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8

文明之鄉 ~《歐洲文明的十五堂課》~ 陳樂民





當我們張開眼睛耳朵,面對這世界,有沒想過為甚麼它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另一個模樣?這是哲學問題,宗教問題,也是歷史問題。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偏偏美國近年就有兩套叫“what if?”的書,由一班歷史學者聯合撰寫,假設如果歷史在某些時刻出現了某某變素,以後的發展便會有如何如何的翻天覆地改變。就好像「劃鬼腳」般,那裡多撇了一棟,結果便會不一樣。歷史發展究竟是偶然,抑或必然?如果“what if?”裡那些“if”真的發生了,那今天的真實世界反而會變成“what if?”的假設嗎?

歷史的卷軸一路揭開,在此時此刻成了這個樣子,中間有無量數的事件相互掛搭,互為衍生。維根斯坦說:「世界,是事實的集合,不是事物的集合。」這些事實的理絡,以點線面放散式串聯,一串事實形成一個狀況,大而化之以成一個時代。當大時代的板塊移動,歷史也在劇烈震動。而文明就在這過程裡一路派生出來。所以,歐洲歷史研究者陳樂民先生說:「文明,不是天掉下來的。」他又說:「這部書的目的,說來說去,不過就是把『這條線』理出來。」這條線,便是從古希臘以至它的源頭理下來,以晰清歐洲文明的這麼一條線。

說來輕鬆;真是談何容易。

太史公云:「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陳樂民用了兩套法門去通古今之變,即是以兩套最廣為人用的歷史觀發展模型,來解釋歐洲文明的轉進。這兩套模型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書中不時以黑格爾那套「精神發展」的系統去解釋歷史,例如說:「蘇格拉底的死是一個悲劇,死於雅典的民主,而民主制度是歐洲文明泉源之一,這是矛盾的,也是辯證的。」便很有黑格爾色彩。作者闡述希臘重智、希伯來重信、羅馬重法以搭建起歐洲文明之本之同時,在在透出他對古希臘追求智慧的讚慕,並好幾次引用了:「只要提到希臘,歐洲人就有『家園之感』。」又是黑格爾的話。

作者自述他是自四人幫倒台,思想得以解放後才離開神聖不可侵犯的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思想,從新思考一個大問題:「人類社會發展,到底有沒有理性大方向?」今天,他說:「歐洲 (或曰西方) 文明,在實質上點出了『世界歷史的走向』。高度提煉,濃縮又濃縮,就是『民主與科學』。」這個簡單而宏大的結論,定必引來一眾東方人文學者的回應。

話得說回來了,到底「那條線」是甚麼?《歐洲文明的十五堂課》的超濃縮版,便這幾句話:「由古典文化傳統加上英國的經驗主義,經過啟蒙高潮,匯成自由、平等、博愛、共和等現代民主思想。」陳樂民稱此為「大西洋文化體系」,這體系裡,有同一性、多樣性,簡而單之,叫做「同源分流」。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了吧?年事已高的陳樂民還說除了過去歷史、現在歷史,還有「未來歷史」。身為國內學者,他說中國儘管封得密密實實,歐風美雨已是不可擋地衝進來了。民主變革精神,已瀰漫全世界。這些文字,都在公開發售的書架上陳列著。「未來歷史」,信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