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5

意識形態之戰 ~ "citizen ruth"




才情編導 alexander payne 真是少有的人才;「薯嘜先生」的夕陽悲歌、「酒佬日記」的中坑危情、「我愛巴黎」的「五分鐘參生命」;才氣橫溢。

"citizen ruth" 是一部拍於1996年的舊作,alexander payne 與後來的緊密拍擋 jim taylor一同編劇,寫一個人生一塌糊塗的小女子露芙的故事。此妹本只是個 totally screwed 的平凡眾生,因為打算墮胎,引爆美國兩個團體的連環爭議及對抗。一個是傳統教會組織;另一個是主張生命自由自決,包括擁有墮胎自由的婦女社團。露芙夾於兩派對列中,繼續狂嗦噴漆及膠水,在登仙界的天梯上我有我快活。


露芙身處之地,是兩套意識形態對立的戰場。「意識形態」(ideology)一詞出現於十八世紀末,基本上代表一個主張,一種看法,一份價值觀。哲學家牟宗三曾音意並兼地譯作「意底牢結」。大和尚會說這統統是執著。現實世界裡,意識形態對抗最容易彰顯於政治主張的對立。維基百科有如此描述:「政治意識形態是指提出某種政治與文化計劃作為參考的社會運動、機構、階級或大團體,他們的整體觀念、原則、教條、迷思或符號。它也可以是通常用來界定某個政黨及其政策的一整個政治思想結構。」

上世紀最巨大的意識形態對峙,是共產社會主義與自由民主兩大陣營的對立。其實政治意識形態對抗無處不在。近有隔岸藍綠陣營的統獨之爭,遠有美國自由派與福音派新保守主義的對立。政治意識形態有時亦會見諸於運動場上;舉例說英國超級足球聯賽曼聯與利物浦是宿敵,每次碰頭定必你死我活,但二者只是賽場上的死敵,並不存在價值上的對立,便不屬這一類。而在西班牙甲組足球聯賽中,皇家馬德里象徵傳統西班牙王國權力核心,巴塞隆拿則代表著世代爭取獨立的巴斯克地區,這便上升至統獨爭議,雙方在球場上碰面便不只是球賽比數那麼簡單了。

香港立法會補選在即,席位任期只有八個月。但這是一場有象徵意義的選舉,可以預期,選戰議題將被提升至意識形態抗爭的領域。

3 則留言:

  1. 終於開始看【酒佬日記】,開首兩男在車上喝酒閒聊的一段已經覺得好正(其實男主角準備出門的一段都好可愛 :P)
    我不喜歡【薯嘜先生】,我主要頂唔順男主角的演出。

    回覆刪除
  2. 我在citizen ruth這篇呀:http://inanna2013.blogspot.com/2007/09/ruth.html
    剛剛又看了一些,男主角知道前妻再婚,拿著酒跑下山那段拍得很可愛。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名酒徒,不過去旅行都不敢飲,因為只有一個人,萬一出了事便麻煩。

    回覆刪除
    回覆
    1. 來到這個封塵區,乘機貼番張相上去。

      jack nicholson 演技一向好誇張,paul giamatti 細緻得多;thomas church 演粗心大淫虫也精彩。

      人生裡總會有些很鍾愛的小品電影,譬如"sideways"我超喜歡,或者"the commitments"(這部甚至沒主要情節), 又或者八十年代港產片《我愛太空人》,都是很叫人很回味的電影。"sideways"的對白寫得真是好,譬如 miles:"i'm going to bring you back in style",簡單幾個字,但真是好。

      alexander payne 最好是"sideways"和《我愛巴黎》,後者拍出存在的陌生感,非常有哲學味。他之後的作品皆未能超越,尤其"downsizing"最是失望。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