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3
靈魂論 ~《裴多篇》~ 柏拉圖 王曉朝譯
中國大攪中華文化熱,再把孔孟捧出來。在這裡有個好處,讓現代人重新注意經典,了解何謂中國文化的「原教旨」。「原教旨主義」這概念,在塔利班的恐怖襲擊下,不知怎地與邪惡掛了鉤。其實這是中性概念,得看它指涉的對象內容。宗教方面,於伊斯蘭教當然是《古蘭經》了。於耶教是新、舊約《聖經》。於佛教是《阿含經》。思想文化方面,於中國便是《論語》、《孟子》以至老子的《道德經》。於西方則推柏拉圖的著作了。這裡指對思想有奠基性的,方為經典,而非以歷史上出現時間之早與遲為準則。就如《易經》,皆以《周易》為本,即周朝的《易經》,而非更早前夏、商二朝的《連山》及《歸藏》。同理於西方哲學思想史,《柏拉圖》是當然經典,而非更早前之(例如)德模克利特的「量的原子論」…等。閱讀原典後,我們便可自行判斷,此原教旨義理是否理性,以免掉進「原教旨主義 = 恐怖主義」的一刀切謬誤中。
兩位老一代學者朱光潛與楊絳都曾把柏拉圖的著作譯成中文,但始終未有整套翻譯過來。直至近年中國清華大學的王曉朝先生終以一人之力,譯出《柏拉圖全集》,並於今年由台灣「左岸文化」出版。個人認為楊絳的譯文略較暢美, 王曉朝教授則比較嚴謹,滿有古希臘的濃厚邏輯感。
柏拉圖最廣為人知的著作當然是《共和國》 ( 王曉朝先生譯造《國家篇》),然而在這裡想談的是《裴多篇》,因為它記錄了蘇格拉底以「腐蝕青年心靈」罪成而臨死刑之一席對話。裴多是他的學生,這天他一直陪於老師身旁,紀錄了他直至黃昏時吃下毒藥前一刻那天裡的談話,此皆收錄於《裴多篇》。
蘇格拉底面對死亡的態度與其說豁達,不如說嚮往。他期待善的靈魂於彼邦重生。由始至終,蘇格拉底皆堅信靈魂存在。二千多年前,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差不多同時期出現佛陀、孔子和蘇格拉底三位聖人,而佛教從來否定靈魂之說,這與其核心主張「輪迴論」構成重大矛盾。蘇格拉底亦相信輪迴,例如深信使用暴力的人下世將變成鷹狼;對靈魂的肯定令輪迴之說易於理解。佛教直至公元七世紀才由瑜珈行派提出阿賴耶識 (alaya),以此總持 (to hold)一切心識,轉往下世,稍為穩住輪迴概念。
蘇格拉底認為本來清明在躬靈魂,受困於慾望無盡的軀殼,必須脫離,方可得到釋放。在消費主義與物慾橫流的年代,讀點經典,對無論靈魂或阿賴耶識都有洗滌之效。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