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7

烏鴉奏鳴曲 ~《告別式 從明天開始》~ 張家瑜
















二十六歲,花樣年華,跑畢馬拉松衝過終點後,倒下。

從此,再沒起來。

死亡,像一襲霧裡的身影,似遠還近,不易察覺其存在。當它瞬間淹至,人已被無邊的黑暗籠罩,吐不出一絲生機,遺不下片言隻語。

死亡,是生存的附帶條件,是塵世裡最公平的事,無分貧富賢愚,有一天,它就翩然而來,把靈魂帶走,亦不會向宿主發問:你願意嗎?

一班定必搭上的列車,我們卻常假裝它不會到來,甚至連車站也不存在。眷戀人間,不思索死亡,終點仍是會來 --- 就如那二十六歲的生命奔過的一刻。

想起了張家瑜的《告別式 從明天開始》,把這書的第一章再翻了一遍,這章叫〈於是這樣,得著安慰並繼續活著〉,由十七篇文字組成,鉤勒著同一件事情:死亡。

有別於離抽、冷眼地靜觀,於張家瑜的文章裡,逝者多是至親、朋友。有遭重病折騰,痛不欲生,辛苦離世的。有情感受重擊,自殺的。亦有人輕身上路,飄然而逝,如黃花落地,化造春泥。

讀著這些文字,實是佩服。作者冷靜、理智、優美地書寫著死亡,誠如梁文道的推薦語:「如旁觀他人的痛苦」。

她寫「痛」,就是母親病重時那肉體的:痛。她如是說:「痛,令她將我們的生活區隔成為兩個世界的人;也令我們面對一種難以言喻的未來,一種漸漸鬆手而又不忍的情境。我們失去一個正常的,關愛我們的母親,現在她是一名病人,我們從新認知的關係,令我們無所適從,甚至有些冷漠。在真正失去她之前,其實我們已經失去了母親 .....」。痛,許多時是死亡的前奏曲。病者身體的痛,亦牽動身旁的人的揪心之痛。把這歷程自一個距離扯開,省思當時,是為將來失去另一段關係,作一點心靈準備,不啻一場預演。

作者說,人生是場晚宴,她是女主人,長桌兩邊是親友,大夥暢談說笑,背境音樂是小史特勞斯的舞曲;杯斛交錯之間,有人欠身離席,再沒回來。途中雖有人加入,然而長桌漸漸冷清,自己卻還在席上。

直至,欠欠身,離席。告訴大家,到我了。

舞曲猶在奏著,只是枯枝上站了三數烏鴉。

死亡會來,但,我們不必憂鬱。正視死亡,到它來時才不會太慌張。在此之前,好好的活;這,也是張家瑜的生存觀:「若真的死神要來,是祂來找我們,而不是我們主動和祂簽下死亡契約」。


1 則留言:

  1. Greenleaves22/2/12 18:18

    個人很喜歡這首英國古老民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KsNCLjMgTM
    [版主回覆02/22/2012 22:31:52]非常美麗有意境的英國民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