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8

你都想屋企有個小博士?





奶粉廣告裡,一家三口,父母衣著與家居裝潢一派中產模樣,中間的小孩,頭戴 博士帽,手執一張由他親筆完成的「數學方程式」:2+2=2x2=2²=4。兩旁父母作歡欣狀。廣告的標語是:你都想屋企有個小博士?

一個奶粉廣告,濃縮了今日香港很多家長 --- 中產家庭尤甚 --- 對待子女之態度:以強化、武裝子女為己任!從挑幼兒奶粉始,就要選所謂「最強智力配方」,催谷孩子腦袋,為「提升智力」打補針,好為日後一連串籌謀已久的計劃作準備:邊上 playgroup 邊學英語、開始學習繪畫、進行地獄式幼稚園入學彩排、上小學後開始訓練各式「技能」,主打包括游泳、羽毛球、鋼琴、小提琴,女孩子並加一門芭蕾舞,為將來人生殘酷競爭裡戰勝敵人舖路。以上行為,可簡而單之概括並扭曲美化為:望子成龍。一切,由挑高智奶粉開始。

只有低智社會,才會湧現此等高智廣告。


最近因「八十後」狂潮而再被熱講的《四代香港人》,作者呂大樂說,現代的孩子「整個成長過程都要變為準備的過程 ---- 進入職場前的準備」。其實,小孩子的競爭自出生便要開始,父母早為他們建構好戰場。還未懂說話,就要與其他孩子比醒目、比智力;然後開始準備入名幼稚園、名小學,一路十八銅人陣般打上去。呂大樂說,第一代香港人,給第二、三代人寬裕的成長空間,讓他們在自由環境中探索自己的興趣與出路,摸出人生走向。然而這些人當了父母後,卻沒有把自己曾享受過的寬鬆環境送給下一代,而是依照一套自以為設想周全的計劃,鑄造出符合一己要求與標準的孩子。今日已長大成人的父母,口口聲聲說自己身受填鴨教育之苦,卻要孩子連興趣也填鴨化;如呂大樂所說,「孩子們連叫暫停的機會也沒有」、「個性變成奢侈品」。

會寫 2+2=2x2=2²=4,便可以一直在名校之路上平步青雲 (家長寫給名校校長的信,為求對方收錄,肉麻不堪地吹捧,自己面不面紅?),然後拉得一手典雅小提琴 (為何不讓孩子學拉二胡,你問過他沒有?),完成 MBA (知不知原來孩子的興趣是唸人類學?),然後進大企業過穩定的人生 (有沒想過孩子其實對音樂沒興趣、不喜歡讀書、尤其討厭商科、覺得在大企業工作比死更難受?而且,他憎恨一個被 cloned 的人生)?真的嗎?

在龐大壓力中渡過的童年,不會快樂。孩子,只想當孩子,不想當博士,這是2+2=4 般顯淺的道理,高智的父母們,明白麼?


4 則留言:

  1. 歷史狂徒8/1/10 09:29

    唉,呢個社會有病了,80後青年點高智都好,都係賺低薪人工,cheap到幾千元有交易。
    [版主回覆01/08/2010 11:55:00]香港現在這個狀況,歷史上未曾有一個地方是如此:毗連一個超級大國,她同時是你的最大支援者,也是最大競爭者。今天青年真是遇上了很麻煩的景氣,許多人畢業後根本沒可能進入自己喜歡的行業,因為經濟規模縮小,行業委縮,業內的公司沒有 head count 請新人,這是香港的悲哀。最佳辦法,是讀完書後立刻北上,湖南 、 長沙 、 武漢,甚麼地方都沒所謂。年青,大把本錢闖四方,中國天大地大,縱各方面諸多不是,總比留在香港苦無出路為好。

    回覆刪除
  2. Wai Tong8/1/10 22:38

    童年真不應該在苛嚴的訓練下度過。從小就被捧成機器,好狠毒的制度。沒有童真和玩耍,還算是小孩子嗎?
    [版主回覆01/09/2010 19:24:00]智力高,不代表獨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可貴價值觀。這種廣告,與思維扭曲的家長一同互動,實是惹厭。

    回覆刪除
  3. 我最近見到這個廣告, 已經即時在嘀咕:為什麼要屋企有個小博士?為什麼要孩子違反自然地變成一個”小.博.士”(這三個字打出都令人起雞皮)幾歲人仔,懂2+2已足夠,最多是懂2x2吧,但為何要搶先學懂 2²  ?懂計數,代表他懂待人接物嗎?代表他有愛心嗎?代表他有常識嗎? 還有,今期<<讀書好>>有一篇很長的呂大樂訪問呢,你有沒有看?他說有些第二代不喜歡他這本書,認為他偏幫第三、四代人。有些人,連溝通也不願,只以一、兩句話去否定別人。
    [版主回覆01/09/2010 22:18:00]我也看了 《讀書好》 今期呂大樂的訪問 ( 陳雲那篇 〈執正港式壞鬼中文〉都好正 ) ,他的四代論結合時勢,持續發酵,竟連港府都聘請了他作「 80 後」政策研究顧問!
    那奶粉廣告代表了今日許多香港中產父母的功利心態,更甚者有些渴望子女智力高人一等,其實是為托起自己的虛榮;就如只讓子女學英文 ( 不淮講中文 ) ,然後告訴別人他們是鬼仔鬼妹一樣。
    這種人,好很討厭。

    回覆刪除
  4. 相信之越後出生的小朋友,競爭會越來越大,他們的"準備功夫"越來越多,據個人觀察,以本人教會內的中產家庭學生為例,"80後"10個學生裡面,約有7-8懂得彈鋼琴;"90後"出生的一定只少懂一種樂器,再加上一種技能:如,跳舞、游泳、武術等;"2000後"的小朋友通常先有英文名才有中文名,明明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父母卻希望他們變成"本地ABC",永遠只跟子女說英語,星期六、日的節目是補習和上課外活動。 無可否認,為人父母當然想子女有更好將來,但請不要抹煞孩子們的選擇,鎖定他們的將來!
    [版主回覆01/09/2010 21:56:00]自己終日看 tvb 劇和八卦雜誌、打麻雀唱 k 抄股票;然後迫子女苦學古典音樂 、 畫油畫 、 跳芭蕾舞 、 講美式口音英文。此等行為,是否一己 「唔好學似我咁,咁樣冇前途嘅」之宣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