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

兵臨城下 ~ 《最黑暗的時刻》 ~ anthony mccarten





意志如鋼鐵的人,也會有動搖時刻。

在世人印象裡,邱吉爾打從第一天起已堅決對抗法西斯,不留餘地,從未妥協。這是偉人的形象  —  堅守信念,一以貫之。在邱吉爾撰寫的二戰回憶錄裡,他亦屢屢闡述自己百折不回的決心,就像尼采描述的鋼鐵大橋,是意志之體現。

邱吉爾登上英國戰時首相之位,並非因為從政往績亮麗,相反甚為不堪。國王佐治六世對他反對印度獨立、外交干涉沙俄內戰、任財政大臣時採用金本位皆嗤之以鼻,軍事上於加里波利之戰指揮失當,令二萬五千士兵殞命。國王其實更屬意外務大臣哈利法克斯任首相。邱吉爾的聲望,源於納粹擴張時,他一直嚴厲公開評擊首相張伯倫的綏靖主義。邱吉爾早看透希特拉絕無止境之野心,英國政府則不斷退讓。以為和平可期的空想,終隨著德國吞併捷克而徹底幻滅。1939 年夏天,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同時向納粹宣戰,綏靖主義破產,保守黨、工黨、自由黨三大黨派磋商後,邱吉爾在這艱辛時刻接任首相。

本書《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作者 anthony mccarten 亦是其同名電影之編劇 (電影香港譯作《黑暗對峙》,顯然更佳),他擷取 月上旬邱吉爾走馬上任時發生的事,編成電影劇本;原著則把整個圖象舖陳開展,細緻鉤勒,並有「高貴狐狸」哈利法克斯的小傳。著作的核心意念,正是描述「最黑暗的時刻」,這到底是甚麼?

邱吉爾是英國人民選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英國人。他堅定抵抗入侵者之形象,凝鑄在國人腦海裡。"darkest hour"所寫的,卻是這個鋼鐵人物的動搖。當年邱吉爾甫上任,於下議院發表動員迎戰的演說,這位屢以演說鼓動人心的修辭學大師,向國民告示政府定必力戰不屈。而現實是,納粹德國的裝甲師正席捲歐洲,三十萬英軍被逼退至鄧寇克,巴黎危若累卵;參謀部判斷,英國根本無力抗衡納粹。兩位戰時內閣要員,前首相張伯倫及哈利法克斯,主張透過墨索里尼斡旋,與納粹談判。哈利法克斯說,當德軍渡過英倫海峽,是不是靠著「首相的語言」,便能退敵?(曾有人說,在那段黑暗的日子裡,邱吉爾動員了英語上戰場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

再強的意志,如脫離現實也只是海市蜃流的空無。此時此刻,邱吉爾的判斷、抉擇與堅持,是押在無數國民生命與國家存亡之上。到底是否該在軍力相對完整,亦即條件更佳時進行談判?談判有甚麼代價?這可會削弱國民的抵抗意志?自己的權力獲取是來自勇敢對抗之決心,此時來到談判桌豈非兩面不是人?可會造就堡壘內政敵撲擊的機會?鄧寇克大撤退的「發電機行動」剛開始,成敗尤未知,若全軍覆沒才求和豈有籌碼?是和是戰在頃刻之間,該如何判斷?何時決定?

兵臨城下,堡壘更會自內部攻破,歷史的目光正瞪著自己的內心,在最黑暗和孤獨的時刻,抉擇繫於終極一念!

邱吉爾戰時發表了多篇震動人心的演說,創造了最強的武器:希望。本書收錄了多篇,當然最好是看英語原文。邱吉爾常參照羅馬雄辯家西塞羅的作品,更擷取了某些精華,修改成力發千鈞的句子,當中可發現好些創意跳躍。當然這些經典之所以壯美,始終是建基於在最可堪撼動時仍最終不動如山之決心。


4 則留言:

  1. 說起來,我好像見過英文版,有點心動。
    今天在看舊聞,一篇寫邱吉爾是 good talker but poor listener,電影中的某些畫面立即浮現眼前。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電影版好些對白與設定都很好。譬如這幕:邱吉爾自家裡出發,準備往下議院作首次演說,太太對他說:go, and be yourself.他回應:which self?轉身,見牆上掛著很多帽子。

      他選了日後最為人熟悉的那頂黑色禮帽。

      一個政客,有很多面向,和許多展示於人前的「自我」。so,"which self?"

      這又是一個呈現角色一生的片刻。

      刪除
  2. 去年看了Darkest Hour和The Crown,看到兩個邱吉爾的演譯,俱好看。
    你說的是又一個呈現角色一生的片段,我看時沒想到呢。以後看戲要記住留意。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兩個邱吉爾都寫得好,也演得好。

      "darkest hour"編劇 anthony mccarten 也就是"bohemian rhapsody"的編劇,他連寫了幾部人物傳記片,"the theory of everything"很一般 (當然也因為霍金的故事沒有甚麼衝突性),後來兩部就好多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