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4

鐵道的終站





上帝用六日創造世界,第七日休息,第八日,衪在幹甚麼?

美術家說,衪造了梵谷。物理學家說,衪造了愛因斯坦。哲學家說,衪造了康德。

千百年來,西方哲者一直為「上帝存在」而展開論證。古希臘哲學家稱上帝為「太一」(One) 。巴邁尼蒂斯 (parmenides) 說這「太一」是「絕對」,超離現實,是最高的存有。普羅丁諾 (plotinus) 說這「太一」不具任何形式與理型,衪流出世界,就如日光普照世界,無所不遍。亞里士多德稱上帝為完美的純形式存在,是「不動之動者」(un-moved mover)。動,因為衪有創造性;不動,因衪為萬物所歸向。


歐洲中古時期,奧古斯丁徹底把上帝描繪為宗教性的神,超絕於世界,可棄世界於不顧,有絕對的壓倒性權威。多瑪斯阿葵那 (Thomas of aquina) 畢生深研亞里士多德學說,他認為要論證上帝存在,先要肯定當前的世界。物體的運動,不可能無端發生,必有力量在推動它,如此倒溯下去,便必須設定最終有一「不動之動者」,否則便會無窮向後推論,永不可能有最終的解釋。上帝,便是這「不動之動者」、便是「第一因」。

多瑪斯阿葵那使用的是「軌約原則」,以一條思想與邏輯的軌道,約制了推論的範圍與方向;就如一列火車,必須於鐵道上疾馳,不可離軌而行,當它抵達了終站,前方便再沒軌道,而最後把火車擋住的,正是不動之動者 – 上帝。

康德,如史上各哲學家一樣,也向「上帝存在」之命題發問,而這次是力發千鈞的一問:既然使用「軌約原則」尋求第一因,何以這軌道到達上帝時,便停下來不再追溯,而自動把衪定作第一因?這是在使用「軌約原則」之同時,又拋棄了它。原來這原則的設定,只為預設的結果服務,是論證者的隱蔽計劃而已。

人類,受肉體構成的一套思想軟件限制,對一些概念,永遠無法理解與想像。就如二元次生物 --- 譬如螞蟻 --- 永遠無法理解人類能夠完全感觸的「高、低」之概念一樣。當人類想像一件物體時,它必定存在於時間與空間之中,這便是我們思維的限制。

無限倒溯,直至無窮,我們永遠不可能理解第一因,就如我們的思想軟件,永不可能知道時間的起點。千百年來,無數智者不斷窮本溯源,康德的「論證」結果是:不要追溯。

「人類一思考,上帝便微笑了。」欲以理性,引證上帝之存在,只會離上帝越來越遠。宗教,是信念,存乎一心;唯更無其他而只有「信」,上帝方會存在 --- 不在理論的軌道上,而是於至誠者之心中。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