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3

tat ming pair albums ranked ( IV )







2.《意難平》(1989)
 
1989 年,距離九七大限已不到十年,香港社會已呈現世紀末現象,在極度繁華中越發醉生夢死 (踏入 90 年代這現象更演化成近似租界式繁榮,更為靡爛)。是年春夏之交,中國北京爆發民主運動,喚醒了當年絕大多數對政治莫不關心也一竅不通的香港人。而達明一派這支經常月旦政事,在香港流行樂壇絕無僅有的組合,偏在這風雲激盪時刻,推出一張基本上沒有政治訊息的唱片,可謂弔詭。《意難平》刻劃情慾愛恨的糾纏,很有黃耀明的情感和感性融貫於其中。周耀輝加入填詞,把這種狀態鉤勒得非常細緻。世紀末氛圍裡的愛慾交織,兼於 89.64 前一個月推出,使《意難平》成為一張如斯獨特的唱片。
 
selected:
 〈盡在今夜〉~ 黑色掛鐘,一室晚空。氣氛壓縮,畫面懾人。全曲像一個靜止鏡頭,時鐘停擺,凝固在窒息般的狀態。歌曲裡的人,是望著一個睡著的人,還是一具屍體?「安守你不忠」是背叛得毫無悔意,抑或要讓不忠伴你永遠睡去?屍體,當然可以
「冷淡於被窩中,眼合上,口半張,發披頰上」。虛空與寒意,盡在今夜。

 
〈情流夜中環〉~ 中環,是香港的都心。繁榮背後,有幾許失意的人?歌曲裡的「斯人」,更似是泛指一群在金色都市邊緣的人,浮著寂寞的身影。今日,連中環本身也「鉛華淡落,人潮漫退」,直如煙花過後,空餘燦爛本是一瞬的唏噓。
 
〈愛在瘟疫蔓延時〉~ 愛滋病,當年路人皆見卻視而不見。〈愛在瘟疫蔓延時〉與〈禁色〉一卵雙生,俱在禁忌裡吶喊。優美的前奏,如風中飄盪的意境,讓人感受愛滋病患者的恐懼,流言的可怕。今日瘟疫又再蔓延,這城市卻在另一種恐懼中如百年孤寂般沉默。
 


focus
〈忘記他是她〉~ 黃耀明、周耀輝,兩個同性戀者的創作,歌詞中「他」與「她」的身份沒有清晰解讀,是男同性戀者以婚姻掩護?或雙性戀者之自白? 抑或他和她是同一個人,她是他心內一個人格?半明半昧的表述,不必奢望有標準答案;由張叔平及杜可風主理的 mv,有很 sensual 的畫面,並添了一重愛殺的猜想。





1.《神經》(1990)
 
有些事,如果身陷其中,吶喊聲會來得很直白。1989 年,夏韶聲和盧冠廷也曾直白地唱出〈媽媽我沒有做錯〉〈漆黑將不再面對〉。六四之後,劉以達很快便寫就〈天問〉,然而達明卻冷靜了一段時間,以一個更冷靜、更抽離的角度,描繪八十年代香港經歷前途談判,陷身回歸陰影,和八九年發生的事,以鳥瞰視覺,連合出一幅拼圖。抽象、疏離、轉折、比喻般做出一個文學性音樂記錄,自一個距離詮釋當時的淒風苦雨,天地同哭。九七前,香港有這個空間;今日,可又有人能把 2019 至今的一切,鉤勒成一個寓創作於紀實,不負歷史與天地的作品?
 
selected:
 〈諸神的黃昏〉~ 華格納《尼白龍根指環》來到第四部,諸神毀滅。希特拉最喜歡華格納的作品,但他沒料到納粹的黃昏如此快便降臨。陳少琪的魔幻歌詞展示一個苦痛地獄,一句「一抹鮮血屠城」赫然入目,直白得驚心。歷史不斷輪迴,終將送來另一個黃昏。
 
〈天問〉~ 每次達明音樂會都展現它的震撼,撕心的嗩吶聲,明哥唱出「縱怨天,天不容問」,都像奏出一股血色。天,莫名的深奧,眾生蒼茫欲問,天總垂而不語,像一片默然之幕。天之理,就是沒有天理。任嗩吶聲再悽愴,天總不呼應,寂寂寥寥,不答凡夫問太玄。
 
〈愛彌留~ 「縱使真的不想遠走,明白我始終必須遠走」。迎向強大的輾壓,縱已堅守到最後,始終還是要走。是高飛遠走,還是幽幽而走,都不是無力。只要盡過最大的力量去頑抗,便無悔。歌詞說:「一生不過一聲」,強大和脆弱,儘皆一瞬,再強大,在時間長河裡也是同樣的脆弱。只要曾經在號角聲裡吶喊,此生便不枉過,無怨無悔,莫失莫忘。

 
focus
〈皇后大盜〉~ 是黃耀明在皇后大道想到歌名?還是暗喻英國偷來香港的繁榮一百五十年?這都不重要,而是當聽到「共你淒風苦雨,共你披星戴月,共你蒼蒼千里渡一生。共你荒土飛縱,共你風中放逐,沙滾滾願彼此珍重過」,會劇烈觸動我們的神經,心有所感,凝於當下。有一天,大家會在某個地方再相見,浪蕩裡我跟你,不見不散,誓約永守。
 



()

6 則留言:

  1. 我比較遲才認識〈盡在今夜〉。第一次聽,呆住了,覺得這首歌很情慾~

    btw, 最近劉以達在面書寫他少年時的故事,系列名叫《方丈尋根記》,好好睇。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第一次聽〈盡在今夜〉時直被懾著了!一直覺得歌者是殺了那個「你」,你,是具死屍。「請聲張,請聲張,你世界可再張揚?請張開,請張開,你兩眼可再張望?」有挑釁意味。(我認為歌者用的是問號)

      《方丈尋根記》今日剛寫到「紙醉金迷末世風情」,這句話便很有《意難平》這張專輯的味道。

      阿達此連載有一份獨特意趣,儼如一卷搖滾時代浮世繪。

      刪除
    2. 我倒沒有這樣解讀過〈盡在今夜〉的歌詞,現在重讀一遍,又覺得幾似。「眼合上 口半張 髮披頰上」,來不是冷淡,而是死了...... (邊聽歌邊解讀歌詞,好寒~ 不過加拿大室內暖過香港:P)

      刪除
    3. 我的猜想,當然不一定是黃耀明和周耀輝的原意,也可能,他們也沒確定想法。

      用「接受美學」去講,作者的意圖,讀者的認定,那一個更重要呢?

      刪除
    4. 《方丈尋根記》,被音樂才華埋沒了的好文章,被諧星角色埋沒了的優秀音樂人。

      刪除
    5. 阿達的筆觸很順滑生動,在這之前不知道他有這個能耐呢 (當然也不知他畫樣板畫賣錢,真是個為理想努力奮發的故事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