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4

略論東漢學術風氣的幾個趨勢


漢末與三國期間,佛教經典源源流入中國。經受戰爭與政治劇烈轉變,民不聊生,人事努力,改變不了眼前之苦難,天道既不足為憑,人民普遍充滿佈慄情緒。佛教輸入生前身後、業力果報、六道輪迴等思想與傳說,完全契應了當時社會的人心需要,佛教義理與思想,遂流佈甚速,形成一種人心賴以慰藉之信仰。

《佛說四十二章經》為最早的漢文佛經,於漢明帝時期譯成。此經主要闡述小乘思想與信仰,介紹了生命無常,人須積極修行以離開惑、業、苦之綑綁,求得解脫等佛門基門義理,故此經主要為達至宗教勸化之目的。

《牟子理惑論》亦是佛教初時傳入的另一部著作,然而此書的作者問題向來有爭議,甚至牟子何許人也?亦難以確考。《牟子理惑論》以自問自答方式呈現,內容多引儒家、老子及神仙家之說以釋佛學,但對佛學之基本義理卻多有謬解,對一些佛教術語,則試圖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概念來解釋,結果生出一套似是實非的「義理」。例如佛教講苦、集、滅、道四聖諦之「道」,是解脫的方法、修行的次第、成佛的途徑。但牟子所說的「道」,卻近於道家的「無為」;縱然如此,佛教的解脫也要求脫離世俗生活規範,從這一點上佛道精神仍有可有契合之處,牟子便是在這層面上以道解佛,雖不盡諦當,但要知道這是佛經初入中國的階段,當然不能與後來隋唐時期的理解相比,而牟子之說亦代表了當時人對佛教的普遍看法。

這時期裡另一個對中國禪學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物是安世高,他來華的時間,大致在漢桓帝前後,來華不久,安世高就掌握了漢語,並根據當時佛教徒的需求和自己的學問所長,譯出了早期的一批漢譯佛經。安世高的專長是禪數之學,他的譯經也側重於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統中說一切有部所持的學說,禪,是指其中的定;數,是指其中的慧。安世高譯禪法類經典,影響最大的是《安般守意經》,「安般守意」的意思是安靜、調息、守意入定。「安般」,指呼吸,意守出呼入吸之氣,稱為安般,故此經是一套數念氣息之出入、導人心專一境而不亂的修止法門。

漢末是佛教思想流入中國初段,並與中國傳統儒、道二家之哲學相互摩盪的時期,掀起一片思想浪潮。除吸引了知識份子的注意外,在民間信仰佛教的徒眾亦與日俱增,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從原始佛教的基本義理,佛教哲理的詮釋,佛學的實踐如禪定等各方面,慢慢吸收佛教的養分,為後來北朝及隋唐時期全面吸收並消化佛學打了一個初步的基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