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5
崇禎的思考藝術 ~《明殤(下) ~ 屠龍絕唱》~ 劉劍
一個人,沒有那種能耐,硬被推到一個位置上,悲劇從此開始。
當坐到龍椅上時,面對一個爛透皇朝的崇禎,並不是個耽於逸樂,無視朝政的人,他其實大有振興明朝的決心。此人甚勤奮,很多時一天工作十幾小時,也不好酒色。最後卻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落得一個煤山樹上掛的結局。
沒有人想當末代皇帝。明朝最後的運數,其實未算太差,它出了一批力足挽救危局的名將,包括曾先後鎮守遼東的熊廷弼、李成梁、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吳三桂,俱有能力把後金大軍擋在關外,並剿平起義流寇。
是崇禎個性上的殘缺,把自己與大明推向死亡。
疑人不用,這淺道理,崇禎並不理解。他對武將的猜疑,簡直到了病態地步。凡武將出戰,總是派出監軍,這些傢伙的功能,就是執行皇帝意志。戰場形勢萬變,何時伺機而動、何時全力出擊、何時戰略退卻,該交予專業的前線將軍判斷,這是常識。中國歷史上的監軍,卻總是催促出戰,因為越遲出戰,軍事支出越大。而且在皇帝心中,將領就是怕死,就是不肯為自己賣命。而催戰的結果,永遠是將領被迫在錯誤時機作錯誤決策,戰敗了,終極受害人還不是皇帝自己?!
崇禎性格裡的兩大特徵,一是猜疑,一是殘忍。武將帶兵,他總怕對方成了擁兵自重、不受控制的軍閥,所以最喜歡把將領調來調去。軍隊指揮權更換頻仍,操練方法與戰略執行如何能貫徹?客觀結果,就是軍隊總體平均戰力下降。
武將領兵出戰,有成績的,便被調走,沒成績的,卻動輒被殺。崇禎是權力無限制的皇帝,卻有嗜殺的殘缺天性,文臣武將於是倒足大楣。在崇禎最後一年,闖王全面向北京推進時,天下間除吳三桂外,竟再無人可用。各路勤王大軍,不是與闖軍一接戰即投降,便是 --- 包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 --- 刻意減慢行軍速度,任由明朝滅亡,臣子皆「由得崇禎去死」,那是自作孽,不可活。
當闖軍已殺入紫禁城,崇禎猶在說:「朕非亡國之君,群臣乃亡國之臣,群臣誤朕」。他真是「丁蟹」!
《明殤》三部曲終於寫到明朝滅亡。讀《屠龍絕唱》看崇禎,此人之思考方式實是令人嘆為觀止。闖王勢如破竹,迫向北京,崇禎迫不得已,提出遷都南京。生死關頭,你是皇帝,一言而決就是了。他偏要搞大龍鳳,暗地裡安排由大臣提出遷都之議,然後他便假裝說此舉萬不可行,最後群臣力諫,他才勉為其難接受。這臺大戲,最終卻沒演成,因為人人勢死不當主角。群臣皆知,這個反覆無常的皇帝,最愛「擺人上檯」,當他辰時卯時主意突變,自己便頭顱不保。一場戲於是虛虛假假拖拖拉拉,竟磨了一整個月!至賊子攻入北京城的一天,遷都之議仍是未決。
還有一次,當形勢已兇險至極,崇禎急召吳三桂老父吳襄自遼東回京,囑關寧鐵騎班師勤王。吳襄謂咱家軍隊只有三萬人、死士三千,但人為財死,若能有餉銀一百萬兩 ,則可多徵召三千死士,齊為朝廷效死命。崇禎說,皇宮內庫現僅存二十萬兩而已。吳襄大為失望,崇禎咐他別擔心,錢會籌得。然後,他便開始要各級官員,層層募捐,最終合共籌了二十萬兩 。
不可思議的真人真事卻是,在兵餉籌集前,崇禎密召了貼身太監王承恩,點算皇宮內庫的存款數目,結果是:內庫尚有三千五百萬兩 !
崇禎於是密令,內庫錢財一毫也不能用,要掌好內廷鑰匙,然後開始向百官募捐助銀。
到崇禎上吊的一刻,內廷的錢,仍是分毫未用,因為「這些錢須留待應急」。
他心裡大概想,在阿鼻地獄裡,要個錢旁身。
明思宗這個天子的思考方法,只有天知道。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