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4

明星咖啡館


























【想】

讀完荷里活編劇導師 robert mckee《故事的解剖》,相當具啟發性。這是一本教人說故事的實戰攻略,譬如 「故事事件」(story event) 與場景段落 (sequence) 的運用,只要跟足其程式,便任何人都能編到一個有起碼的曲折性、具一定程度吸引力的故事。

書裡有句非常精彩的話,就是那種彷彿會發光的字句:「某些片刻,足以呈現角色的一生」。我讀到時微微一震,而後想,那些角色有這樣的時刻呢?

我想到《洛奇》電影系列第六集"rocky balboa",有一幕主角到墳場探亡妻,在墳前,他隨手拿下掛在樹上的木摺凳,坐下,然後開始對妻子說話。這個拿凳子的動作,多麼的不起眼,卻蘊涵了許多內容。

主角與妻子相依一生,甘苦與共。妻子走了,他的人生如一片荒野,寂靜,孤獨,苦澀,常做的事,就是來到墳前,與妻訴說心底話。掛在樹上的凳子,除了交待他常來,和每次並不短暫的停留時間外,還有畫空留白的地方,就是那千帆過盡的無盡心事,無邊思憶。一個小片刻,不像納蘭性德的詞:「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或蘇東坡:「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般濃烈,而是千迴百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主角從落魄拳手到打遍天下,戰鬥一生,贏盡光榮。到了這個階段,卻空餘寂寞。人的一生,是為了甚麼?取下凳子的一瞬,可以愁緒不絕,也可以雲淡風輕。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卻是主角以外,每個觀眾對自己人生的迴向,和對自己故事的感悟了。



31 則留言:

  1. 《洛奇》一集也沒看過呢,觀影清單上看來又要添加一行。
    那個發光的字句我有興趣,讓我試想想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洛奇》第一集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在 1976 年奧斯卡擊敗了非常出色的《電視台風雲》與《的士司機》而獲最佳電影。這部戲真是好!也是全面商業化前的洛奇原貌。

      至於第六集墳場一幕,如果前五集一路看著主角與妻子 adrian 的成長,便會明白墳前一番話的感受。

      刪除
    2. 好啊,想想看,一個有益的遊戲。

      刪除
    3. 《電視台風雲》和《的士司機》也還沒看,看來今年得要加把勁!
      今天第一次看《沉默的羔羊》,Anthony Hopkins的演出真是好得嚇人。(我只記得溫文爾雅的他~)

      刪除
    4. 啊,這兩部都是傑作,亦是薛尼盧密與馬田史高西斯巔峰期代表作之一。史高西斯的創作力一直維持到今天,與他同期的主流大師級人馬如哥普拉、奧利華史東、白賴仁廸龐瑪甚至史匹堡都已褪色,唯占士金馬倫與列尼史葛仍然保持戰力。

      《沉默的羔羊》anthony hopkins 壓場度比 "darkest hours" gary oldman 更甚。續集有「食腦」場面,當年香港有女觀眾暈倒送院。

      刪除
    5. 我也未看過《洛奇》。我也想想有什麼發光字句,不過一時之間好難諗。:)
      《沉默的羔羊》我是很久以前看的,Anthony Hopkins嚇死我。他不像《閃靈》裡的Jack Nicholson那種黐線,而是很elegant地殺人。我記得有一幕是女探員進入兇手家,然後鏡頭拍攝其他探員破門而入,觀眾以為女主角有救了,但探員闖入的並不是兇手家,而是另一間屋。這個誤導觀眾的拍法我是在這電影第一次見的,往後才在影視作品見到。
      「食腦」那場好難頂,被吃的人還未死,這場面我也是第一次見的,幸好沒暈倒。

      刪除
    6. 電視台風雲,的士司機,沉默的羔羊到而家先睇?@@ 以前睇咩戲? 呢幾部係我小有合意的電影. 同我對電影平價的標準.

      刪除
    7. 「食腦」場面 was in Hannibal or Red Dragon? 續集的多數淪為俗套,只求賣弄.

      刪除
    8. @芝 啊,原來當年暈倒那個女觀眾不是妳!

      anthony hopkins 的氣質是很有學識的人,是那種就是殺人也讀很多書的狂魔。他演技當然很好 (《沉默的羔羊》演來的感覺是「寒」,這是最難的),但如要他演一種人則一定唔似:就是很無學識的人。

      刪除
    9. @ seung jai ying it's "hannibal".

      "red dragon"講北歐教派「紅龍教」。有一支我很喜歡的瑞典 symphonic metal 樂團 therion,創團者就是紅龍教會員。

      刪除
    10. @ inanna: 同意寒之說。他那種操控人心的能力,教我心寒。
      @ 芝:我記得有不少後來的電影都用過那誤導拍法,這個始祖做得很好。
      (睇完留言,我還是不要看另外兩集的好。不過我家有本多年前買下的Hannibal小說,打算今年看。)

      刪除
    11. 今天看了"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裡面有個呈現角色的一生之時刻,不過不算很高明,就是那個 paul getty 在自己下棋的時刻。

      刪除
    12. 呀,對!(都說我看見也不會認得,這就是一例~)

      刪除
  2. 洛奇第一集是一部係偉大的愛情片. 兩個小人物在人間找到對方. 因愛而相方鼓勵得到幸福快樂. 電影的語言係影像. 電影影像係有文法的. 好嘅電影係一早要有影像去支持和講出結局. 唔係隨佢話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片末拳賽,完場鐘聲響起,apollo 被左簇右擁,rocky 沒理會記者提問,只顧在呼喊著妻子的名字,妻子穿越人群,最終二人緊抱在一起。

      這一幕,是經典。

      刪除
    2. @@ 識貨, 我更鐘意拳賽中洛奇俾打低, 見到妻子令佢起身再戰. 可能係最好的情感事件到物理事件轉變 perfect transition from emotional event to physical event.

      刪除
  3. 妳做電影的? 好少人會連 robert mckee《故事的解剖》都娣埋@@ 文字係有影像的. 做戲係張文字化為影像用身體表達出嚟.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有時也會看看關於電影技法的書,除可多理解些製作與創作,亦不時會發現很好的 insight.

      我是創作行業的人,電影是其中一環,也是最耗精力與時間的一環 :)

      刪除
    2. 好犀利呀. 我讀過電影宜家返宜無咁留心電影理論了. 啲好戲我要睇至少三次先點解係好.

      刪除
    3. 除了創作外,甚麼都不懂,唯有以此為業 :)

      刪除
    4. 犀利, 我都想做, 只係不能隨時隨地創作 :(

      刪除
  4. 還是想不到任何呈現一生的一刻,倒是記起 Up 開首寫兩夫婦相遇相知到別離,讓人難忘的四分鐘。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很好的一段,但不是「某些片刻」。片刻,是短短之瞬間,卻涵義豐富,芥子納須彌。

      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就是他能呈現出那個片刻。

      刪除
    2. 我知呀,所以想來想去也想不到那重要的一刻。
      其實就算見過,可能當初就根本沒留意或已經忘了。始終資質平庸,沒辦法。
      昨晚看【追命列車】,Patrick Wilson有那麼一刻(一抹笑容),讓我知道,啊,原來就是他。這種時刻倒是常常有注意到(扮偵探索^_^)。

      刪除
    3. 妳太謙虛了。觀影無數如栗,對我來說,真係睇到車尾燈都當你贏。

      《追命列車》好看嗎?預告片蠻吸引。liam neeson 自一部"taken"成功後便不斷演同類戲,而水平總不會太差,這部我也有興趣。

      刪除
    4. Liam Neeson當然是好看的 :)
      不過打鬥的場面比我預期的少,而故事設定又有點奇怪,但整體而言感覺不差,有空可以去看看。
      (告解1:我問阿妹借了Michael Collins,打算今年又看一遍!)
      (告解2:我迷戀Vera Farmiga,因為在預告見到她才跑去看的,但她出場不多。)
      (告解3:我不知道有Patrick Wilson,見到他有意外之喜。)

      刪除
    5. 對啊!"taken"前的 liam neeson,除了絕地武士大師奧比溫,還有 michael collins,這,才是演戲。

      不其然由愛爾蘭想到 dolores o'riordan,昨天有主流網媒說她遺體會運回家鄉都柏林,天!她是來自 limerick,在那裡唸書及長大。先上網查查好不好?抑或,以為都柏林就是愛爾蘭?或者愛爾蘭只有都柏林一個 county?

      刪除
    6. 現在為了搶先報新聞,大多是先寫後改,容易錯漏百出,沒奈何。
      The Cranberries是今早讀報才認識的,想聽聽樂隊的歌呢。

      刪除
    7. the cranberries 曾經紅透半邊天,全球賣出唱片超過四千萬張。王靖雯當年在《重慶森林》裡的「神曲」〈夢中人〉,便是翻唱自他們的'dreams'.

      刪除
    8. 我知道有The Cranberries這隊樂隊,但沒有留意他們有什麼歌。現在才知道《夢中人》是改編他們的歌。今日聽到電台播Zombie(栗妹也可能聽過),才驚覺︰原來這首是他們的歌!
      Dolores好型,聲線獨特。

      刪除
    9. dolores o'riordan 寫'zombie'是控訴愛爾蘭共和軍,他們在 1993 年一次亂放炸彈造成大量平民受傷,兩名分別三歲及十二歲小孩因此而殞命。歌曲原本的構想是 acoustic 曲式,錄音時憤怒的 dolores 叫鼓手改為重擊,結他轉為重 riff,也就是後來 youtube 點擊達 6.6 億次的版本。

      這歌在全球多處爆紅。我有一位女性朋友,當年為這歌組了樂隊,逄星期日便到旺角的 band 房練習,維持了好一段時間。而在卡拉ok也不時聽到有人唱此曲。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