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30

演化與宗教 ~《達爾文密碼》(下) ~ 托馬斯‧庸克、薩賓拿‧鮑爾



chauvet 洞窟裡的馬匹,繪者功力非凡。



人類有宗教需要。

現世艱苦,唯願死後快樂。壞人惡事做盡,卻得享天年 - 例子多不勝數,赤柬波爾布特、中共毛澤東,皆如此 - 唯望他們死後墮無間地獄,永受火劫。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就是宗教,是精神的最終歸宿。

宗教,亦有其演化生物學的解釋。


1994 年法國南部 chauvet 的洞窟內,被發現距今三萬六千年的冰河時期壁畫,轟動世界。洞壁上畫了很多野牛、鹿、馬、猛瑪象、獅子、犀牛等動物,精巧漂亮,極富動感。對於這些壁畫的創作動機,考古學家初期的主流意見傾向認為是「為藝術而藝術」。原始人常居洞窟,無所事事,便繪畫以打發時間。此說後來被認為過於簡化,學者開始發問,冰河時期的獵人與採集者的藝術作品,呈現出那些生活及複雜的思維世界面向?例如說,這些壁畫有可能是狩獵技巧訓練圖嗎?

三萬多年前,獵物是主要食物、衣著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來源,狩獵順利,是生活與生存悠關的頭等大事,而藝術與狩獵該有密切關聯性。藉民俗學者對原始部落文化的比較研究,可以推論,史前洞窟壁畫的出現,是為了巫術儀式的進行。

史前的「施法者」對動物圖像施以巫術,以利於捕獵牠們,以及可增進牠們的繁殖力,以保獵物源源不絕。洞窟藝術,與當時人類覓食及生存課題息息相關。

當巫師施法時,他就是超自然力量的化身,而大自然只屬配角。譬如巫師求雨,表面上是祈求雨神降甘露,施法者似乎只類似通訊者的角色,但其實他才是呼風喚雨者,儼然雨神本體。洞窟馴獸巫師,原理同出一轍。

宗教,是巫術的延伸。美國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 (edward wilson)說:「宗教信仰在人類精神活動中至為複雜,也極具威力,是人類天性中無法抹滅的部分。」他認為宗教的優勢,在於它能把許多個人整合並穩定於群體之中;這是藝術與宗教其中一項重要共同點:凝聚群體。二者俱有能力把集體幻想、感覺與願望整合於一起,以發揮凝聚向心力的作用,但策略則有所不同,藝術藉提升美感與重視人們的自我價值感以產生,宗教卻採取威嚇以及削弱信徒自我價值感以達成;例如基督教的原罪論,便是如此。

宗教是藝術衍生出來的!放諸於今天的社會,當大多數個體利益獲得更多維護時,該社會就能負擔更多藝術創作與活動,相反地,如果大多數成員的利益比較不被顧及,社會就須要更多的宗教。







德國導演荷索,深入洞窟,3D呈現 chauvet實相的壯麗紀錄片"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