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1

豉油西餐





社會繼續潮講保育,守衛本土文化,連政府也要攪個「發展局」應戰。


本土文化,是有機體,如老樹的氣根,自然地盤扭於環境之間,陽光土壤水分就合,自能生長。社區與地道文化同出一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設計起來的。七十年代上環大笪地南來奇人匯集,玩蛇變戲法賣大力丸,成為人文風俗藝術廣場。人才與氣運,過去了就過去了,硬湊不起來的。特區政府偏要重攪大笪地,付予一個不倫不類的「本土經濟」概念,結果各式攤販賣著如「哈囉吉蒂利是封」等深圳水貨,集體趕客,結局當然係收檔大吉。

旺角,是人民生命力匯聚的生猛地區!二樓書店、街頭食舖、由 4仔檔到波鞋街,沒一樣是政府設計出來的。油麻地旺角太子一帶,是本土文化項目的濃縮總呈現,地道色彩豐富,其中一樣,全世界冇只香港有,叫做鼓油西餐廳。


太子前凱聲戲院後面一條西洋菜南街,有個眼前一亮的招牌「第尾牛扒」。咩餐廳會叫自己做「第尾」?它的洋名是“the prime steak restaurant”,第尾,也許是 the prime 的音譯吧。有信心叫自己做第尾,食物水準該不會差到那裡!

港式鼓油西餐,有套形而上的綜合印象:一碗濃濃橙橙混合紅蘿蔔蕃茄椰菜與「鞋口」牛肉的紅湯、黑椒蒜蓉洋蔥汁倒在鐵板上炸起的濃煙、粟米青豆紅蘿蔔粒加港式快餐店波浪紋炸著條、主角大大塊豉油 feel牛扒、銀色圓鐵碗雲呢拿或朱古力二選一雪榚球,最後配一杯凍奶茶,便組合成陣容無敵的港式鼓油西餐。活在香港,土生土長,行街睇戲後逛入牛扒餐廳祭五臟,當時未必會覺得是人間極品,有天移民國外去了,會懷念得很。

政府要把舊事物推倒,才激出保育運動。市民因為懷念昔時生活,方有集體回憶。譬如,就在「第尾牛扒」的卡位上,孩子坐在你的對面時,回憶眨時化成如電影《喋血雙雄》裡的經典溶鏡,你回到孩提時代,父母親坐在對面,爸爸替你點了豬扒,他吃的則是大大塊的粗豪黑椒汁牛扒;醬汁來了,傾注在鐵板上,炸的一聲,白煙冒起,汁液點點彈飛開來,爸爸把白巾子擋在身前,勿濺著,你則嚇得逃離座位,跺腳至鄰桌 ……這些回憶片段,也許只淡然一笑,也許會感概萬千,俱珍存於人的記憶保育區裡,每當開啟時,都會飄來那份豉油牛扒的氣味。


10 則留言:

  1. 第尾牛扒,久聞大名矣,卻從未去過。 吾之豉油西餐回憶錄,排頭位乃「帝寶餐廳」,時常去,所以多數吃常餐,直至父母親仳離; 然後,一切都成為了歷史。
     
    豉油西餐,也值得擁有一本傳記吧 (或曰「歷史幾鹹都有」)。 因為,凡人都無以立傳,其渺渺的離合曲,就只能寄予浩瀚的本土文化史 ----- 雖被人所遺忘,但畢竟,也曾溢彩流光。
    [版主回覆04/03/2009 01:36:00]「 波士頓 」 ,乃又一鼓油西餐之霸 。食客皆點鐵板餐,是以終日店內白煙此起彼落,如黃石公園大小噴泉景觀。多年前有次幫襯,甫入店內,濃煙陣陣,幾至目不見物,似要撥著大霧默默地在覓我的去路,及至撥開雲霧見青天,眼前赫然乍現一襲粉紅倩影,由漸而顯,竟然是一個 --- 穿上全身粉紅 prada 套裝的:林燕妮!
     
    那時那刻,感覺真是十二分後的現代、十二分的虛無!

    回覆刪除
  2. should be :十二分的後現代 ß 這種更正,也很 post morden 。

    回覆刪除
  3. 波士頓好野來的,在下之死鬼舊寶號就位於波記隔離。 此店之特色為無論你order三五七成熟,來扒皆劃一為medium rare,甚富儒家精神。
     
    講開講,其實太平館也算得上是鼓油西餐之武當派,入門者必先品嚐瑞士汁牛河,然後再由葡國雞、煙倉魚及焗蟹蓋等層層修煉,假如能夠個人獨吞一個梳乎厘,就真係簡直仲滯過見倒林燕妮。
     
    點解講本土文化會令人肚餓? 因為香港人已經不大容易可以「辛苦揾來自在食」。 更因為 ---- 夜半談美食,個肚唔擊鼓鳴冤先出奇。 
    [版主回覆04/03/2009 23:44:00]其實香港最厲害的餐廳,是 「翠華」 --- 一間於零晨三時仍會爆滿,而當中的人客還有些是鬼佬的茶餐廳 。 其營業額與利潤可能超過一半本地上市公司,單位於洛克道的兩個連環舖位,時值該近二億吧 。
     
    看看老翠餐牌的價錢,才知自己原來攪錯了,這不是茶餐廳,而是一間以茶餐廳作為主題的餐廳 。

    回覆刪除
  4. 忍不住也要提提翠華之吉列豬扒飯,雙扒合壁,總面積就等同一張A4紙size,幹掉一大碟,實在非常溫加飽。 真是 … 真是唯有講一句「抵佢發」。
     
    其實,香港還有什麼本土文化 ----- 除了「高官問責制」。
     
    sorry,應該是「高官問米制」才對。 一個和問米沒有分別的大騙局。
    [版主回覆04/04/2009 13:30:00]翠華的故事,證明了一個老套真理:肯動腦筋,做人所未做、不敢做的,就有機會突破,然後成功。
     
    例如,賣 $32 一份的早餐 ! 茶餐廳賣超過 $25 的早餐,是瘋,沒人幹的。翠華看準一班年青大食怪,地產經紀之類的,搵到錢時, $18 跟 $32 makes no difference to them ,遂推出此裡面有珍寶大肉腸的超豪早餐,金融海嘯前,捧場客大有人在呢!

    回覆刪除
  5. 原來"第尾牛扒"真的叫"第尾",還一直以為自己看錯。小時候去吃鼓油西餐,最期待的就是" 銀色圓鐵碗雲呢拿或朱古力二選一雪榚球" 或芒果布甸。小時候父母帶我去的,有波士頓餐廳、紅(藍?)寶石餐廳、巴黎餐廳和美國餐廳(這間有十分美味的"皇室布甸",餐牌是可以變面具的,不知有多少人記得......)。
    [版主回覆04/07/2009 01:35:00]open 24 hours 的美國餐廳 – american café ,有套食物,名字十分 cutie ,叫做: big bird, small bird, little bird 。 妳有冇印象?
     
    當年時有通宵與豬朋在 american café 談文說藝,想起來,若昨天!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記得餐牌變面具!是綠野仙蹤人物!

      刪除
    2. oh really? 我倒沒印象了,是那間豉油西呢?

      刪除
  6. 我光顧美國餐廳的時候年紀還很小 ,每次都由父母帶我去,只記得”皇室布甸”一味甜品~ 還有那個可以玩的餐牌。真的是很美好的回憶。現在,是我帶父母去嚐新了。
    [版主回覆04/10/2009 01:07:00]我真的記不起那可以玩的餐牌,也未食過皇室布甸 。回憶裡的 american café 影像 ( 位處銅鑼灣軒尼斯道,現址「漢陽宛」 ) 是三更夜半時份 ( 我時與豬朋待得很晚,貪佢通宵 ) ,餐廳的顧客有些狀似文化人,頗為扮嘢 、 有些貌似古惑仔,樣甚兇悍;一派江湖浮世繪意象。

    回覆刪除
  7. Sloppy Joe10/4/09 22:34

    鼓油西餐,相信會歷久不衰,呢鍾港式食物,帶來無限集體回憶! 自已記憶最深的,會是在蘭芳道那間出名餐廳。 荔枝角道的一間很想試,希望短期內可以食到。
    [版主回覆04/11/2009 02:55:00]老兄所說的蘭芳道餐廳,是不是指王家衛拍攝 《花樣年華》的「金雀」?這可是第一代豉油西餐的代表啊!
     
    荔枝角道的「金鳳」,牛排大大塊,常有廿多人在門外等位 。然而同區的「飛鷹」該是更佳選擇。
     
    還有西環山道的 「加拿大餐廳」,整體水準甚佳,蒜蓉飽尤其不錯。
     
    ( 老兄如果幫襯了「雙金」,記得寫寫啊! )

    回覆刪除
  8. Sloppy Joe11/4/09 08:32

    對,就是 「金雀」,不過短期內都相信都唔會再去,但係你講既「金鷹」,都幾有興趣去試! 「加拿大餐廳」? 又係一個好介紹,Thanks!
    [版主回覆04/11/2009 11:22:00]叫做 「飛鷹」 ( 唔係「金鷹」 ) 。
     
    「金雀」食物水平其實真係幾一般,而且頗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