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意識與心智 ~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 ~ robert lanza

























你正在閱讀這堆文字,在你閱讀前之一刻,它們處於不確定狀態,只是一個存在或不存在的機率,直至被你所觀察,它們始「落實」為存有。

這可是瘋語?

換一種表述:這堆屏幕上文字,本只存在於或然率的模糊狀態,保留呈現各種可能性的權利,直至被觀察,出現波函數塌縮,這種不確定的模糊性便終止,成為事件或現象。

以上的一堆話,對一般人而言毫無認知意義,是怪力亂神式囈語,陰陽師說的鬼話,但對量子力學家來說,是家常便飯;就如「熱力學定律」無科學家不曉,一般人卻毫不認識,甚至聞所未聞一樣。

這是貨真價實的科學,理論出籠已近百年,做過數以千次嚴謹科學實驗。譬如「雙狹縫實驗」、「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等,至今天仍不能被證偽,而關於量子塌縮「哥本哈根詮釋」的論述 (最典型莫如:不被觀察的月亮存在嗎?) 亦一直方興未艾。

二十世紀粒子物理學及天體宇宙學皆取得重大突破,無論於微觀領域抑或大尺度,人類皆似乎更認識自然了。然而近年,我們卻赫然發現原來人類對宇宙物質的理解,只有百分之四,其餘九十六巴仙是我們無所知的暗物質與暗能量。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don't know. 當我們得悉自己對客觀宇宙認識那麼少時,一度被譏為「當代新玄學」的「人擇原理(anthropic)  —  無論是弱命題或強命題  —  又再被關注起來。人擇原理的理論是,宇宙極其精密,各式常數與參數那怕其中一項多了或少了一點點,宇宙便無法出現,遑論生命。人類精密纖巧地存在,是因為宇宙有意識要令我們出現,宇宙存在之目的是為要讓人存在。此非天擇,而是人擇。

上世紀以客體為本的科學取得巨大成就,但倒頭來人類卻發現對宇宙的認識,似要從新起步。踏進廿一世紀,更多探討宇宙存有論的科學家  —  或可稱「科哲學家」  — 把重心從客體轉移到主體之上,提出人類的意識與心智才是宇宙萬物創造與呈現之源,不啻是人擇原理的「超強命題」。此說,便是「生命宇宙論」。

外在世界,由人之意識與心智建構而成,是生命宇宙論的基本主張。

哲學家 george berkeley 主教有名言:"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很多人都思考過這老問題:「一顆在無人森林中倒下的樹,會發出聲音嗎?」答案是,樹幹猛烈撞擊地面時會製造空氣震動,產生快速氣壓變化,這空氣震動並沒有產生足以令人類聽得到的聲音。我們聽到了,是因為鼓膜振動刺激神經,神經傳送電訊到大腦,大腦對聲音進行認知,這是一種「共生經驗」。

這案例引伸出我們把握外在世界及接受它的資訊,是由大腦與心智的自動運作而認知,宇宙只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之中。

沒有觀察者的宇宙只是機率宇宙,直至被觀察並出現波函數塌縮時,宇宙才明確地存在,是心智令宇宙在各種可能數值的或然率迷霧中成形。

觀察者的大腦神經元奠定了世界,而非原子。沒有心智的感知,一花一葉皆非實相,意識把我們與大自然融合於一起,是心轉動了萬物。佛教大乘經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豈非生命宇宙論之真諦?


2 則留言:

  1. 一個咁玄嘅理論, 原來有科學根據, 真係好神奇。 我唔係讀理科, 因為睇科幻小說先對科學產生興趣。 量子力學好有趣(亦好難明)。
    出席完親戚葬禮, 採佛教儀式, 家族中嘅基督徒同佛教徒都有分享“報夢”同“觀音有訊息俾人”嘅現象, 唔知有冇科學解釋。 呢啲現象莫非都係受心智影響?!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妳的問題有創見!意識與心智構造之萬物,是否包括夢境?夢由神經元直接「創造」,我們「夢見」之象,可也須經歷量子塌縮,始成「真象」?夢未被「觀察」前,可是處於機率狀態?

      此刻身在新幹線車廂之中,時空快速運動,並沒能使腦袋更靈光。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