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在世,舉目無親,難言幸福。我們俱活於一張親情倫理之網內,慣在屋簷下取暖。
東方倫常,受儒家思想籠罩,日本雖脫亞入歐,但家庭倫理,一道同風,仍恪遵這套禮教。是枝裕和寓故事於倫理,鉤勒幕幕人常風景,從活潑熱鬧的街坊街里,到欲說還休的和風家族,以至同母異父的孩童兄弟姊妹間的倫理邏輯,三部迥然不同的家庭物語,好戲連場。
《誰知赤子心》
一闕匪夷所思的奇譚!一名不負責任的阿媽 - 母親,須對孩子親,片中的女人至多配稱「阿媽」:一個中性關係詞 - 置四個來自不同老竇的孩子於不顧,一段人間奇譚遂展開。
《誰知赤子心》拍攝手法寫實,情節卻超現實。四個孩子,最大十二歲,最小的五歲,經歷秋冬春夏(影片秋天開始,夏日以結),居然能熬過好長的日子,換成現實,這狀況當然老早就「揚」了。然而,是枝裕和並不是要拍攝一部社會寫實片,而旨在探索一個沒有成年人參與的童年,會是啥模樣?影片裡的孩子非但沒變成蒼蠅王,而是簡直太乖了,脫離了真實;還幸小孩們演得實在好,柳樂優彌憑本片揚威康城 (今天看他倒有點靚仔版黃之峰feel),卻在四年後於自家公寓服大量鎮定劑被救;早成名者,多有迷失。
片中一位奇妙人物,是那謎樣援交女學生,與柳樂優彌演成一段亦女友亦姊姊甚至後來近乎母親的角色關係。阿媽去,阿媽來,一段孩童版魯賓遜飄流記,於片末畫空留白,如野水繼續飄流,流到何方水不知,耐人想像。
《花之武者》
當可遇不可求的幸福感覺飄然而至,復仇的使命可否平平放下?
撇開前四部作品的藝術風 (《這麼遠,那麼近》更是dogme式拍攝),今回是枝裕和締造了一部賞心悅目的「大眾」電影,叫人眼前一亮。故事娓娓道來,一個肩負復仇使命但本領卻不甚高強的世家武士,來到江戶一個貧民區,在街坊街里間發現了庶民生活的樂趣。也許是天照大神編寫了奇異劇本,他在偶遇真愛和幸福之際,竟亦同時發現了大隱隱於市的仇人,其間更巧遇另一段浪人復仇計劃 - 那是取材自日本經典歷史事蹟「四十七忠臣藏」 - 說故事嘛,往往是巧合的喔!
是枝裕和於《花之武者》依然細緻書寫倫理,卻洗滌了前幾部作品的疏離感,而流露段段人味滿滿的關係:愛情、親子、朋情,俱體現於髒兮兮的村子裡,時見溫婉含蓄,時見輕鬆開懷,就似要告訴你,人生總會柳暗花明啊!
《橫山家之味》
大兒子的死忌,成了橫山家每年一度的家庭聚會。這一年,一家人又聚於一起,在老家住上一晚,聊聊吃吃,細說從頭。
老爹是小鎮大夫,大兒子亦學醫,奈何意外身故,成了一家人 - 尤其是老爹 - 胸口的永遠的痛。遺失的寶石永是最貴重的,失去的兒子永是最生性的!由是者,次子成了老父眼中的失敗者。一場庶民家庭聚會,遂添上點點緊張性,老爹、老媽、兒子、兒媳,都是心底有話,卻欲語還休。
這是一個發生於和式公寓裡的日本倫常故事。和風房子格外低平,橫山家亦是狹小,眾人在(起碼於觀眾視覺上)侷促的空間裡,困於長男英年傷逝、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深遠回憶裡,欲斷難斷,那況味就似影片裡的季節 - 初夏,思緒微煩,心情略悶,鬱抑在小宅的空氣中,揮不掉,化不開。
片末一段,兒子與母親俱忘了某相撲手的名字,後來竟又差不多同步想起來,只是:「總是遲了一步!」這一小步,亦是親情疏落的一大步;這是一個十分巧妙而精細的設定。
《橫山家之味》非常小津安二郎,家庭為本,父其父,子其子,儒家氣息滿滿,非常東方,非常東瀛。
中國,四九年後已亡了;即如和式公寓,仿中國唐朝房子而造,於今日中國早不復見。中國,六道輪迴,今天成了畜牲道;日本,則再以人身現之。
(導可道之五)
是枝裕和係Zurich Arthouse 影院的常客, 每有新作必上 (瑞士好少正場放日本片的, 是枝裕和可算是個極大的例外).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11/06/2012 12:20:21]佢已是世界級導演囉。不過我發覺香港觀眾in general仍對佢相當陌生,我大部份朋友及同事就連佢個名都未聽過添。
我不熟是枝裕和,就只聽過戲名和看了《奇跡》。很想看《橫山家之味》,希望不難找。
回覆刪除最近看了園子溫的《希望之國》,想不到拍開變態關係的他竟會拍一套如你所說,「家庭為本,父其父,子其子」的電影。
p.s.看這套戲時,「奇蹟」發生了。我只能買到第一行的票,但有兩個女孩買了不同座位,想坐在一起,於是(有點不好意思地)要求與我調位。而她是坐第五行的!我說了「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