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

性惡論 ~《網內人》 ~ 陳浩基


























在線攻擊,可以比現實世界的侵略更狠毒。

隱沒了真身,禮儀底線可以無限退後,再狠的攻伐、中傷、抹黑都會出籠。討論區與社交平台,大小煙火四處瀰漫。網路無遠弗屆,各式攻訐、偽裝、策反也無邊無際。甚至放大到國與國鬥爭,一個政府透過 immersive campaign 影響別國選舉結果,今天也是常態吧。

以前會說,躲在網內,就是活在虛擬世界,太沉溺搞不好會脫離現離,變得空妄。然而今日網內網外越發融合,現實生活可能超過一半時間在線,很多人有超過一個身份,且持續分拆,一個人在網內可以有多重性格與面向,人格分裂可以輕鬆實踐。

《網內人》是一個關於網上偽裝捏造、惡意攻擊的推理故事。現代人很多都有網上吵架經驗,大家其實都知道,這是沒有輸贏沒有結局沒完沒了的遊戲,最終所有參與的人都是 retarded. 但當網內的攻伐進入並影響到現實,結果便會不一樣。《網內人》裡的中學生區雅雯 (小雯),便因為遭受網絡中傷而崩潰,一躍而下,成為暗戰的陣亡者。

然而「只」一場抹黑,足以令她犧牲嗎?

作者援引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有同一樣的幸福。不幸的家庭,都有不一樣的不幸」。小雯來自貧窮家庭,與姊姊雙依為命,在人生最容易陷入迷惘的青少年時期,墮進愛情與友情取捨,和性取向疑惑的煩惱中。很多事情,成年人看來不算大問題,於青春少女卻可以是無可逃脫的困局。小雯在朋輩圈裡從俗地生存,每天都在掙扎中渡過,青春無從煥發,深深地寂寞。網上惡意攻擊是一注催化劑,令她更無反顧一躍而下,以短痛解決大悲苦。

小說裡阿涅說:「人盲目追求答案,卻發現不了解問題 (question)」。姊姊欲為妹妹之死找答案,在躁進的尋找間錯失了根本問題:攻擊者有甚麼動機?妹妹何為要自殺?我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裡,有太多的 what how 而少了許多 why。萬事的出現,背後總有個 reasonreason 再往後推,終會遇上 reality。如果不懂得發問,能穿透層層方陣直搗實相嗎?

陳浩基作品的好看,就是來自這種源於作者人生的達練而引出的哲思。有一段我非常喜歡,小雯姊姊阿怡鄉愿地感謝小雯的同學國泰道出內心感受  —  他欠了小雯太多。阿悅說妹妹如聽到國泰的告白,在另一個世界也會高興的。阿涅卻說:「如果自覺有負於人,就永遠背負這份內疚吧。」他並說:「人是一種既善忘又自私的動物。」尋求他人體諒或原諒,好讓自己擺脫罪惡感,可以好過些,輕鬆大步行,那是容易的,也是廉價的。反之背負著一份愧疚,讓人生永遠無法擺脫這份罪惡感,當能認真傾聽內心,向靈魂拷問,便更能在前路裡不忘昔日的錯誤與遺憾,來日做出正確的決定。這是難行的苦路,卻是救贖之道,透得此關,才能挺立地邁步。

《安娜·卡列尼娜》外,作者亦「用上」另一俄國名著《罪與罰》而意有所指。但《網內人》裡的兩個壞人,縱已經及即將活在阿鼻地獄,卻沒有杜斯妥耶夫斯基筆下的拉斯科尼科夫般,逃到昊天極地也躲不過罪惡感的折磨。荀子曰:人性本惡。兩壞蛋大概只會慨嘆自己倒楣遇上剋星,而不會對所作所為有所懺悔。

無量數性惡織就出人海巨網,當中正義不顯,正不勝邪,恩果不彰,是常態。小說裡有儼如判官的阿涅來執法,作終極審判,現實中又有誰來公允定厚薄?


10 則留言:

  1. 就是因為現實中沒有人來公允定厚薄,所以我們才需要像《網內人》這種小說。
    題外話,最近看雜誌,才知原來有人組了網上讀書會,在抗疫時期一起讀《戰爭與和平》!可惜我手頭沒這本,不然一定會參加,一起讀一起討論。

    回覆刪除
    回覆
    1. 幾年前梁文道有次說,他沒讀過《戰爭與和平》(估他現在仍沒讀))。好些經典大部頭著作,大名赫赫,但讀過的人沒想像的多。至經典莫如《追憶似水年華》,據悉讀得完全套的人寥寥無幾。我讀過《罪與罰》,沒看過《安娜·卡列尼娜》(電影則有)。我有個相熟的做美術指導的「識字」朋友,讀遍所有契可夫的著作,和許多俄國經典如《死魂靈》等,但也沒看過《戰爭與和平》。至於讀書會我從未參加過,多年前有次有朋友邀請一起讀牟宗三先生的三大冊著作《心體與性體》,可惜因工作就不到時間,殊為可惜。

      刪除
    2. 其實有機會都想試試約朋友一起讀同一本書,然後一邊讀一邊討論,想必十分有趣。
      雖然現在仍不可以,但總有機會的。

      刪除
  2. 我無論喺網上同現實都係做自己,某程度上其實都幾蠢,但明知係蠢都係控制唔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一種取向,也沒所謂對與錯,亦不是蠢。

      蠢,是那種在社交平台狂鬧公司和老細,而居然以為對方唔會知。這現象,絕不罕見呢。

      刪除
    2. 就算是蠢又如何?只要自己覺得寬心便可。做人最緊要忠於自己。

      刪除
    3. 基本上很早就已經知道公司是用來賺錢的地方,並不是用來找朋友的,所謂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現在的看法是:若感到很委屈就離開,也不用罵些什麼。

      刪除
    4. 有位曾一起共事多年的女同事 — 她實是一位非常好的 art director — 分別仍在公司時及離開公司後,間歇性地在自己臉書兇巴巴的鬧公司,而很多同事都是她的 fb friend. 其實打工啫,況且後來也都離開了,何必咁多怨氣?ok, 都明。但又會回公司探同事談笑自若,結果幾乎被 admin 禁止進入,製作部則表明不能用她作 freelance. 如你所言,"若感到很委屈就離開,也不用罵些什麼"。何必呢?

      刪除
  3. 網絡欺凌很可怕,早前便有年輕韓國女星因此而自殺。網絡欺凌的可怕之處是欺凌者「隱沒了真身」,不用為自己的語論負責任。被傷害的人無論多有道理、解釋多少遍都好,仍會被其他人用歪理攻擊。
    很多網民為怕受到傷害,留言時會加句「不喜勿插」,希望能用這句保護自己。

    關於「永遠背負這份內疚感」這段,我想起某作者在小說中說,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房子,你的過去被藏在不同房間內。你傷害過的人並不會消失,他們一直都在,只是暫時被你遺忘而已。我覺得這個比喻很好,但一時想不起來是從哪本小說讀到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就如"每個人心裡都有座斷背山",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房子。

      也就如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房子,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個秘密花園。

      我們都把許多秘密鎖在各個暗黑花園裡的跼促角落/密室/房子中。

      如果我們永遠不找到打開房子的鎖匙,便不能直睹裡面的實相。

      如打開了房子的門,可會是被遺忘的、內疚的昔日,自房子洶湧而出?god knows.

      被傷害過的不會消失,欲忘記的未必得逞。

      那到底要不要去尋找那鎖匙?

      只有自己,和上帝知道。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