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前輩不時會評說:這場戲,情緒不太對。
這裡講的情緒,不是牽動觀眾情緒,令他們開心哀傷的那個 emotion,而是一場戲的 mood。
情緒的界定,從一整部戲,到一場戲,都非常重要。於前者,是界定了這是一部甚麼的戲。tom hanks 去年的"finch",背景是受核幅射污染世界,從頭到尾只有主角和一個機械人、一隻狗,基本上是主角一個人在演戲。主角開一輛旅行車,在末世氛圍中駛向西岸。這時,創作人便要決定這戲的情緒,是排除萬難勇闖目的地?那可以是洋溢勵志精神的戲。是要表達天遙地闊,一個人在征途上的孤寂?情緒不同,展現出來是兩碼子事。
一部戲的界定往往會清晰,一場戲卻容易偏離,若不準確,表現出來便會有偏差。一個實例,有場戲,主角是功夫高手,誤闖滿是妖怪的大宅。妖是善良妖,不會殺人。主角進房間,妖怪出現,雙方互鬥,最後妖逃之夭夭。好,storyboard 出來了,大家都覺得不妥貼,思前想後,原來是情緒不對。
首先,角色目的要準確。這場戲,主角誤入大宅遇妖,從妖的角度,主角是異類入侵,他才是妖。所以雙方的戲是,妖受驚想逃走,功夫了得的主角想要活捉牠。原先的 storyboard 界定有誤,效果便不對了。修正後,才呈現確當的情緒:妖怪驚惶,不斷嘗試逃脫。戲的緊張性主要落在妖怪,而不是主角上。
所以一場戲,演員目的,必先清晰準確定義,方能表達確當的情緒。恐龍追人,是要吃人,抑或趕走對方,拍出來是完全不同的。
大師拍戲,很多時候情緒呈現會來得很強烈。馬田史高西斯的"mean streets",有場酒吧戲,robert
de niro,harvey keitel,david proval,三個人在酒吧相遇。一場喝酒戲,可以有很多種表達。戲裡,robert de niro 與 david proval 有錢銀瓜葛,harvey keitel 有點和事佬功能,de niro 帶來兩個剛泡的妞,兩女子沒甚麼對白,卻發揮著微妙平衡效用。整場戲,隱然有種一觸即發的危險性張力。這是史高西斯早期作品的典型風格。他也是準確拿捏好角色關係、功能與目的,而後拍出心裡想表達的情緒。
一場戲若情緒展現有誤,觀眾未必會懂得分析,但會感覺不對勁。
(談光說影 ~ 情緒篇)
我雖然也聽過關於電影語言的講座,也讀過編劇班(但一個劇本也寫不出來),但看戲時的感覺卻很直覺,如你所說,有時會感覺不對勁,又說不上出原因。可能多看經典才能提高鑑賞力。《信報》Life Style Magazine有個系列叫「疫下娛樂 就在家中」,訪問了一些創作人這段日子在家中會做什麼,舒琪說他專看Criterion Channel的舊戲,挖到一些寶藏。
回覆刪除我好像在電影節時到戲院看戲才會有這種認真心態,平日都是透過看戲/劇來調劑生活。有時會懷念對電影有較強烈好奇心的那段日子。
做電影製作創作的人,看戲時,其實很難純享受,總是會想著別人為什麼這樣做?如何做?絕大多時候都不會是個 100% purely enjoy 的觀眾。我有個在波士頓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讀作曲及演奏的朋友,全職教結他多年。我問他聽嘢或看音樂會時是感性抑或理性?他說各一半。我心諗真係可以做到咁嗎?有冇咁如意?
刪除少年時對啥都有強烈好奇。我不知妳怎樣,我自覺是好奇心沒減,但行動力減了。很多事想過度過才做,或唔做。少年時則唔會考慮咁多,甚至完全沒考慮,很多事都是在渾沌裡完成。當然這毫不特別,很多人都是如此吧。我想,做任何事,老成了圓熟了是正常,但好奇心真要長期保持旺盛才行呢!
讓我想想,我的好奇心應該還在,仍會找一些題材有趣的書來看,但不會像少年時報那麼多興趣班。我看戲未必會選評價很好但題材沉重的,而會選娛樂性強但知道只是拍得一般的,因為知道前者要更多精力來看。
刪除我的時間管理不是太好,因為如此加重了工作壓力,常覺得工作怎樣也做不完,於是玩樂也不痛快。真要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