原汁原味的英國社會態況,造就了一批在商業與流行上取得非常成就的樂隊譬如 blur, suede與 oasis等。相反在香港所謂地面音樂之範圍便相當峽窄,準確而言只有廣東流行曲、或同類型的如國語流行曲可於地面生存及行走。其他的獨立搖擺 / 獨立流行音樂 (indie rock / indie pop)團體只能成為超少眾被欣賞對象,他們縱使在音樂上走的不是地下音樂的路線,實際上卻是以一種“地下的方式存在” (physically underground)。

相對於獨立搖擺樂隊而言,真正的 underground樂手更為偏鋒。他們不以唱片銷量及普羅樂迷的廣泛接受性為依歸,而以更進取的意念與演奏手法泡製自己心中的理想之音。「地下音樂」往往是原創的、粗礪的、絕不妥協的、去得更盡的、沒有主流唱片公司願意出版發行的。我們熟悉的 beyond早年便被認為是地下樂隊 --- 儘管那時 beyond的音樂其實只屬非主流,而並不地下 --- 因為他們主要玩一些(在香港)毫無市場的、帶有progressive rock 味道的搖滾音樂;而他們的音樂會 --- 例如早年的「堅道明愛音樂會」,由租場到宣傳、售票統統 D.I.Y.,這便是一種非常獨立以至半地下的精神。一直至《再見理想》專輯,樂隊才於心理及行動上結束其「地下形態」,準備走向主流市場。

當年有不少搖滾樂迷罵 beyond出賣 rock music,那到底「流行可不可恥」呢?beyond的個案,是一個根本性的生存問題,香港的地下及獨立音樂圈子,便只有這麼細細的一個框,你是地下組合,便註定只能賣出極少量唱片,無法以音樂為生,而只能夠視音樂為一項兼職,一如當年黃家駒及葉世榮當保險銷售員時,只能把薪金扣起日常開支後,再補貼自己的音樂會,而且你須要有心理準備:僅小貓三四隻會來看你的演出,你將是音樂血淚史的一部份,並很有可能因現實的折騰,而消磨了,低頭了,全盤放棄成為終極結局。這,便是現實!也是「流行可不可恥?、理想能不能堅持?」的答案。放棄「別放棄」這句話的時辰,正是現實把你迫向死角的一天。

這種狀態,其實才真正「非常的地下」!


(tbc)

7 則留言:

  1. 到底甚麼是rock?是否一定要沒有人聽的才算?
    蠻喜歡Jack Black,雖然The School of Rock並非一部大片,亦不是深奧的藝術電影,其中解說Rock,(大意)是你有一股怒火,利用音樂宣泄,這就是搖滾。
     
    [版主回覆10/05/2009 22:22:00]其實任何類型的音樂都不容易被完全準確地定義,例如:何謂爵士樂?村上春樹的作品《爵士群象》 ( 第一集 ) 出版了一張 CD 專輯,內附一篇由他撰寫的文字,描述一個美國黑人水兵,於東京一個雨夜裡獨坐酒吧,懷念著一個女人,那是我迄今讀過最好之「解釋」「何謂爵士樂?」的文章。
     
    搖擺樂更難被定義,尤其 rock style 五花八門,交叉融會。然而此中卻有一個共通性,便是搖擺樂必須具有「顛覆精神」。 rock music ,本就是破格的 、前進的、整合再重鑄的、突破的、而至前瞻性的,這是搖擺樂的基本精神、搖擺樂手的天職吧。
     

    回覆刪除
  2. 唉........
     
    現在的人,是用眼睛來聽歌的
    [版主回覆10/05/2009 23:13:00]本地 ( 指香港 ) 情況甚嚴重: 睇衫、睇舞台、睇 dancer 、睇嘉賓,睇肉 。 不欣賞編曲,沒留意樂隊及樂手演出,並不在 appreciate music 。

    回覆刪除
  3. 哈! 說得很是, 在香港裡稍為帶有實驗性或少人玩的音樂, 便變了另類。 去過一次在維園舉行的indie band show, 真的不是每種音樂也懂欣賞, 有的沒太多音韻, 我只覺很吵耳。但有些音樂吵耳得來又很好聽。我不太懂區分每類音樂, 只知自己受不受。 我覺得Beyond流行是好事, 讓普羅大眾多一個選擇(因我播得多, 連我媽也喜歡Beyond)。可能有些人本來不知自己喜歡band sound, 聽過他們便喜歡了。只是一定要做想做的音樂, 不能全跟市場走。 最感動的是Beyond先在香港紅, 後在內地紅(而且我覺得內地人比香港人更看重一首歌的意義), Beyond精神一直延續下去。現在回內地都常聽到有人播他們的音樂。 因自己少聽外國歌, 所以訂閱了一個介紹外國歌的blog。其中一隊band "The Horrors"玩噪音音樂(?), 想不到自己竟會喜歡。原來真要多聽。
    [版主回覆10/06/2009 00:13:00]妳會鍾意 the horrors ?!這是 shoegazer, punk, noise, garage 組合啊,真係估妳唔到! ( 果然潛藏狂野一面 )
     
    國內人聽音樂的口味比香港人闊多,在旺角「信和」常遇見內地旅客搜購另類搖擺唱片,好些還是打呔穿白襪的佬,真看不出來。 beyond 除了家駒的厲害,好些作品具政治性 ( 無論家駒前後期 ) ,例如《大地》、《長城》、《回家》等,而且歌曲多具反叛、煽動 、 不滿現實、衝破建制的意味,很適合大陸那個狀態。
     
    國內有些很出色的另類搖滾組合,譬如「刺猬」樂隊便很捧,妳可找他們的專輯聽聽呢。 ( 推介這首:《 24 小時搖滾聚會》 )
     
     






    24 Hrs Rock Party - Ci Wei

    回覆刪除
  4. 打錯字: 「刺猬」很 “ 棒 ” ,所以要捧場。

    回覆刪除
  5. 嘩! " shoegazer, punk, noise, garage "--第一個字唔識解, 第二個字好似明, 第三個字最明, 第四個字似懂非懂。 Horrors一聽就鍾意,所以買了他們的碟(第二隻)。其實只是我聽歌不多, 可能還有更多類型的歌我也喜歡。最不喜歡的是電子節奏過強(dance beat?)的音樂。即係只得節拍聲而沒太多旋律ge歌。(噢~ 真不懂寫音樂) 其實在沒有youtube以前,大家都是怎樣認識另類作品的?看雜誌?亂買?朋友介紹?問唱片店職員?
    我也覺得內地人比香港人要開放和接受力強。 他們對政治和歷史的感受比香港人來得深,所以講政治/社會的歌寫得比香港人的作品更有力(我聽得不算多,但這是我的感覺)。
    P.S.這首《24小時搖滾聚會》很像外國band的歌呢!
    [版主回覆10/08/2009 23:53:00]樂迷有三種:職業樂評人 ( 本必也是樂迷 ) 、非常投入而近乎半職業的樂評人:例如我常看的 safari underground 網主、普通樂迷。我,當然是最後的一類。
     
    普通樂迷,也會有點自己見解,有自己喜歡的樂手樂隊。但新組合,通常都是透過第一、二類人的介紹,覺得有趣才找來聽。
     
    最近常煲的唱片是一支我一直很喜歡的組合, “muse” 之新專輯 “the resistance” ,氣勢強橫的巴洛克搖滾,正!

    回覆刪除
  6. 我常同別人講, 香港雖然是國際都市, 搖滾音樂的發展卻只停留於小學階段。難以追上鄰近地區如 : 台灣, 日本, 甚至國內, 和歐美國家比較可謂天國與地獄。香港人常自誇的那種國際視野, 其實只限於大眾/流行的普及文化~
    [版主回覆10/11/2009 00:06:00]你所講的是客觀確當陳述。
     
    六七十年代香港於音樂上曾領先亞洲 ( 當年足球亦水平亦是亞洲第一,今天則與日本有六球的距離 ) ,有很多原創性很強的優異樂隊。進入八十年代港人仍聽英語流行曲及日文歌,但廣東歌則十首有八首翻日本。踏入九十年代連英文歌都不聽了,在 canto pop 的世界裡夜郎自大, 903 空喊 “ 拉闊音樂 ” 口號,其實啥都沒拉闊,兩個歌星同台唱歌而已,闊了些甚麼?,這些拚命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行徑,很是噁心。今日本地音樂之狀態與樂迷的耳朵皆不正常地狹窄,終年左倫右李容祖兒, “ 歌迷 ” 除唱 K 外對音樂一竅不通。這個,就是我們先進的國際都會。

    回覆刪除
  7. 首先是生存,然後是理想,似乎很合理。
    如果說國內人比較重視一首歌的內涵更多於旋律,這或者是真的,至少拿著歌詞叫我教他們白話的人基本是這樣。印象最深的是教陳百強的 《念親恩》,他們努力讀書,最重要的目的也是為至親而拼搏,所以很勤奮。而同時,beyond的 《光輝歲月》也是他們追逐自由、追逐光明的動力。我佩服他們。
    [版主回覆11/29/2009 01:16:00]
    國內搖滾樂,從改革開放一直到今天,崔健 1989 年出版的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始終是最厲害的力作,唱片裡的歌曲如〈一無所有〉、〈假行僧〉、〈花房姑娘〉等,充滿政治語碼,無一不是經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