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5

略說僧肇《物不遷論》


龍樹的「八不緣起法」,乃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何以是「八不」?而不是「六不」、「十不」,印順法師認為,確該是「八不」,因為它已涵蓋了哲學上最重要的四個範疇:存在、時間、空間、運動。

僧肇的《物不遷論》涉及了以上四個範疇,尤其在探討事物之遷流、運動之相,著力最深。以常識看事物,皆認為物在運動狀態裡,物之內在本質是不變的,一物之於「現在」狀態,乃由昔時而來,昔時之物與現在之物,縱外型改變了,本質卻未見,這便是物之動。僧肇提出「昔物不至今」、「今物亦不往」,便是要否定物之個體一致性。

僧肇的思想,與古希臘捂學家齊諾近似,齊諾認為當一箭射出,此箭其實沒有動,因「此刻之箭不同下一刻之箭」,刻刻凝定成一獨立自體,故箭不遷也。這觀點與僧肇一致。《物不遷論》以「昔身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闡釋事物無所謂往來遷動。

僧肇與齊諾不同之處,是他為事物注入了「空」這個觀念。在齊諾的箭,分解到最短一剎,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中之箭 (雖只一剎存在),僧肇不否定箭之存在,否則便落於斷滅見,而流於虛無;卻同時以萬法皆緣起之角度,解釋此一箭乃因緣和合、只是條件與條件之相遇而成,在一剎之時間與空間裡,當體即空,幻變無常,只是一個現象而已,動與靜,僅是一體於現象裡的兩面,一切動非動,亦動亦靜,非動非靜,動相非絕對,靜也非絕對,實相是現象,是故無常,而遷流亦無常也。

既然萬法乃緣起性空,其因果性亦不會有一實在之體貫穿其中,故僧肇主張「果不俱因」。物與物之因果關係,並無必然,而只有親緣性,構成作用上的關聯,所以佛家鼓勵人多修功德、多作善緣,令善業長住於世,卻從不會保證種「一」善因便必得「一」善果,否則事物皆有其實則之「有性」在其中,乃成增益見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