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6

paris, je t'aime ~《知性之旅 ~ 法國》





最近有個城市小現象:許多看過《情迷午夜巴黎》的人 --- 尤其是從未去過巴黎的女生 --- 都想立即去巴黎。

活地亞倫把巴黎呈現成一個「巴黎印象」,很是美麗浪漫。對於任何未曾走訪的地方,我們都會有一個憧憬的預期,一個腦海裡的幻想輪廓,這想像,當然與現實有落差,而旅遊前的功課,除了策劃行程外,也是為收窄這落差作出準備。

若能認識走訪地之歷史與泛文化,從烹飪到藝術、建築到政治、人文風俗到生活方式,作一定程度之了解,那便可超越純景致的現象層,令整個旅行更立體、更富內涵。有些人,花很多時間閱讀及研究旅行地點,最後行程告吹了,他卻成了該地的歷史文化專家。

是以旅行前的功課,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如果沒閒心有系統地大規模備課,那閱覽一本有水平的「旅行書」 --- 「旅行」,比「旅遊」多了一層厚度 --- 也是賞心樂事。

時報出版的《知性之旅》系列 (insight guide),是坊間較有深度的中譯旅行書,原製作單位是 discovery channel。「知性」,根據哲學家牟宗三先生的說法,是understanding 之意;「知性之旅」,就是把讀者導向認知方向,使之能對走訪地的歷史、典故與人文生活,有個粗略掌握。譬如,這本《知性之旅 ~ 法國》便曾簡述《情迷午夜巴黎》裡的蒙馬特山文化盛宴風貌。在上世紀紙醉金迷的二十年代巴黎,風華正茂的畢加索十分欣賞質樸的畫家盧梭 (henri rousseau),決定在自己的畫室為他擺一場盛宴。是夜,上流社會名人雲集,詩人、劇作家、時裝設計師在大量酒精的催動下獻唱、吟遊、起舞,賓客裡包括《情迷午夜巴黎》中 kathy bates飾演的女同性戀作家 gertrude stein 的情人 alice toklas;這便是代表著蒙馬特藝術榮耀的「盧梭盛宴」。

從來,工具書都不是書評的熱門 review 對象,我們很少見到 critics評析種花、養魚或修理汽車的書籍。其實,它是一種很普遍與重要的參考與閱讀。一本好的工具書,能實則提升生活質素,以至人生品味。旅遊書,當然是工具書之一種,而旅行,又豈只於喪玩喪食喪買,它更該是一趟知性與心靈之旅;這,才不枉在薄霧迷濛的春天,於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凝看花都,然後說一聲:paris, je t'aime!

1 則留言:

  1. 看完這套戲,我想做的不是去巴黎,而是看書和看戲。看海明威的書,布紐爾的戲。 你介紹的《知性之旅》,好像就算不去旅行也可拿來讀似的。可能認識一個國家,看優質旅遊書較易入手(否則可能要找很多本歷史書來看)。 坊間的中文旅遊書,除了食買玩外,便是一些遊記。如果作者沒什麼持別見解,看遊記也只像跟作者去食買玩。或者我想寫自己的遊記,不喜歡看別人的。(除非寫得很好)
    [版主回覆09/17/2011 18:22:00]
    初中時看了海明威的 《老人與海》,它的價值觀影響了我一生。
     
    個人認為 corey stoll 演海明威不太神似,儘管二十年代時很年輕清狂,但片裡的他實太飛揚外露,是 「 一放便放晒出來 」 那種。個人心中的海明威,內裡永遠有股沉鬱之氣。
     
    前德國足球國家隊隊長波歷克,氣質便與海明威有點相似。孤高自傲,很有霸氣,與命運奮戰,最終在歲暮裡倒下,譜成英雄悲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