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2

"in" & "out"





「老」,似乎只有在這個時代,才有那麼具體的負面義。這裡所說的「老」,其實也不是真老,而只是不再年輕而已。而這世代這都市定義下的「年輕」,雖然有點浮游,但粗略地說年過三十便不年輕了,變成「老餅」了。是以時下代表年輕的「八十後」亦以三十歲為分水嶺,告別二字頭,進入三十,「老」的諸般負面義便開始應用到身上,最普遍的當然莫過於「out 了」。


年過三十,開始 out,追不上後生仔的品味與節奏,這說法奇妙之處在於它不僅指涉於追不上商品與消費潮流,還牽引到「追不上時代節奏」之意。因為當你說某某「out 了」,其實並不僅指他追不上潮流,還暗喻他的想法或做事方式與時代脫節,是落後於形勢甚至固步自封的代名詞。這倒有趣了,因為這樣便等如「後生仔掌握著時代節奏」,仿佛時代的步伐是由後生仔帶領。那到底甚麼才是「時代步伐」呢?譬如思想創見吧,以一套理論闡釋當今世界及社會之狀況與流變,就如五四運動時的旗手胡適與陳獨秀,以一套走在當時社會前端的論述,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啟發人們發現前方,甚至導成趨勢,引領時代向一特定方向邁步。

然而,這些理應最不 out、想法最開放、走在時代中央的年青人,卻又偏被不再年青的、連自己也承認是「老餅」和「out 咗」的另一個世代的人付予不少負面評價,至普遍的陳述莫如由於經濟不景,這些年青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至心靈陷於虛無狀態,於是有些便把滿腔不滿化成偏激行徑,例如最近介入連串社會運動的年青人便是典型。另亦有相當普遍的說法是現在的年青人不學無術,常識欠缺,連基本語言表達能力也甚薄弱。雖然滿街大學生,卻都是「讀得書少」之輩。

這實在是個很奇異的現象。似乎人皆認為年青才夠 in 夠激,無人會羨慕老餅;但同時又覺得「依家啲後生仔好唔掂」,那麼整個社會的中堅思想力量究竟由那個世代的人掌握著?當年青人「冇料到」而非年青人又「out 鬼晒」時,能靠誰來發動思潮?世代間的潛藏矛盾又當如何疏理?

於現代都市才有年青人與老餅截然二分現象,古代農村中,年青人便是年青農人,老人便是老農,後者只會有更豐富的謀生經驗,而不會因渡過了更長的歲月而「out 咗」。只有後現代都市才有 in & out 之象,在這 in in out out 之間,我們便不自覺地失落於兩面不是人的尷尬與矛盾中。

4 則留言:

  1. Wai Tong3/2/10 11:51

    我想,激情是創造的動力,但主流應該是穩健。
    [版主回覆02/03/2010 16:14:00]沒進取動力,穩健也難保。誠如足球賽,進攻才是最佳防守,然乎?
     
     

    回覆刪除
  2. Wai Tong3/2/10 22:08

    每個時代都有年青人,所以,現代碰到的很多情況其實是相似的。就算足球,也不能一窩蜂全衝,需要相互配合,攻防兼備。

    回覆刪除
  3. Wai Tong3/2/10 22:10

    招牌真多,呵呵!

    回覆刪除
  4. 次貨堂4/2/10 17:17

    其實現在兩代都互相看不順眼,因為這個社會才有這個現象,相信矛盾只會越來越深。
    [版主回覆02/05/2010 00:20:00]在傳媒繪聲繪影報導與分析下,香港好像已進入世代戰爭階段。最近沈旭輝撰文 《一個學術時代的終結》,以五式新社會學理論,月旦 被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研究第四代的 呂大樂,並云:「 上一代學者隨手捻來的舊框架卻得出二元結論,教人感慨。 」世代矛盾代代皆有,也不是傳媒與學者就能炒作起來。真正的裂口其實源自由嚴重扭曲與不公政治制度育成之不受民意監督政府及政客,這些人長期為財閥輸送利益,在公民社會已形成 、 資訊高速流通的香港,自然激發年青人動員抗爭。政不通則人不和,而今保皇黨派尤在有持無恐左一句煽動 、 右一句暴民,矛盾肯定日益激化。中國大陸的以暴易暴社會,相信香港亦快見雛型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