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9

喋血青春 ~《艋舺》





「艋舺」,是台灣最早的原住民平埔族語言,後來演變成閩南語 manka,乃小艇之意。日治期間,日本人將艋舺改為發音相近的「萬華」,取其「萬年繁華」之意,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萬華區。建於清朝乾隆時的龍山寺,便是座落於此。有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即台南,二鹿即台中鹿港 --- 就是羅大佑所作的歌《鹿港小鎮》那鹿港,三即艋舺。從南到北三重鎮,艋舺是北部中樞。艋舺藉濱臨台北淡水河之優勢,在乾隆年間已是台北盤地貨物集散中心,經濟與文化盛極一時。

凡是水路重鎮,必有幫會。中國最大黑幫青幫,依內陸河流為朝廷運送官糧物資起家,是謂「漕運」,故青幫亦稱糧船幫,是清初時最大之秘密結社組織。

《艋舺》是台灣黑幫電影,以青春美少年當主角。《海角七號》忽然爆冷狂收五億新台幣,台灣影壇像服了一劑春藥,躍躍欲動蓄勢待發。《艋舺》以人氣男星阮經天擔綱,帥哥趙又廷、鳳小岳 (中英混血兒,貌似何超儀)、新版桂綸鎂柯佳嬿等青春偶像聯袂出演,並有曾演《海角七號》的老牌藝人馬如龍扮黑道大佬。

兩岸三地「國情」不一,黑社會風貌格調亦有不同。中國最大的黑社會當然是共產黨。香港社團帶廣東幫會氣息,另加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旺角砵蘭街 feel。台灣黑幫以竹聯幫、四海幫、天道盟為代表,中華社團、閩南鄉里與日本組織氣味混於一體。《艋舺》裡的黑道人物,屬地域性的「角頭」,即「一方一角的頭頭」。角頭大哥不屬大幫大派,只要有實力並獲黑白兩道支持,便是認可的地方領導人物,有時一條街上便有好幾個勢力角頭。

故事背景是1986年,台北尤是「很土」的時候,一眾人氣偶像穿上大紅大綠大圖案花裇衫,阮經天兼配一對人字拖,混跡於艋舺清水祖師廟外之廟口區,完全東京新宿街頭黑人物與台灣角頭小弟混合造型,相當 post modern。

《艋舺》裡五個高中生歃血為盟,結為異性兄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他們浪蕩黑道,燃燒青春。殺人,上山練武。後來外省黑幫殺入廟口,爆發情仇交煎,喋血街頭的廝殺高潮。

辣妹愛帥哥。《艋舺》在台灣票房告捷,觀眾們都愛死趙又廷好可愛的俊、阮經天殺死人的酷,還有陳珊妮的「知性配樂」(電影原聲盤有一曲陳珊妮 feat. 阮經天,還叫作〈once〉哩),和全片重點經營的主題金句:「你混的是黑道,我混的是義氣!」講義氣,也講得那麼帥,哇,好厲害唷!

1 則留言:

  1. 自《海角七號》,台灣彷彿重拾對電影的熱情,而再不是單單集中於泡製台劇。 雖然故事走不出一般「古惑仔」電影的框框,講數、打架、溝女離不了,但《艋舺》卻很有台灣特色,馬如龍演繹的大哥尤其出色。 最令港人深刻的,相信是各人到的士高大唱譚校長的《愛情陷阱》。
    [版主回覆03/10/2010 22:21:00]當年尤叫阿倫,還未是譚校長。

     

    八十年代香港流行娛樂文化實力大幅領前台灣,今日與許多產業一樣,優勢己成過去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