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1

人生安慰劑 ~《作家之路》~ christopher vogler





是現實生活,令我們愛看電影。

平凡乏味、枯燥呆板,是大部份人的現實寫照。生活磨人,且充滿挫折。事業愛情,往往兩不如意。人生無常,明明飲食正常,一星期運動三天,卻會無端惹上惡性腫瘤。放眼四望,壞蛋遍地。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棍與幫閒卻張牙舞爪,正義被扭曲,歪理滿天下。現實,就是如此惹厭的一回事,是以我們要躲進電光幻影裡,尋找慰藉。

終於,我們找到了希望,因為電影中的主角,義無反顧,追尋畢生夢想,最後一定成真。在光影裡我們也會發現共嗚的價值觀,感悟愛情與友情真諦,甚至在電光火石間驟得啟發與頓悟。電影,是對治苦悶現實的安慰劑。

這一切,都是精密計算和經營的結果,是荷里活人工製作的夢 --- 一個為觀眾妥當佈置的心靈避難所。編劇,以一套準確公式與系統,操控受眾的情緒與欲求,是不折不扣的 manipulation。經歷近一整個世紀的持續發明與修訂,這套系統已絕無差錯,只有錯誤執行的時候,它才會失效 --- 即是偏離了準則而行事,或執行得平庸。這不啻一套天書,是賣座盛況背後的奧義和底因。

此套法門共兩大部份,一曰「故事之流變」,二曰「角色的構造」。有故事,有主角,便成戲。荷里活最負盛名的戲劇顧問 christopher vogler名作《作家之路》(第三版) (the writer’s journey: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自面世來一直是行業內編劇(僅指主流商業片,另類藝術電影不作此列)必讀之書,堪稱聖經。此書介紹故事創作之部份,以十二章節呈現築起縱橫流變的劇情之矩陣,詳解編劇如何扮演上帝,藉搬移人間情節,狎玩觀眾的預期與情緒。角色部份則以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作導引,介紹人物設計如何誘發潛意識,亦即所謂「原型」(archetypes)之設定。榮格指出這些原型其實是反映出人類不同層面的思維,因人會無意識地自行分成裂各種角色,這些自心坎深處登場的「人物」,正是我們在神話裡常見的角色典型,如少年英雄、陰險反派等。戲劇人物只要準確折射出這些原型,觀眾便能代入,與主角一同經歷並投入光影旅程。

人生本是一場冒險,如果把我們一生最精彩部份,剪輯成一百二十分鐘的戲,總會有點看頭吧。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其實是被理想化與夢想化的自己,虛幻而又真實,角色替我們在平淡如白開水的生活中實現突破,圓卻未曾展開的夢。電影之旅,儼如苦海慈航,功德無量。

5 則留言:

  1. 死啦!好想覆你呀!個鍵盤壞了,我個九方而家用隻老鼠逐個字篤!好煩呀!明天返公司先回應你!

    回覆刪除
  2. 很同意你說的啊!! 所以我愛看有幻想情節, 甚至荒誕的電影, 現實生活太蒼白, 又太灰暗了。 我也當書是我的安慰劑, 很開心能投入小說世界; 又會買實用書, 騙自己說看了等如學懂了。做書的人也捉到讀者心態呢。 btw, 我不介意被騙。 但最近買了卡夫卡的<<城堡>>, 覺得這種題材灰暗反映現實的小說也很值得看。 不過, 以商業計算來說, 悲劇也能成為安慰劑, 因很易引起共鳴。
    [版主回覆04/13/2010 22:26:00]《審判》與《城堡》俱是充滿存在主義思想的著作,非常虛無。卡夫卡透過寫作逃到世界另一個角落去,他的書是寫給自己看的,在生時沒發表,死前更叫朋友把文稿全燒掉。
     
    現實煩厭、醜陋,而且生活迫人,有壓力,未解決!跳進光影、文字世界,至少有益有長進,比在酒吧虛空無腦地猜枚強多了。閱讀的人是有福的。

    回覆刪除
  3. 以上我想起"歲月神偷"的故事. 平凡的故仔+溫情+真實與虛構共冶一爐.
    [版主回覆04/13/2010 22:04:00]《歲月神偷》重塑昔日情懷,彰顯今日之不堪,也是一種安慰劑吧。

    回覆刪除
  4. 電影既空間實在很大,雖然是個虛幻世界,但確實讓我們在裡面找尋到失落的國度。
    [版主回覆04/17/2010 23:18:00]黑暗空間中,享受獨自的歡愉 、 躲藏的眼淚 ---- 走進電影院裡去,真是快樂的 事。

    回覆刪除
  5. V for Vincent25/4/10 15:22

    荷里活很多編劇都很有水準,即使是公式化得來也很有紋有路,劇情很流暢很make sense,如Brian Helgeland、Aaron Sorkin、Steven Zaillian、Scott Frank等等都幾好;最差則是David Koepp,基本上逢他寫劇本的電影,我一定不看,也不明白為何Steven Spielberg總是找他寫劇本。
    [版主回覆04/30/2010 02:38:00]arron sorkin 一手創作 《白宮群英》當然厲害。 steven zaillian 寫出《舒特拉的名單》後已入了名人堂,儘管後來的作品我不太喜歡。 david koepp 始終曾編寫過當時史上最賣座的《侏羅紀公園》,擁有一份頂級履歷,自然有監製不斷僱用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