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4

談光說影 ~ 主題篇



電影,要有話說。


即是要有清晰主題。沒有主題的電影,可以帶來感官快意,但不會深刻,難有共嗚,亦沒有後勁。相反有太多話要講,主題副題副副題 ....,悉數奉上,會令人消化不良,難以領會。即如拋來一個球,可牢牢接實,拋來三個,可能一個也接不住。"eternals"就有這問題。

做廣告創作,一定明白這道理。廣告很短,集中講一個訊息。電影篇幅長,也該只講一個訊息。這其實和篇幅長短沒有關係。


主題和大橋,都要夠簡單,最好兩句話講完。荷里活的創作人,向沒有耐性的監製賣橋,一分鐘內就要 sell 到。當然要是 high concept,言簡意賅,三兩句講完。不能即時震懾對方的話,再講多一小時都冇用。


大橋是情節,不是訊息。監製或投資者,很多時對你想要講的話,沒興趣。high concept 可賣錢,主題不能。但真正好的監製,會明白強而有力的主題,會使電影由 good movie 升格至 great movie。偉大作品,有潛力使票房持續發酵 (當然,串流平台世界不講 box office,但電影本身偉大與否,不會因播放媒界不同而有所改變)。


沒主題,不成戲,也不成器。去年其中一部最難看的電影,是《梅艷芳》。把阿梅的事跡平舖直述講出來,那我不如看維基?就算拍紀錄片,很多其實都有立場、取態、主題 — 譬如"winter on fire" — 遑論電影?


拍傳奇片,要有一個大角度,你想怎樣講這個人?港產片《跛豪》,寫一個梟雄,被無限膨漲的權力慾望吞噬。這是它的主題。有角度,才成戲。


主題重要,大橋當然也重要。有話想說,不知怎說,等如沒說。說來平平無奇,也沒人有興趣,最終那主題自然也就乏人賞析。


看一部電影,可嘗試用兩句話把大情節概括出來。超經典警匪片"die hard",如何概括?可以是:一群悍匪挾持人質,他們不知道裡面有個警察。


向監製賣橋,就是這樣賣的。


有時,精煉的大橋,放於電影海報上,就能誘人進場。當然,poster headline 更須要文案化。"crimson tide":danger runs deep,簡潔有力,一語相關扣住深海危機。"appolo 13":"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更妙,一句對白把整個危機意境立體呈現。

以上這些只應用於商業電影,alternative film, art film,則毋須跟隨這些方式。




(談光說影 ~ 主題篇)



24 則留言:

  1. 《梅艷芳》真的是浪費彈藥,唔明外面啲人有乜嘢好吹奏,背景製作還算ok,但拍出嚟真係好似中學生作品咁,一個咁傳奇嘅人物竟然都可以將佢演繹成咁,都真係幾唔簡單。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唔少人睇《梅艷芳》懷念當年香江盛世的美好歲月,這個我明白。但亦有唔少「黃絲」話睇到好感動,我就真係唔係好理解 ...

      刪除
    2. 有啲可能係年紀太細,我相信逢係70後、80後睇完都會覺得唔係好掂,包括我女朋友。

      刪除
    3. 我認為,這些人不知怎地,硬是想像本片的主創班底,有一份「抗爭意識」,因為電影某程度上勾勒出昔日香港的美好;這真是諗多咗。更有人,包括我一些朋友,離奇地認定阿梅如果仍活著,必會是抗爭份子...這當然也是無依據的想像。阿梅、哥哥、家駒,如果仍在,會係點?冇人知,亦永遠冇答案。

      香港有不少黃絲,其行為與想法,悖乎邏輯,不可理喻。

      刪除
    4. 根本就精神病,成日幻想自己偶像同自己係同路人已經係匪夷所思,喺我眼中鏡粉比大陸班五毛更荒謬。

      刪除
    5. 嗰堆姜糖搞到好似要全城為佢哋個偶像慶祝生日,一個字:sick!

      刪除
    6. 成日情緒勒索呢下先最攞命最乞人憎,你哋盲目支持偶像係你哋嘅自由,但佢哋唱歌走音甩beat、跳舞唔齊,同Error每次出親嚟都騎騎呢,呢個又係事實,經常標榜乜嘢好努力好有誠意,咁係咪只要打住本土旗號,就連拎嚿屎嚟食,食完之後都要大聲講好好味?再者,姜濤好明顯就唔係本土人,佢微博支持年輕人畀人打嗰單嘢大家又當透明,佢啲隊友食富臨又當冇件事,你哋班友弱智成咁,對唔對得住曾經入去受牢獄之苦甚至輕生嘅革命義士?

      刪除
    7. mirror 是個「趁墟」現象,集體起哄,很病態。我絕不反 mirror,而是客觀而言,佢哋唔夠班,論實力只屬二流尾 boy group,根本衝不出香港,星馬都去唔到,只能在本地以扭曲的方式內循環。我支持本土創作和本地團體,但不能因為是本土,便盲目稱讚。得唔得,是有客觀標準的。有種很普遍的講法,說每一代的水準都是好的,不能因為自己不屬於年輕一代便看扁說扁他們。我認為這是很廉價的相對主義。mirror 唔得,唔係因為他們年輕,不跟我同一代,而係因為真係唔得。當年 beyond 橫掃亞洲,今日 supper moment、dear jane、kolor 做唔到,唔得就係唔得。支持是精神,也是態度,但不能不顧標準盲目吹捧,這樣其實  — 嚴格來說  — 唔係支持,而係害咗佢哋。

      刪除
    8. 作為「鏡粉」,我好像也應說幾句。我喜愛他們,主要是因為由《全民造星I》認識他們,看著他們成長,所以他們的少少進步我也看得出來,所以比較包容。我由最初身邊沒鏡粉,到現在有幾個朋友都愛上了他們,我想是因為「追星」這個行為令人快樂。那種快樂,是簡單得看他們的訪問片段也會一直笑著看,他們讓我們在低氣壓的環境和生活的壓力下喘一口氣。可能這是逃避現實的一種吧。快樂也來自不大相熟的朋友也會因喜歡他們而有種connection。我便因此與一個幾年不見的舊同事相約見面。

      刪除
    9. 另一方面,有一些鏡粉的行為確是令人討厭,例如在偶像的報道下留些差不多一式一樣的留言(像bot一樣),評論人讚賞他們時便like和讚好,評論人對他們批評便留言反駁,甚至去到report post的地步。而且我見到很多人性的陰暗面,例如為了捧自己喜歡的那位而攻擊另一位,或聯合「其他仔」的粉絲攻勢他們不喜歡的那位,又或因者因為應緩的不同做法而吵架。

      同意inanna說的,他們是未夠班,盲目吹奉是害了他們。我雖然喜歡阿Jer,但見到有歌迷在一個樂評專頁留言說他的出現令香港樂壇的音樂更多元化,有人留言反駁,她即「起鋼」。事實是她多年沒留意香港樂壇,喜歡了mirror後才像大發現一樣,忽略了很多一直在努力的歌手/音樂人。而就是因為很多人像她一樣一直沒留意,才覺得樂壇已死。

      刪除
    10. 一直覺得捧偶像派是沒有問題,當年Twins甚至Shine也是唱得不夠好,但某些fans硬將歪理當成真理就只會更加惹人反感,最離譜是當你指出對他們偶像沒興趣時,便會被形容為不懂音樂的廢老。如果每一個觀眾都能擁有芝的品格,我相信Mirror所受到的反對聲音肯定不會像現在那麼多。

      Serrini、陳蕾(其實已出道多年)、Jer都是很值得支持的當代香港歌手, 前兩者的專輯我都有掏荷包購買,我一直都在自己Blog上寫道:我從不覺得樂壇已死,但本土音樂圈到今時今日仍在選“最受歡迎”而沒有效法金曲獎選出“年度最佳”的作品,對此我真心感到很可悲。

      刪除
    11. 支持偶像無問題。我討厭的是那群本地師奶大媽,那種自戀、晒命式的所謂支持偶像,其實更是在表演。梁榮忠嗌「邊個夠我慘!」,呢班大媽就表演「邊個夠我支持!」,你買一個海報位幫 anson lo 慶生,我買一整個 video wall;你買兩個 video walls,我包起一條船。究竟係祝賀偶像?定係晒嘢?等如幾年前黃色大鴨來香港,所有 water bike 友出晒嚟,去晒海港城,圍住隻鴨狂影狂影 … 然後呢?隻鴨還不是不動如山浮在那裡,那班 bike 友則像一堆定鏡傻仔,一班其實不是為影鴨,而是 show off 自己的低層次港人。所以我說 mirror 現象是個扭曲的內循環。集體起哄、趁墟、晒命、自 high,非常 bad taste。

      朋友說,佢哋掂㗎,外國傳媒都報導佢哋。唔好搞錯,外國傳媒唔係報導 mirror 嘅音樂性表演性,佢哋入不了別人視線,人家係探討香港點會出現咁嘅現象,以及分析背後團隊的管理推廣與公關運營。

      我不討厭 mirror,不討厭 boy band、girl group,也不討厭 k pop,樂見香港年輕人努力付出。然而,我尊重和欣賞實力與內涵 (娛樂表演的內涵),珍惜有才華的人。mirror 唔夠班,如果放在台灣是二流,放在南韓完全唔入流,根本無力出道。他們只是在一個泡沫裡被吹到上天,沒有例如像「閃靈」般在國際舞台上與人較勁的實力。我的看法,就是如此而已矣。

      刪除
    12. 我知道有些fans很「惡」,嚇怕人。想講講「loop MV」(她們是有方法地增加偶像的youtube view數)這回事,我一直覺得很病態。但fans說她們這樣做的理由是為偶像增取資源,因為公司和廣告客戶是看大數據選人,如果不這樣做,將來公司便不再投放那麼多資源給那位偶像。然後又有人說「loop MV」都可以enjoy一首歌(well...)。但這樣給外人的感覺是「自high」,也有違偶像說「想多些人留意廣東歌/想樂壇百花齊放」的心願。

      我覺得最要命的想法是「競爭心態」,在inanna的例子中,那是anson lo有一個video walls,姜濤要有兩個。Edan有機會攞新人金,我便不支持MC(張天賦)。(p.s. 其實我幾鍾意Manson張進翹啲歌) (看來我應該寫一篇blog講:P)

      幸好我的朋友也是理智的粉絲。最好笑是有位本身聽古典音樂的,邊聽他們唱邊說哪個「flat咗」、哪個音「走咗」。她去了拍Jer拍新歌MV現場(那次要歌迷「演」台下觀眾。我反而沒去。),Jer唱完一次,其他粉絲暈晒浪之際,她則認真評論阿Jer唱得如何,結果沒人理她。(「妹,說話要看場合啊!」)

      刪除
    13. 補充一點,我覺得有個好現象就是現在好像多了人留意創作+製作一首歌的幕後團隊。另外,我小時候看(能接觸到)的樂評好像只集中講歌詞,現在多了一些評論作曲、編曲和唱歌技巧的分析。

      刪除
    14. 我懷疑 looping 沒有用。youtube 的系統很容易辨識到作偽行為。印度及俄羅斯很多專業勞工人手狂 click 片,狂 reply ,最終也是徒然。如果 looping 可以的話那毋須是歌,任何節目都可以,豈非人人 view 數大增?

      刪除
    15. 香港娛圈嘅快餐文化越來越嚴重,乜都鍾意哇眾取寵博view,最近見過最離譜嘅就係曾江叔段新聞出咗冇幾耐,某傳媒平台竟然都可以夾硬將佢tag落Mirror度 ,實在嘔心到極點。

      坦白講,撇開政治嚟講,用心討論音樂影視嘅文章,其實大陸同台灣地區嘅網民比香港出色得多。

      刪除
    16. 歌迷loop歌要用好多方法,例如聲量要有某個程度,不能skip廣告, 不能用youtube的loop功能...... 這樣怎能好好享受一首歌?不過有些歌迷會是用這個方法令大家團結,一起努力, 每去到一個milestone便有成功感。
      (我工作太忙,又不太認同這樣做,所以都是隨心而行。喜歡的便聽多些。)

      我也覺得「搏view」情況嚴重,但media platforms要追kpi, 講mirror (或者畫mirror)一定有一班人入去睇 ,加上有些版主是他們的粉絲,就講得更興起。但壹娛經常整篇文都寫只有fans明白的inner jokes,會令人反感。拿曾江新聞tag mirror就真的很離譜!

      刪除
    17. 據我所知,咁係無用的。google 計錢以 ip 為準,同一個 ip loop 一萬次都只係算一次 (所以才需要殭屍 acc)。

      刪除
  2. //電影篇幅長,也該只講一個訊息。這其實和篇幅長短沒有關係。//
    ~這句話很有道理。

    我那時讀編劇班,就發現自己沒有話要說,橋也想不到。我想到的,只是一些畫面和情緒。(想起有些導演的作品影像風格強烈,但說不好一個故事。)

    我未看《梅艷芳》,評價不了。不過我有朋友看了導演版後勁讚,說電影令人感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推而廣之,也就是說,講一個小時的 talk,跟講十五分鐘,和講三十秒,其主題,要旨與內容,都是一樣的 (質同量不同)。

      有話要說,但不要「說」出來,而是透過戲劇,將之表達。受眾領會到創作者想要說的,當然好;領會到另一個意思,也無所謂。一個作品,交付出去,便有自己的生命,非原創者所能控制。

      近看"turning red",片末居然類似把想要表達的主題講了出來,我頓時覺得,pixar 怎會那麼低手啊?!

      刪除
  3. 《大時代》龍成邦亦是獨處一室而死,果真人生如戲。

    那一代,真正好戲而仍健在的有較他年輕的秦沛、劉江和馮寶寶。而謝老四、胡楓則差好多皮矣。

    回覆刪除
    回覆
    1. 收到消息很愕然,雖然他已87。

      刪除
    2. 他竟是在防疫酒店失救至死的,走得很冤枉。不捨得他!覺得他有種霸氣,不怒自威。秦沛我也喜歡看。

      刪除
    3. 粵語片時期好靚仔。五十歲後如妳所言,不怒自威,霸氣既潛藏又外露。《英雄本色》堅叔、《跛豪》雷老虎、《大時代》龍成邦皆是箇中代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