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6

滴水入海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elizabeth gilbert





人在生活中,有時會突然不知怎地,萬分迷惘。

這迷惘,或有因或無因;忽覺前路濛濛一片,茫茫然不知所以。

人在此際,自救無力,便會企圖尋覓一根救命稻草,望能抓緊,然後由衪帶領,走出荒野。

來自紐約的小莉 (elizabeth gilbert),迷惘源於婚姻。突然,她不想住在這大房子裡。不想生孩子。不想再待在婚姻之中。

她自詡渾蛋,深入婚姻,卻又決定放棄。痛苦中,她開始祈禱。神,就是她的救命稻草。

黑暗之中,她不斷哭泣,渴求回應。然後,她如願以償,一把聲音說:小莉,回床上去。

她嘆了口氣,明白了:奢求一個一勞永逸的建議方案,那只是懶人與迷失者的痴心妄想。那天晚上,唯一可做的,便是回到床上,因為此刻她最須要的,其實是好好休息,而不是沒命地把自己迫向死角。
好好照顧自己,直至找出答案,這是神的慈愛,也是智慧。

小莉決定離婚,然後開始旅行。

elizabeth gilbert 的 "eat pray love"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真是不同凡響,一字一句,皆從心而來,體驗,感悟,未曾經歷,絕對寫不出那些文字 --- 紀實內心的文字。

小莉先往羅馬,品嚐美食,徹底休息,並學習漂亮的意大利文。這部份,便是 "eat"。

本書最令人動容的,是第二部份: "pray"。

在義大利待了四個月,體重上升,她告別羅馬,飛抵印度孟買,前往某偏遠鄉村的修道場。在這裡,她學習敬拜和親近神 --- 當然不是耶和華 --- 宇宙之緣起之神,也是她敬重存在於內心的神靈。於是小莉開始唸唸有詞 ~ 唵南嘛濕婆耶 …

梵語的「瑜珈」,即「結合」之意 --- 那是身心之間、人與神明之間、思與思源之間的結合。小莉說:「瑜珈是自我控制,努力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思索過去、擔心將來,讓你去尋找一個「恆在」的處所,泰然自若地從那兒觀察自己和周遭一切。」

「不思索過去、不擔心將來」,就是現在都市人掛口邊的「活於當下」吧。正如小莉說:「動盪不安的思維藤蔓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你永遠不活在此刻所處的地方。你永遠在挖掘過去或撥動未來,卻極少停歇於此間。就像她的朋友蘇珊有個習慣,每當她看見一個美麗的地方,就會近乎恐慌地驚叫:「這兒真美,我希望有天能回到這裡!」我於是竭盡所能嘗試說服她,她「已經」在這裡。」

薄霧晨曦之中,青鳥初啼。暮色四合之際,泥蛙入水。小莉繼續在神秘主義歷程中沉進。

她發現,頭腦的休憩地,是心。我們頭腦發狂,因為生活沒按我們想要的方式進行,那是支配狂最痛恨的。

她冥想,透過「內觀」把悲傷與障礙視為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部分。我們早晚會認清,一切(無論難受或美好的事)終會過去。

她知道,我們要承認負面思考的存在,了解其來源及發生的原因,而後以巨大的寬恕與毅力,予以打發。

她明白,虔誠是一種沒有保證的勤奮之舉。信仰的另一種說法是:「先接受宇宙的條件,先接受目前無法理解的事情。」這便是「跨越信念」--- 認可神的概念,從理性跨向未知,這就是信仰 --- 去相信你看不見、證明不了、摸不著的東西。信仰是勇往直前衝向黑暗。

在這偏遠的靜修院,小莉究天人之道,她接受神創造的我,具體展示全部的自己。人,就如滴水入海,而海洋,也匯入水滴。我是一小片宇宙,復與宇宙同大。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我們只要停止在世界找答案,而不斷回到接近宇宙核心的地方,亦即我們的心中,便永遠都能找到平靜。

在月光中親吻樹林的片刻,小莉選擇了自己的宗教。



後記:

在羅馬時,小莉與友人討論以一個詞彙概括羅馬,友人的答案是:「性」。

梵諦岡呢?一定是「信仰」了。不,是「權力」。

來自紐約的小莉,以一個動詞「實現」來形容她的城市。

友人來自斯德哥爾摩,當她以「循規蹈矩」來形容這瑞典首都時,大家都很沮喪。

拿玻里呢?是「打鬧」。原著的英文是 ”fight”,這個字,譯作「躁動」是不是更好?

其實中文版已譯得很好 --- 爛透的書名《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除外。

要貼近小莉的細密思潮與筆觸,還有那幽默口吻,當然讀英文版最好。

以一個詞彙形容一個城市,很有趣,也不容易。

我們能以一個詞彙,準確地,概括自己嗎?

也許,每個階段,都有不同詞彙,那是流動的。

若我們認真地去想,也許,我們也會像小莉一樣,經歷一段發現自己之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