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上的唯一先進國 ~ 《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 ~ john curtis perry (下)
被掃地出門後,新加坡面對前路茫茫的徬徨困境。
失去馬來亞廣大腹地,表示同時失去龐大產地與市場。新加坡先天擁有位處馬來半島犄角,面向馬六甲海峽的優勢,現在恐怕已變成唯一優勢。
這是個迷你國家,當時人口只有一百多萬,面積比香港島更細,國內市場極小,裡面有不同族裔混集,形成各自的團體,他們沒有足夠預期自己會變成一個國家,仍不習慣當「新加坡人」。經常拿來跟新加坡相提並論的香港,並沒有獨立,而新加坡則只能孤身走我路。
面對這樣的局面,李光耀私底下與許多人一樣的悲觀,但在公開場合則時常表示樂觀。這個人擁有的除了鋼鐵意志,便只有這個生產與消費都是超級小的小國。當時恐怕沒有人民行動黨成員,會想像國家將開啟黃金時代,而是以生存為唯一要務。他們必須先為國家準確定位,再訂立目標與策略,然後堅定地執行下去。
是不幸亦是幸,新加坡的定位其實無須太多考量。它無法生產相若的產品與強鄰競爭,作為海洋國家,新加坡必須也只能放眼四海,以一己地理優勢,發展成亞洲轉口貿易與航運中心。
定位確立,一系列政策便依此實施,首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與強化航運設置,包括貨運碼頭、交通運輸、通訊。以低稅與便利營商環境吸引外資 — 這兩點與香港何其相似 — 協助他們處理及解決日常運營所涉及的一切事務,包括、土地、廠房、勞動力、稅務、貸款等問題。因為要吃四方飯,推廣全民英語,使之到今天英文仍是新加坡最普及語言 — 唯人民私下說的 singlish 雖甚具創意卻難登大雅之堂。而若要吸引外國人進駐,國家便不可以骯髒混亂,政府於是大幅整理市容,把市政弄得井井有條,綠化處處。
內政暨國防部長吳慶瑞,於 1959 年訪問以色列 — 一個同樣是強敵環伺的細小國家 — 認識了經濟學家麥爾 (e.j.
mayer),他後來成為新加坡的重要顧問。麥爾後來對李光耀說:如果你不想你的產品被鄰國團團包圍,就必須要「蛙跳」過他們,讓他們倒頭來需要你。這一語概括了新加坡的戰略,它不跟競爭者打泥漿摔角,而是走一條最適合自己走的路;當前方是泥濘一片,便開一輛吉普車前進。
萊佛士是新加坡創建者,李光耀是改造者;他認為國家初立,其實猶在存亡之秋,內部必須統一意志,不能意見紛紜,於是定立威權統治,經濟開放,政治則一黨而決。
歷史的運會,總在天時地利中。新加坡是赤道國,四季酷熱使人懶,經濟很難發展起來。偏偏上世紀中葉,冷氣開始普及,新加坡在涼風吹拂中建起國家,它今日仍是世上赤道國家中的唯一先進國。
老懵董曾以為自己是李光耀;九七香港開局不利,到了今天,已是極速崩解。那個自詡「只識管治,不懂政治」的婦人,面對比當日新加坡還要兇險的大敗局,若要為香港定一策,以她那比鷹嘴豆還小的腦袋,能做得到嗎?
(從香港衰敗遙望歷史名城崛起之二)
想不到「有冷氣」也是國家經濟發展得好的原因之一呢,不過這不無道理。
回覆刪除看到「她那比鷹嘴豆還小的腦袋」,笑了!
冷氣的出現與普及,絕對是新加坡得以大力發展的原因之一,李光耀自己也這樣說。
刪除這書並也介紹了美國商業奇人 malcom mclean,此人發明了貨櫃,於 1955 年放手豪賭,放棄卡車運輸業而進軍航運業 (之前他從未坐過船),歷史從此改寫。貨櫃跨越港口,連結海洋與大陸。若非航運業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多年後的新加坡也就很難如奇蹟般崛起。世事就是如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她哪是甚麼婦人,根本就是怪胎 :P
刪除我見八旗文化出了本《來去馬來西亞》,甚有興趣,不知道多一點關於馬來西亞的知識,對了解新加坡會否有點幫助呢?如果有的話,我連著這本一起看 :D
最近在隨意翻書,讀到小野和吳念真鬥嘴的段落,十分搞笑。或許會買小野的《編劇魂》,看看當年他和楊德昌如何煉成好電影。
這本《來去馬來西亞》也似挺有趣的,我去年在檳城也去了一個孫中山商討革命的舊宅。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關係千絲萬縷,是一對脫離了關係的兄弟。明年我會再去檳城,希望疫情年內會過去。
刪除題外話,看完"raised by wolves"頭三集,趁第四五集播出前空檔快看了幾集"modern love",都好正!接著會看"i a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期望度五粒星。
希望疫情能盡快紓緩,我也很想去馬來西亞。
刪除Modern Love 是 Amazon Prime 那套?我好喜歡呢!
聞說 I a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超燒腦的,朋友看完說要立即買小說讀 XD
我開了 Young Wallander 第一集來看,還好,但用英文說 I'm Swedish,感覺實在古怪。
但疫情過後,南海可會已烽煙四起?(我越來越覺印度真的會打一仗,隨時主動進攻。想起現在三十萬大軍在幾千公尺藏峰煮咖哩,已夠壯觀)。
刪除對呀,就是 amazon prime 的一套,想不到第二集會見到 andy garcia!
charlie kaufman 的作品不客錯過!"i a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應是超燒腦的,看了導讀才看也無妨吧。
瑞典嗎?我新近看了"midsommer"也相當不錯,喜歡《祖孽》的閣下也不能錯過這部吧!
I a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真係等咗好耐,睇外國嘅評價係比較毀譽參半,我呢幾日會花時間睇咗佢。👀
刪除呢期應該係佢同《天能》「鬥唔明」:P
刪除我見好多人話睇唔明【天能】,搞到我宜家好驚,唔敢入場(倒是想看看《平面國》)。
刪除看完"i a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非常 david lynch 式異幻意識流,大屋的戲很有鬼味。
刪除上星期要交功課,未看I a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但已向很愛看電影的年輕同事推薦,怎知她看完後說很depressed,令她很down,為了可以和她傾我第二晚便看了。我覺得這套比Synecdoche, New York更難明(前者起碼知道男主角在做什麼)。但這套的目的不是解謎,所以我不會用燒腦來形容。之後看了導演訪問便明白了很多。最喜歡大屋的戲。之後與那位同事傾,她覺得「有必要這麼灰去看世界嗎?」
刪除"i a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過程一定唔明,但及至最後,「大情節」是清晰不過,要參詳的是細節,這需要翻睇。
刪除很多人都是如此,幻想自己生命會是這樣該是那樣,徒具空想,未曾發動,一切止於幻夢。又或者這樣想:「如果當初怎樣怎樣就好了」;即如角田光代小說《樹屋》的主題:「如果當時不選這條路,會有多好!卻沒想過可能更糟。」人生,光想像而沒行動,最終可能只剩下滿是牢騷與懊悔的意識流囈語。
這套和Synecdoche, New York有點像。現在回想,最後那幕令人很唏噓。
刪除你提到人生的抉擇,令我想起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
的確有"the road not taken"意味。詩中人最後其實只是隨意挑了一條路,而不是刻意走一條孤獨的路(類似阿 lam《誰能明白我》那種意境)。這詩如此流行,是很多人誤解了,將自己套入而自我感覺很酷。誰會抗拒幻想自己是頭特立獨行,與世俗想法不一樣的狐狼呢 (孤狼也是誤解,狼相太酷,人便認為牠孤獨,其實狼是成群的。貓反而可以孤獨一生)?
刪除"i a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主角應亦如此,在每個分岔中隨意挑路而行,太多的隨意造就一事無成,人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小時候拿過的獎。
p.s.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向左走向右走,一切都會不一樣,佛學裡的「緣起」,就是這個意思。
又,charlie kaufman 如果拍鬼片應該會相當恐怖,但他好像不會再執執導筒,只會當編劇,可惜。
刪除是啊,大屋那場很詭異,真的有David Lynch的味道。(那隻狗:D) 我還覺得他拍的電影有文學性。文佬Kaufman。
刪除我到今日始終覺得老懵董係最罪大惡極!
回覆刪除佢個樣越來越恐怖,像個活死屍,鏡頭望見,都彷彿傳來陣陣屍臭。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